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生活方式的作用
2015-01-24滕伟
滕 伟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心理护理对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生活方式的作用
滕 伟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 将心理护理服务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中,探讨心理护理对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生活方式的作用。方法 选择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两组患者都实施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全面的心理护理干预,且对出院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一年之后,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善情况并进行评估与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显著地转变,其不良生活习惯发生率有较大程度下降趋势,且其焦虑抑郁情绪均明显降低,数据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良好的心理护理可较好的舒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不良反应及障碍,较好的改善了其生活方式。
心理护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生活方式
大约90%的器官病变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造成的,其发病的主要是由于器官质性病变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堵塞或狭窄而造成的心脏供血不足或心肌的缺氧、缺血或坏死,引发心肌性能降低、障碍或器质性病变,最终使心肌遭到损伤,严重时可致使患者猝死,在一定程度是不仅给人们造成了一定的精神负担,此外还严重威胁了其健康,影响了社会的发展[1]。目前,冠心病的辅助治疗当中全面心理护理方法已被宽泛运用,对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实施了系统的心理护理措施后发现,心理护理较为显著改变了其不良生活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挑选于我院2013年6~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患者1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3 例。对照组男31例,女32 例;年龄 35~69岁,平均(47.6±10.8)岁。研究组男30例,女33例;年龄38~71岁,平均(50.3±11.8)岁。患者全数经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诊断标准而获得确诊。在进行治疗前,对其全部进行了一系列全身健康体检,消除了系统性疾病如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的干扰。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在以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护理实施中均有传统的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执行全面系统的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认知性心理干预措施:在患者入院时,护理工作人员首先要做到以亲热而又有礼貌态度方式对患者进行接待,向其主动介绍其所在病区的一些环境、主治医师及责任护理人员及其邻床的患者,特别要在其引导下使患者之间达到互识状态,从而树立互助友爱的关系状态,使患者在全身放轻松及喜悦的心态下进入治疗。此外,还应引导家属参与患者心理护理过程,教导家属应用各种有效温暖及恰当的方式对患者表达最大程度的体贴及支持,以达到稳定患者情绪的目的,使其安心治疗,从而将亲情在心理护理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至最大限度。
1.2.2深入性心理干预措施:患者入院后的阶段,护理工作人员通过让患者感到舒适的交谈并详细的询查其病史,做到认真细心的考察填写患者的护理评估报告,最后认真小心的判断当前患者的身理及心理状态,进而拟定符合患者具体病情的心理护理方案和措施并实行系列评估。此外,由于一些不良情绪,如恐惧心理及不安、紧张等会增强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致使人体心肌耗氧量增大,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患者血压增高及再出血等特殊病情的发生,因而护理人员应给患者提供系列保持心情愉悦的图书资料,鼓励患者自身进行一些治疗保健事项,减少不良心理情绪,达到患者在临床接受治疗时呈现较小的情感起伏,达到最佳治疗状态的效果。通过亲切的态度耐心有效的引导患者,减免其不良心理反应,从而避免导致血压升高的一切不利因素,从而降低不良刺激的产生[2]。
1.2.3沟通性心理干预措施:冠心病患者具有患病时间较长、病情易反复、预后性差及病情严重等特点,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失望、悲观、恐惧的不良情绪。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应通过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及行为及时对待即将要进行治疗的做好相应的引导,对其消极悲观的负性心理亲切的言语和友善的态度进行安慰,从而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或通过引导患者参与适当的社会活动,或应用疏泄方法使患者倾诉其不良情绪,从而解脱于焦虑的困境。此外,还需特别针对部分不重视病情及盲目夸大自信的患者进行亲切沟通及讲座的一些列方式,引导其定时定量服药。护理人员还应引导患者学习心脏保健知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以有助于缓解病情恶化。同时,引导患者进行有生物反馈松弛训练,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以稳步消除其负性心理反应,从而明显改善因交感神经张力而引起的冠状动脉扩张,进而强化其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
1.2.4指导性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日积月累会引起人体植物神经功能性能降低乃至失调,引起人体一系列血管收缩,从而加重了心脏负荷,最终致使冠心病的发生。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应对治愈后马上要出院患者做好一系列的保健教育宣传引导,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注意其生活方式,尽量做到劳逸结合及少食多餐的生活方式,如宜进食清淡且易消化食物,如水果和鱼类、蔬菜、纤维谷物及富含钾的食物。心力衰竭患者非常重要的饮食问题是控制盐的食用,故患者出院后饮食应较清淡些,并杜绝吸烟及酗酒不良生活习惯。患者运动时应坚持动静结合,循序渐进的扩大运动量,若活动时出现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心悸、胸痛、疲乏、头晕、大汗及低血压等情况时,应即使停止活动,若休息片刻后症状并未缓解应及时就医。出院后护理工作人员需与家属保持一定联系以达到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的目的,并引导家属给予患者进行出院后的心理护理治疗[3]。
1.3指标观察:在心理护理实行的一年之后,通过应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方式进行考察评价,包括不良情绪反应、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酒及吸烟等、体质量及运动量等,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1.4数据处理:本文的数据分析是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的,计量资料之间与计数之间的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于χ2检验进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吸烟率分别为4.01%与13.41%,饮酒率分别为8.16%与17.42%(χ2为5.39),体质量超标率分别为15.28%与26.47%(χ2为4.81),缺乏运动率分别为7.64%与22.32%(χ2为4.57),实践证明得到心理护理的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明显转变,其不良生活习惯发生率有较大程度降低,数据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研究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发生率为分别为24.24%及28.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57%及41.04%,数据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冠心病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很大一部分患者在现代药物治愈后又会因平常生活中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病情再次复发,所以建立全面性系统性的药物治疗并结合护理治疗的方法学已成为冠心病患者恢复健康问题所在。“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表明了护理在现代临床医学治疗中的显著地位,而已有诸多将心理护理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的文献报告,并其在辅助临床治疗中得到较好评价。因此,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现代药物治疗时,同时还需积极应用心理护理等方法措施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有效改善,以达到协助药物治疗并减少复发的目的[4]。
实践证明,实施全面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及负性心理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可减少患者大程度情绪的发生如过度悲伤或激动等,进而降低冠心病的诱发因素;健康的治疗方式及康复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患者从的康复及预后护理,并在日常的生活方式中积极的又意识进行预防及护理,如保持健康饮食方式,避免肥甘厚腻、吸烟及喝酒等不良习惯引发冠心病并发症。此外,全面实施心理护理临床路径,不仅降低患者焦虑及抑郁程度,实施心理护理临床路径可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5]。本文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生活方式,并具有较为重要的辅助临床治疗作用,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
[1] 张晓波.心理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生活方式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8):957-958.
[2] 王丽娟,张钊华,郭镜.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病人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8):65-66.
[3] 张春花,赫承慧.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生活方式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3,1(1):14-15.
[4] 王淑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综合护理干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6):143-144.
[5] 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护理研究,2009,16(15):117-119.
R473.5
B
1671-8194(2015)30-0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