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联合MRU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术前诊断价值
2015-01-24梁志明
梁志明
(广东省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中山 528429)
MRI联合MRU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术前诊断价值
梁志明
(广东省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中山 528429)
目的探讨MRI和MRU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常规MRI和MRU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上段输尿管癌3例,中段3例,下段6例。7例病变管腔内呈团块样的不规则充盈缺损,4例管壁不规则增厚,沿输尿管壁浸润性生长,1例伴有腹主动脉旁和肾门旁淋巴结增大。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稍高或等信号,MRU示梗阻端的输尿管截断、规则或不规则鼠尾装狭窄,梗阻以上输尿管、肾盂肾盏扩张积水。结论MRI联合MRU对原发性输尿管癌术前诊断很有帮助,是理想的检查方法。
输尿管癌;磁共振;磁共振水成像
输尿管肿瘤是泌尿系统较少见的肿瘤,因为位置较深,早期很难发现。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不断应用,输尿管肿瘤近年来有报道增多的趋势[1-4]。本文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原发性输尿管癌做回顾性分析,总结输尿管癌的MRI表现,以其提高输尿管癌的术前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2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7.4岁。患者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血尿、腰痛和尿路刺激征。其中,无痛性血尿5例,腰部胀痛4例,尿频、尿急3例。全部病例均在MRI检查前行静脉肾盂造影(IVP),行B超检查8例,CT检查4例。12例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扫描方法:采用飞利浦1.5T超导型扫描仪,检查前充盈膀胱,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序列脂肪抑制技术行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扫描,T2WI参数:TR 4000~8000 ms,TE 144~200 ms,矩阵512 ×384,层厚3~5 mm;T1WI参数;TR 400~500 ms,TE 10 ms,矩阵512×384,层厚3~5 mm。MRU采用2D厚重T2WI,TR/TE 4500/980,FOV 380 mm×380 mm。
1.3 图像分析:由两位放射科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观察输尿管病变部位的形态信号特点,意见一致即达成诊断,不一致者通过协商解决。
2 结 果
左侧输尿管癌5例,右侧输尿管癌7例。其中,上段输尿管癌3例,中段3例,下段6例。伴同侧肾盂癌1例,膀胱癌1例。病灶形态多样,其中7例病变在管腔内呈团块样的不规则充盈缺损,4例输尿管壁增厚,沿输尿管壁浸润性生长,周围脂肪间隙模糊;1例伴有腹主动脉旁和肾门旁淋巴结增大。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少数为等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输尿管长轴方向显示为低于尿液信号而高于周围软组织的信号影,梗阻端的输尿管截断、规则或不规则,输尿管壁僵硬,梗阻以上输尿管、肾盂肾盏扩张积水。病灶向上下浸润性生长,1例输尿管上端癌侵犯肾盂、在肾盂内形成肿块,1例输尿管下端癌累及膀胱、在膀胱内形成肿块。
3 讨 论
原发性输尿管癌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尿路上皮细胞肿瘤,占泌尿系统肿瘤的1%~5%[5-6],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由于输尿管尿路上皮肿瘤位置较深,起病隐匿,对其病变的显示和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且输尿管周围淋巴组织丰富,很容易较早的发生转移,预后较差。该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部分患者发生腰痛,有15%的患者在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病灶才确诊,故早期诊断对输尿管癌术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输尿管癌的直接征象是见到输尿管内或内外的软组织肿块影,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少数为等信号。增强后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U显示为输尿管截断、管壁增厚,或向心性狭窄,或者呈鼠尾样狭窄,梗阻以上输尿管扩张、肾盂肾盏积水。输尿管上端癌常向上侵犯肾盂、在肾盂内形成肿块,输尿管下端癌常常会累及膀胱、在膀胱内形成肿块。
输尿管是一对细长的肌性管道,在没有对比剂充盈的情况下,与周围的组织的分界显示不清。在输尿管癌时,除了常规的生化检查外,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诊断输尿管癌的主要手段[7],其中常用的方法有B超、IVP、CT、MRI等。常规B超检查方便、经济,是输尿管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因输尿管位置较深,易受肠气等因素影响,显示肿瘤病灶仍具有一定困难。超声对比剂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超声的诊断水平,但是无法提供直观的病变图像及组织学关系。IVP是诊断输尿管肿瘤的常用检查方法,但IVP检查只能提供输尿管梗阻的部位,很难提示典型的输尿管占位特点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异性很低,而且存在碘过敏及肾功能不良的禁忌证,应用上受到了限制。多数的输尿管癌常规CT能够做出明确诊断,但组织分辨率较低,仅有轴位扫描是其缺点,随着多排螺旋CT的发展,目前CTU在诊断方面的分辨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能够发现较小的病灶,并且重建出输尿管的全貌,提供了更多直观的检查信息[8]。但是,X线辐射限制了它的发展。MRI检查以其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的特点,尤其是重T2水成像MRU的应用,在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9]。
常规MRI可以观察输尿管的走行、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和周围脂肪浸润情况,以及周围淋巴结的转移以及输尿管梗阻引起的肾盂肾脏扩张积水情况,为输尿管癌术前评估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影像学信息,MRU更能清楚的显示输尿管的情况,并为输尿管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有替代IVP的趋势。本组病例术前定位准确,达100%,除2例可疑病例经输尿管镜检查明确诊断外,均通过MRI检查明确输尿管癌诊断,诊断率达90%,明显优于B超、IVP、CT等检查。
[1]时适,王宝盛,魏利军,等.多层螺旋CT在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6):862-864.
[2]王黎,姚启盛,王晓康,等.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与治疗(附21例报告)[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2,4(3):135-137.
[3]柳兴明,林则馨,汪辉,等.46例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癌症杂志,2002,17(5):533-544.
[4]潘柏年,张争,刘玉立,等.17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3):1447-1449.
[5]Oosterlinck W,Solsona E,van der Meijden AP,et al.EAU guideline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pper urinary tract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J].Eur Urol,2004,46(2) : 147-154.
[6]邱乾德,郭献日,许加俊,等.原发性输尿管移行上皮细胞癌的MR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0):1082-1085.
[7]周建军,丁建国,周康荣,等.肾盂移行上皮癌的病理特点对影像学诊断的影响[J].中华肿瘤杂志,2003,25(3) : 298-299.
[8]吴朋,吕国士.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输尿管癌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9):1409-1411.
[9]陈晓荣,余建群,王宏宇,等.MRU联合常规MRI对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7(4):656-658.
R737.13
B
1671-8194(2015)03-01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