APP下载

实验动物的10个“不愿意”

2015-01-24魏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颗粒饲料饮食小鼠



实验动物的10个“不愿意”

魏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21)

(接上期)

二、它们对饥渴之苦可以说不

实验动物种类不同,对食物、饮水的要求不尽相同。充足的饮食,是保证动物正常、健康的基本营养要求。除非有特殊要求或实验需要,只要动物存在,就应充分满足食物、饮水要求。

啮齿类动物需要磨牙,因此,供啮齿类动物食用的颗粒饲料非常干硬,一般为全价饲料,能满足营养需求,同时满足动物磨牙需要,千万不能好心办坏事,将干硬饲料泡软后喂食。

由于豚鼠、兔、猴机体不能完全合成维生素C,鼓励添加清洁的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动物,特别是啮齿类动物应该满足随时采食和饮水需要,不可限定给食、给水,更不能随意或忘记供给饮食。充足的饮食,是保证动物身心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动物身体和心理依赖最大的就是饮食,饮食缺乏是引起动物不满、紧张、恐惧、抑郁等精神紊乱最根本因素。保障饮食,是动物最基本的权利和福利要求。

曾经发生过这样荒唐的事情:学生做小鼠实验,认为小鼠吃不了多少东西,计划每天给两粒颗粒饲料。而且分工不明,甲同学以为乙同学喂了,乙同学以为甲同学喂了,结果可想而知。小鼠日渐消瘦,实验结果错误百出,可能造成的原因都分析到了,似乎也得出了结论,但小鼠还是一周后陆续死亡。直到收拾残局时,才发现饲料袋还没打开,小鼠被生生饿死了。这样的事情本不应该发生,但动物的饮食完全依赖于人,遭受饥饿的事情时常发生。

常见使动物遭受饥渴之苦的行为有:有意限制动物饮食,为了配合训练特定时间給食,惩罚动物,提供劣质食物,不当食物,随意改变食物种类,忘记每天补充饮食等。

三、它们对困顿不适可以说不

实验动物尽管来源、改良于原种动物,但保持着原种动物与生俱来的生物学特性。所有动物的本能活动能力往往超过人类,某种程度上讲是被动生存。

生活环境、空间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它们的本能发挥,进而影响精神状态,导致生理功能等变化。对实验动物来讲,空间条件是外部环境主要影响因素,直接造成实验动物困顿不适。如将大、小鼠等啮齿类动物放入过小笼具中、饲养密度过大时,动物感到“领地”受到威胁,会不安、紧张,严重时互相打斗、撕咬。会造成孕鼠流产,母鼠撕咬、吞食乳鼠。

曾经见过有人将幼小的大鼠饲养在小鼠笼中,一直到大鼠长大,狭小空间使大鼠长期不能转身,尾巴一直处于弯曲状态,尾尖部坏死,甚至脱落。垫料也不经常更换,几乎为大鼠的排泄物。大鼠周身被毛污秽不堪,哪里还是实验动物?!

犬和灵长类等较大动物对空间要求更高,应该能转身,自由活动。曾见过由于猴笼过低,猴被饲养半年后,放出后四肢不能伸直了。这种身心摧残、困顿无望的状态绝对应该避免。

犬应该尽可能实现定时“放风”(除非烈性病原等研究受限),并和实验者有一定时间的交流,使其处于健康状态。在美国、欧洲等地,做犬实验时,一般要求实验人员从实验开始前一个月就要与犬接触、认识、交流,并使受试犬渐进适应实验环境。不可实验当天才去领犬、操作,造成动物身心不适,处于应急状态。

良好的实验环境、空间不仅能满足动物活动需要,还应该丰富动物活动需求。如小鼠等啮齿类动物喜欢钻洞,应提供洞穴玩具。灵长类动物好动,应提供玩具和不锈钢镜,使它们在相对康乐的环境中生存。

常见造成动物困顿不适的行为有:很多动物拥挤在狭小空间,不按国家标准提供实验空间;设施、设备偷工减料、不合格,尺寸过小。不理解动物的环境、空间需求、过分实行物理限制等。

(待续)

猜你喜欢

颗粒饲料饮食小鼠
青贮玉米颗粒饲料用于草鱼饲养的初步探究
不同粒径颗粒饲料对生长猪采食行为的影响
miR-373通过P2X7R影响抑郁症小鼠行为的作用机制
春节饮食有“三要”
萌小鼠,捍卫人类健康的“大英雄”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小鼠大脑中的“冬眠开关”
今天不去幼儿园
调质温度及模孔长径比对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