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剂反成配伍纲纪探要

2015-01-24贾亚玲罗俊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20期
关键词:方剂学学说方剂

贾亚玲 罗俊刚 冯 泳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方剂反成配伍纲纪探要

贾亚玲 罗俊刚 冯 泳*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反成配伍即相反相成配伍法,是方剂学配伍理论体系的结晶,也是临床组方用药的常用形式。文中结合名方范例,试从寒热并举、升降相因、刚柔互济、补泻同施、散收同用、气血相依、阴阳互根等方面探析方剂反成配伍之纲纪,旨在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

方剂配伍;反成配伍;纲纪;探要

反成配伍即相反相成配伍法,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利用药物在性能和功用等方面对立统一的关系,补其之短或制其之偏,增强全方疗效、调整作用靶向、减少不良反应的一种经典配伍方法[1-2]。它作为临床组方用药的常用形式,是方剂学配伍理论体系的结晶,也是当今方剂配伍领域研究的热点[3]。探讨方剂学反成配伍纲纪对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激发中医药科研思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医传统名方的配伍特点,揭示了反成配伍的深刻内涵,旨在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对反成配伍的理论认识,规范临床组方的思维模式。

1 反成配伍规律及名方范例

1.1 寒热并举 寒热是中医药领域中尤为重要的两个命题,既可理解为病因,又可理解为病证[4],还可理解为药性理论。寒热并举是以中药四性理论为基础,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寒性药与热性药配伍使用,相互制约以减少不良反应,相互促进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规律。以三物备急丸为例,巴豆辛热峻下,逐冷积,开闭塞;大黄通地道,解热毒,既助巴豆峻下之性以攻积,又制其辛热之毒以免过伤胃液;干姜温中,守而不走,以顾脾阳,既助巴豆以祛寒,又抑大黄之寒凉[5]。该方寒热并举,君臣相佐,阴阳相济,共奏攻逐寒积之效。此外,半夏泻心汤中半夏与黄芩、黄连以及芍药汤中黄芩、黄连与肉桂的配伍使用均体现了寒热并举的特点。

1.2 升降相因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作变矣。”升降相因即以升降互为因果的辨证关系为依据,借助药物的作用趋势来调节脏腑气机,使之升降有常的一种配伍方法[6~7]。以完带汤为例,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方中人参、白术、白芍以健脾化湿,柴胡、荆芥穗之辛散以升阳舒郁,配伍车前子清湿浊利小便。此方体现了寓降于升,寄补于散的配伍特点,以达升清降浊、化湿止带的作用[8]。此外,济川煎中升麻以及藿香正气散中桔梗等的运用亦体现升降相因的配伍特点。

1.3 刚柔互济 刚药多急速、燥烈,易耗气伤阴;柔药多缓和、酸润,易滋腻碍脾。诚如 《景岳全书》所言: “气味有阴阳……阴者柔,阳者刚……气味之刚柔,柔者纯而缓,刚者燥而急。”方剂配伍常刚柔互济,阴阳相合,使全方刚而不劫阴、柔而不滞阳[9]。以黄土汤为例,主治阳虚便血;用灶心土、白术、附子温中健脾、收敛止血,又恐温燥之术、附耗血动血,故以柔润之生地、阿胶滋阴养血。诸药合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共成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剂,吴瑭称本方 “甘苦合用,刚柔并济法”。此外,麦门冬汤中麦门冬与半夏以及黄连阿胶汤中黄芩、黄连与阿胶等的运用亦体现了刚柔互济的配伍特点。

1.4 补泻同施 补泻同施,即补虚药与泻实药共用,以扶正祛邪的一种配伍方法。补法虽可扶正,但因药物味厚能守而恋邪滞阳;泻法虽可祛邪,但因药物味薄能行而伤阴耗血。故方剂配伍要注重补泻同施,阴阳兼顾,使之补而不滞、攻不伤正[10~12]。以六味地黄丸为例,用熟地、山茱萸、山药滋养肝脾肾之阴;配泽泻渗湿浊,防熟地滋腻恋邪;丹皮清虚热,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利湿,助山药之健运。六味相合,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诚为治疗肾阴虚之名方。此外,藿香正气散中藿香与白术、四君子汤中人参与茯苓的配伍使用亦体现了补泻同施的特点。

1.5 散收同用 所谓散者,即利用药物向外发散的特点以散解邪气;所谓收者,即利用药物向内收敛的特点以顾护正气。散收同用,即取两类作用趋势相反的药物,既散解邪气,又收敛正气,使之相反相成、祛邪护正的配伍方法[10]。以玉屏风散为例,主治表虚自汗证;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黄芪、白术内益脾肺之气,外固卫表之汗,配伍防风散邪祛风;三药合用,治标复本、散收同用,共奏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此外,逍遥散中薄荷、柴胡之与白芍,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之与白芍、五味子等诸多经典配伍均体现了散收同用的特点。

1.6 气血相依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属阳,血属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诚如滑寿所言:“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故一旦发生病变,无论是气病及血,还是血病及气,都多表现为气血同病,此宜气血并调[13]。以当归补血汤为例,主治血虚发热;重用黄芪以补气,寓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意;当归味厚,为阴中之阴,能养血和营,补虚治本;二药合用,共奏补气生血、阳生阴长之效[14]。此外,补中益气汤中人参、黄芪与当归以及固冲汤中白术与黄芪等诸多经典配伍均体现了气血相依的特点。

