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误诊分析

2015-01-24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期
关键词:颈椎病医师发作

陈 瑜

(湖北省中山医院,湖北 武汉 430032)

12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误诊分析

陈 瑜

(湖北省中山医院,湖北 武汉 430032)

目的探索后循环脑梗死的误诊常见原因,以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以头昏为主诉首诊误诊为其他疾病的120例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病例中入院时误诊为脑动脉供血不足48例,颈椎病2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22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1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例,神经官能症5例,梅尼埃病2例。120例患者均经详细询问病史,症状,神经内科专科全面查体及头部磁共振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为后循环缺血。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头昏的病因,在头昏患者诊治过程中应注重详细询问病史及神经系统体检,以早期发现阳性体征,减少误诊

后循环缺血;头昏;病因;误诊

后循环缺血(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头昏是后循环缺血常见的症状,因其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颈椎病等,门诊临床首次就诊时易受这些疾病影响,不能早期诊断,而延误治疗。我院门诊于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以头昏为主诉首诊误诊为其他疾病的120例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为提高门诊医师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分析误诊原因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患者均在我院门诊误诊,男47例,女73例,年龄38~88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有83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暂性脑缺血患者37例,给予所有患者行头颅MRI检查,其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方案。

1.2 诊断依据:根据中国的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的诊断标准[1]。①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头昏/眩晕、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不清、视觉异常、行走不稳或跌倒发作。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②排除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颈椎病,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后循环出血、颅内肿瘤以及心脏血液系统疾病。③头颅磁共振明确后循环缺血病灶,CTA和或DSA明确有后循环血管基础病变。

1.3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误诊病例的主诉,症状,发病时间,既往史,误诊疾病和确诊疾病定位。

1.3.1 主诉分析:97例以头昏,眩晕为主诉(80%),10例以突发意识不清为主诉(8.3%),10例以行走不稳为主诉(8.3),3例以视觉异常为主诉(2.5%)。

1.3.2 伴随症状分析:伴恶心85例,呕吐30例,胸闷20例,心慌60例,黑曚10例,易撞倒12例。

1.3.3 发病时间分析:病程最短0.5 h,最长50 d,1周内的76例,1周以上的44例。

1.3.4 既往史分析:高血压病52例(43%),高脂血症34例(28.3%),糖尿病30例(25%),冠心病31例(25%),颈椎病38例(31.6%),梅尼埃病10例(8.3%)。

1.3.5 误诊诊断分析:首次就诊诊断为脑动脉供血不足48例(40%),颈椎病20例(16.7%),原发性高血压病22例(18.3%),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18例(1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例(4.2%),神经官能症5例(4.2%),梅尼埃病2例(1.7%)。

1.3.6 确诊诊断分类:延脑外侧综合征1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5例、Weber综合征3例、闭锁综合征2例、大脑后动脉梗死24例,腔隙性脑梗死10例,小脑梗死29例,短暂性脑缺血37例。

2 讨 论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2-6]:①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②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③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是后循环缺血患者的常见基础病变,当后循环缺血发作时易出现血压血糖波动及诱发心脏病史可能,这也是临床医师容易被原发疾病误诊的原因,但是也可以作为提示注意排除有无后循环缺血的依据。后循环缺血中多有头昏或眩晕症状,当患者既往有颈椎病发作时很容易受既往病史干扰而误诊。本研究中女性多于男性,更年期女性以头昏为主诉时多伴随全身症状较多,易误诊为神经官能症可能是未详细体检的原因。120例患者中100例早期均完成了头颅CT检查,但误诊原因正是因为临床医师过分依赖CT检查结果正常而漏诊。临床医师特别是非神经内科专科医师对后循环缺血认识不足,在诊治过程中未及时的请神经内科专科医师会诊导致误诊也是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临床医师对前循环闭塞性疾病关注较多,当患者因肢体偏瘫就诊时都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当患者以头昏行走不稳为主诉时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对急性后循环缺血事件的研究表明,该病的致残率与病死率较高[7]。所以提高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是挽救患者生命争取治疗时间关键。接诊头昏或行走不稳患者时应注意询问患者病史,发作时间,发作伴随症状,详细体检,特别是神经科体检至关重要。磁共振对早期后循环脑梗死诊断有确诊意义,头部CT在后循环供血区易受伪影干扰诊断意义不大,如条件允许可早期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应积极开展各种血管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MRI血管造影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有助于发现和明确颅内外大血管病变[8]。

[1]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2]Caplan L.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then,now,and tomorrow. The Thomas Willis Lecture-2000[J].Stroke,2000,31(8):2011-2023.

[3]Searls DE,Pazdera L,Korbel E,et al.Symptoms and sign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in the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posterior circulationregistry[J].Arch Neurol,2012,69(3):346-351.

[4]Takeshima Y,Matsuda R,Hironaka Y,et al.Rheumatoid Arthritis –induced Lateral Atlantoaxial Subluxation with Multiple Vertebrobasilar Infarctions[J].Spine (Phila Pa 1976),2014[Epub ahead of print].

[5]Vuilleumier P,Bogousslavsky J,Regli F.Infarction of the lower brainstem. Clinical,aetiological and MRI-topographical correlations[J].Brain,1995,118 ( Pt 4):1013-1025.

[6]Martin PJ.Vertebmbasilar ischaemia[J].QJM,1998,91(12):799-811.

[7]Mallolas J,Rodríguez R,Gubern C,et al.A Polymorphism in the Promoter Region of the Survivin Gene is Related to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 Neuromolecular Med,2014,16(4):856-861.

[8]Cloud GC,Markus H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J].QJM,2003,96(1):27-54.

R743

B

1671-8194(2015)03-0094-02

猜你喜欢

颈椎病医师发作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游泳 赶走颈椎病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80位医师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反复发作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