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2015-01-24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期
关键词:疝无张力补片腹壁

侯 鹏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侯 鹏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探讨评价腹壁疝患者应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腹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05.8±47.9)min,平均住院时间(6.8±1.5)d,平均下床活动时间(24.7±1.9)d。患者术后发生阴囊血肿1例,尿潴留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术后经8个月~1年随访,并未发生复发病例。结论无张力修补术在腹壁疝患者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痛苦,术后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且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临床应用

腹壁疝是临床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包括白线疝、脐疝、切口疝等。该病发病率较高,任何年龄阶段都有发病的可能,其中以老年人群体较为多见。据相关数据统计[1],该病的发病率达到2%~10%,高发密集区可能高达15%~25%。近年来,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腹壁疝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2]。腹壁疝没有自愈的可能,目前临床最常用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传统的直接缝合修补术对患者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临床治疗效果难以令人满意[3]。无张力疝修补术弥补了传统修补术的诸多缺陷,其临床疗效得到广大医师的一致认可,为进一步探讨腹部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对我院80例患者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1年4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腹壁疝患者临床资料,所有入选病例并未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脑、肾等重要器官疾病患者,以及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29例,女51例;年龄35~80岁,平均(51.4±3.5)岁;其中斜疝29例,直疝28例,切口疝23例。既往手术史:阑尾切除术20例,胆囊切除术19例,结肠癌手术12例,剖宫产10例,腹股沟疝手术4例,子宫切除术4例,胃手术4例,直肠癌手术3例,小肠手术3例,其余手术4例。合并症:合并有高血压16例,糖尿病16例,慢性支气管炎13例,冠心病10例,胆囊炎6例,房颤5例。现所有患者均采取无张力修补术治疗。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本组所有患者均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手术补片材料均采用选用复合补片或巴德聚丙烯补片。由于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合并有多种内科合并症,术前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决定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或者全身麻醉,术前应进行常规检查、CT检查、B超检查等多种手段确定疝环大小,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型号的补片。若患者腹腔内容物量较大,突出时间较长,导致腹腔容量较小,则术前应还纳腹腔疝内容物,应用腹带对患者伤口进行加压包扎,以防出现腹腔室间隙综合征,并常规进行肠道准备。若患者腹部存在较多缺损,疝囊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术前应留置必要的导尿管、胃管。

1.2.2 手术方法:依次切开患者皮肤及其皮下组织,游离出疝环、疝囊,并使其充分暴露,根据患者不同的疝缺损部位,游离腹横筋膜前围绕于疝环边缘处的腹直肌后间隙、腹膜外间隙(5~6 cm),一旦疝囊分离破裂,应立即采取修补术治疗。应将提前准备好的补片,置入腹膜外间隙或腹直肌后间隙,应注意补片的面积应在疝环边缘3~5 cm以上。将置入的补片利用单股不可吸收缝线与周围健康组织进行缝合,应注意控制针距介于1.5~2.0 cm固定,应将引流管放置在皮下和补片之间,并另外在其伤口最下方戳一个孔口将导管引出,将皮肤及其皮下组织缝合,并采用腹带进行加压包扎。

1.2.3 术后护理:术后应确保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积极采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呼吸、循环以及胃肠功能等情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时拔除引流管,一般在术后3~4 d即可。术后3~6个月,禁止重体力劳动、用力排便、剧烈咳嗽、剧烈运动等。

2 结 果

2.1 手术治疗情况:本组患者80例均治愈出院,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05.8±47.9)min,平均住院时间(6.8±1.5)d,平均下床活动时间(24.7±1.9)d。

2.2 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患者术后发生阴囊血肿1例(1.25%),尿潴留1例(1.2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2.50%)%。术后经8个月~1年随访,并未发生复发病例。

3 讨 论

腹壁疝主要是腹部手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形成腹壁疝,只能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修补[4]。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手术根据不同的补片放置位置,可分为以下四种修补方式:①完全腹腔内补片修补方法。主要是采用单纯防粘连材料或者复合材料,将其衬垫在腹腔内,修补腹壁缺损部位。②肌后和腹膜外修补方法。通常情况下,在腹直肌和腹膜之间或者腹直肌肌肉和后鞘之间,放置补片修补缺损部位。③疝环内修补方法。在腹壁缺损边缘,直接利用补片缝合修补。④肌前修补方法。主要采用补片在肌鞘和腹壁脂肪之间修补。其中前两种无张力修补方法术后并发症较少,且复发率较低,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更为广泛[5]。据朱金林等研究报道[6],单纯的直接缝合修补术复发率高达30%~39%,完全腹腔内补片修补方法以及肌后和腹膜外修补方法复发率较低,分别为4.5%、8%,其次为肌前修补方法14%,疝环内修补方法复发率高达48%。由于完全腹腔内补片修补方法价格较为昂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临床最为推崇的是肌后和腹膜外修补方法[7]。本组采用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术后并发症仅为2.5%,且并未发现复发病例,研究结果与刘毅等[8]基本一致。

经过本次研究,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①应严格掌握手术时机,术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若患者切口出现感染,应待切口愈合1年后手术;无切口感染可在切口愈合3~6个月后手术。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积极处理患者合并症。②腹壁各层组织应沿疝环边缘进行解剖,确保补片与其边缘进行确切、有效的缝合。③必须确保破损腹膜缝合严密,避免腹内脏器与补片粘连。④补片应超出缺损切口边缘3~5 cm,确保创面完全覆盖。应注意补片平铺张力均匀,缝合时采用单股不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⑤术中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彻底止血,将死腔彻底消灭,采用闭式负压引流管进行引流,术后应采用腹带进行加压包扎,避免切口积血、感染、复发。

本组8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尿潴留1例,阴囊血肿1例,考虑可能与术后缝扎或切断腹壁神经,术后粘连压迫或者瘢痕粘连损伤神经等因素相关[9]。总而言之,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壁疝的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且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1]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股疝和腹壁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2,7(6):492-494.

[2]鲍鲁平,姜福亭,吴仕和.自体腹壁真皮片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2,18(1):57.

[3]孙成宏,刘哲.利用腹外斜肌腱膜翻转修补下腹壁肌性缺损[J].腹部外科,2012,17(5):288-289.

[4]王卫理,费伯健,缪林川.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应用[J].镇江医学院学报,2012,22(10):1.

[5]乃比江吐尔松,阿扎提江,克力木.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应用与价值初探[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2):764-765.

[6]朱金林,马军.腹壁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33):175.

[7]王明琼.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258 例疗效观察及并发症原因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3(4):410-413.

[8]刘毅,吴冬梅.腹壁切口疝无张力疝修补术46 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93-94.

[9]李俊生,嵇振岭,袁琮愇,等.无张力修补术在腹壁疝中的应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3(2):33-35.

R656.2

B

1671-8194(2015)03-0141-02

猜你喜欢

疝无张力补片腹壁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对比研究
轻质量型网片在中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
区域阻滞麻醉在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
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与传统修补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改良Kugel补片修补腹股沟复发疝应用体会
再次剖宫产腹壁横纵切口150例分析
腹膜前Kugel补片法治疗股疝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