1.7 阴阳互根 所谓阴阳互根,即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在方剂配伍理论中,肾之阴阳互根尤为重要,如张介宾在 《类经图翼》中说:“治水治火,皆从肾气,此正重在命门,而阳以阴为基也。”在左归丸中,以滋阴药为主,加入鹿胶以温煦,“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右归丸中桂枝、附子、鹿角胶、杜仲温补肾阳,配伍 “三补”,“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可见左归丸与右归丸的立方之旨—— “育阴以涵阳为度,补阳以配阴为尺”[15~16]。此外,肾气丸中干地黄、山茱萸、山药等补阴药和理阴煎中干姜、肉桂、炙甘草等补阳药的运用均体现了阴阳互根的配伍特点。

2 阴阳学说是方剂反成配伍的理论渊源

2.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涵 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其最初涵义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进而发现,任何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均可用阴阳来解释。一般来讲,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都属于阳。因此,阴阳具有普遍性、关联性和相对性。

春秋战国时期,《内经》运用阴阳学说阐释人的组织结构、概括人的生理功能、说明人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使其迅速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7]。阴阳学说的成功引入,规范了分析、解决生理与病理、诊断与治疗等问题的思路,提高了辨证论治的系统性和准确性。

2.2 阴阳学说是方剂反成配伍的理论依据 阴阳学说哲理玄奥,彰显着我国古代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精髓。中医学在阴阳理论的影响下,高度地概括了中药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特点,提出了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治疗法则,形成了方剂学相反相成的配伍理论,《神农本草经·下经》亦言:“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华实,草石骨肉。”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临床组方遣药的理论根基,它构筑了方剂学配伍体系的基本框架,是方剂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石。因此,阴阳学说作为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必然能够概括反成配伍规律并指导临床的配伍实践[18]。

2.3 方剂反成配伍是阴阳学说的承载形式 配伍是方剂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揭示复方内涵的门户[19]。《医法圆通》言:“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实据者何?阴阳虚实而已。”方剂反成配伍依循阴阳学说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寒热并举、升降相因、刚柔互济、补泻同施、散收同用、气血相依、阴阳互根等的配伍思路。反成配伍是方剂学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的结晶,是凝炼配伍规律的典型代表,它依靠灵活的辨证思路,精准的选药角度,严谨的配伍方法,成为了阴阳学说应用于方剂学的具体写照。故反成配伍是阴阳学说的承载形式。

3 结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作为宇宙变化的根本规律,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代表着对立而又联系的两方面,故寒热、升降、刚柔、补泻、散收、气血等亦可按照阴阳的属性进行划分,即热、升、刚、泻、散、气等属阳,寒、降、柔、补、收、血等属阴;因此,依靠合理的药物配伍、稳定的临床疗效而成为防治疾病主要形式的方剂,在阴阳学说的影响下深刻地凝炼了反成配伍规律。阴阳学说不断丰富着反成配伍的内涵、促进着反成配伍的发展,是方剂反成配伍的准绳。

张景岳言:“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医学家们充分发挥阴阳学说的纲领性作用,解释该领域中的一切问题,从而将阴阳学说与中医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方剂配伍彰显着阴阳学说的哲学内涵,形成了寒热并举、升降相因、刚柔互济、补泻同施、散收同用、气血相依、阴阳互根的反成配伍思路。故阴阳学说是方剂反成配伍的实践依据,反成配伍是阴阳学说的承载形式。一言蔽之,阴阳学说为方剂反成配伍之纲纪。

总之,方剂反成配伍体现了中医学术特色,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1]张艳春,樊巧玲.方剂相反相成配伍减毒的理论探讨 [J].中医药导报,2008,14(9):13-15.

[2]房立敏.论相反相成法[J].新中医,2008,40(6):1-2.

[3]闫姝.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J].天津药学,2011,23(5):37-39.

[4]梁月华.寒热本质研究的进展[J].1988(2):63-65.

[5]魏道祥.方剂寒热配伍之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1):50-52.

[6]王烨燃,王萍,王凯旋.浅谈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对组方配伍的指导作用[J].中医杂志,2012,53(18):1161-1162.

[7]文颖娟,潘桂娟.气机升降运动在复方配伍中的应用 [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3):132-133.

[8]杨芳尧.《傅青主女科》方剂配伍理论与升降相因学说 [J].中医杂志,1998,39(9):521-522.

[9]张泰康.《伤寒论》药物的刚柔配伍应用[J].山东中医杂志,1983(2):5-6.

[10]杨林森,万晓春,冯泳.中医方剂反成配伍 “十合度”[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3):4-5.

[11]王凯旋,毕明刚,沈雁,等.试论补益剂的主要配伍特征-动静结合[J].中医药信息,1997(4):7.

[12]张燕青,董保民.浅谈 《伤寒论》方剂的特点 [J].内蒙古中医药,1996(1):39-40.

[13]郭兰忠.论气血同治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1995,26(6):41-42.

[14]清·罗美.古今名医方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02:12-13.

[15]班胜,黎敏,李莉.国医大师班秀文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01:274.

[16]何丽娟,初杰,宋囡,等.从左归丸与右归丸探究张景岳之阴阳观[J].中医杂志,2014,55(1):83-85.

[17]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26.

[18]康欢,崔撼难.论阴阳学说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渗透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16-617.

[19]赵艳.明代方剂组方配伍理论的新发展 [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6):549-551.

R289.1

A

1007-8517(2015)20-0036-02

2015.08.17)

贾亚玲 (1988-),女,河北任丘市人,贵阳中医学院2013级方剂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剂配伍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

冯泳(1964-),女,教授,研究方向:复方配伍研究及方剂教学研究,E-mail:fy668@sina.com。

猜你喜欢

方剂学学说方剂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多元化评价考核对高职基础课程《方剂学》教学的影响
论民国时期中医方剂学教材的成绩及问题
旷云学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