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肉牛产业发展调研
2015-01-24莫昆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莫昆(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山肉牛产业发展调研
文│莫昆(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典型的农业大州,当地农民有喜爱养牛的传统。文山牛是文山州的优良牛种,2014年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一、文山州肉牛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成效
1.生产总量稳步增长。近年来,州、县(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出台了政策措施,逐步完善肉牛养殖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种植体系,疫病防控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促进了产业持续稳步增长。2014年,全州牛存栏147.7万头,其中能繁母牛50.9万头;肉牛出栏67.3万头;牛肉产量6.1万吨,实现产值11.1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12.2%。
2.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加大以牛冻改为重点的“繁、引、推”相结合的良种繁育工作力度,以文山牛为母本,引进西门塔尔、短角、利木赞等国外优良公牛及冻精,大力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全州已建成牛冻精改良中转站9个,冻精改良配种点528个。2014年,全州完成黄牛冻改配种5.42万头,受胎率71%。
3.规模养殖初见成效。各县(市)启动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以来,以培育产业为切入点。以发展肉牛规模养殖为重点,引进和培育养殖龙头企业、成立一批养殖专业合作社,推动养殖模式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转变。文山州的肉牛养殖呈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散养三种模式齐头并进的局面。引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股份合作、委托养殖、订单收购、二次返利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方式。到2014年年底,建成牛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158个;组建养牛专业合作社121个,协会8个。
4.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近年来,州、县(市)党委政府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狠抓落实。2014年,各县(市)以编制和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为契机,将发展肉牛产业作为“三农”发展大规划重要内容,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安排扶持资金(20万~1000万元),推动了肉牛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良种繁育工作有待加强。一是牛群结构不合理。牛繁殖系数低,饲养周期长。由于饲养能繁母牛不如育肥牛的效益好,农户不愿养母牛,致使基础母牛群数量少。到2014年年底,全州能繁母牛存栏仅占总存栏量的34.5%。
二是良种覆盖率不高。部分规模养殖场(小区)既没有合格种公牛也不开展人工授精,牛冻精改良技术推广覆盖面小,没有按技术要求开展繁殖母牛组群扩繁。
2.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不高。一是厩舍建设和布局不规范,标准化牛舍建设推广不够,牛舍选址不科学,建盖不规范,疫病防控设施缺乏,粪污处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养殖科技含量不高。广大散养户饲养肉牛大多凭经验,缺乏系统的养殖技术指导,牛群饲养管理技术落后,驱虫、常见病防治、防暑保温、粪便清理、粗精料饲喂等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生产存在盲目性。
三是饲草饲料的开发利用率不高。天然牧草退化严重,人工种草面积小且零星分散,粮-经-饲三元结构不合理;秸秆饲料资源利用率低,仅为33%,秸秆青贮、氨化比例更低,仅为20%;每年还有60多万吨的甘蔗梢基本没有利用,大部分被直接还田或焚烧,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是环境污染严重。养殖场户大多没有建设必要的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设施设备,粪污处理多沿用传统露天堆放方式,对环境污染严重。
五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大。养殖户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意识淡薄,种畜调运不规范,外调牛群增多,传入疫病的风险增大,个别养殖场出现了调入牛群大量死亡的问题。
3.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一是规模化程度低。肉牛养殖以中小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及千家万户分散饲养模式为主,还没有存栏上千头规模化肉牛养殖场。
二是对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工作有待加强。调查中了解到,有部分养牛专业合作社不够规范。如由合作社统一建盖厩舍,分户独立养牛,没有建立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相互之间没有利益联系;或者没有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不规范,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明确,分配不公开。
三是产业链短。由于没有规模化的肉牛深加工龙头企业,肉牛销售长期以来以活牛为主,销售渠道主要靠民间商贩或外地客商集中外运,肉牛生产的产业化程度低。
四是市场建设滞后。全州现有的大牲畜交易市场,都是分布在各县(市)、乡(镇)的小市场。州内还没有相对集中上规模的交易市场。
4.产业发展融资困难。目前肉牛养殖一般依靠投资者个人融资,成本高、难度大,严重制约肉牛产业的发展。金融部门对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的贷款,要求必须有抵押物,而肉牛养殖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的厩舍采用向农户租用土地建设,没有土地证,所养的肉牛也不能作抵押物,无法进行抵押贷款。往往是建了牛厩就没有生产发展资金,养牛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融资难、资金短缺的情况较为普遍。对于散养农户,因金融部门的贷款数额小(3万~5万元),信贷资金对于高投入的肉年产业发展支持不够。加之州、县(市)财力不足,扶持发展资金十分有限,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社会资本投入肉牛养殖资金也不多。
5.技术力量薄弱。全州村级畜牧兽医员属聘用制,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和街道办事处,承担着所在村委会动物防疫、技术推广等工作,由于待遇较低(每人每月150~500元),造成队伍不稳定,技术无法保障,业务难以巩固提高,不适应工作需要。
三、工作建议
1.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政策支持。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各相关部门要把推进肉牛产业发展作为“三农”工作中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建立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切实抓好落实。二是建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扶持专业合作社或规模养殖场的厩舍建设、基础母牛保护和引种、杂交改良、货款贴息、担保、养殖风险基金等方面。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肉牛生产、经营中成绩突出的企业、合作社、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2.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养殖水平。一是强化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坚持改良与饲养并重,针对不同的养殖规模和养殖阶段制定饲养技术规范和管理方案,细化肉牛养殖标准化规范化技术要求。加强宣传普及和培训指导,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养殖技术,使广大养殖户和从业人员,懂得怎样按养殖标准和技术进行养殖,解决生产中的盲目性。
二是重视疫病防控。严格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建立县(市)、乡(镇)、村三级动物疫情测报网络、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完善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制度,保障产业安全发展。
三是抓好饲草饲料的科学开发利用。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实现秸秆过腹还田、产肉增效的良性循环。
四是组织提供标准化厩舍建设图纸。加强建设过程中的服务和指导,对新建牛场的选址、布局和牛场的实用性进行跟踪服务,确保安全、标准和实用。
五是加强环境治理。大力推广清洁养殖,积极发展“畜-沼-果(菜)”循环经济模式,有效解决肉牛养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3.扶持养殖能繁母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一是大力发展专业化母牛规模养殖。鼓励饲养基础条件好的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母牛规模养殖。采取统一人工授精、统一防疫、统一饲养规程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提高母牛繁育能力。对规模养殖能繁母牛给予项目和资金扶持;引导母牛规模养殖场专业化发展,将断奶小牛及时转售至育肥场户,形成繁育配套的生产体系。
二是建立能繁母牛补贴制度。参照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对能繁母牛规模养殖场及散养户养殖的良种能繁母牛适当进行补贴。
三是建立能繁母牛养殖政策性保险制度。在全州推广建立能繁母牛养殖风险金制度的同时,农业、财政、保险等部门要积极争取将能繁母牛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
4.推进生产方式转变,提高产业发展效益。一是培育扶持规模化标准养殖。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进一步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发展标准化、规范化养殖。
二是支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适度规模养殖符合文山州现阶段肉牛养殖的实际,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有能力的小规模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三是培育和引进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四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选择州内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规划建设肉牛集中交易的专业市场,探索电子商务营销模式,逐步形成大小市场互动、网上、网下联动的市场营销体系。
5.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技术服务队伍的建设。三是加强培训工作。四是实行技术服务包干责任制。五是指导帮助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章立制。六是积极争取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