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原位腺鳞癌 1例
2015-01-24许春伟张立英王怀涛吴永芳
许春伟,邵 云,张立英,张 博,王怀涛,吴永芳
乳腺原位腺鳞癌 1例
许春伟,邵 云,张立英,张 博,王怀涛,吴永芳
腺鳞癌;乳腺;诊断治疗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79岁。因“左侧乳腺肿物1年余,明显增大伴疼痛1月”来我院就诊。查体:双乳不对称,左侧乳房明显增大;左乳外上象限可触及一大小约10.0 cm×8.0 cm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可,与深部组织无明显粘连,压痛明显,边界欠清,局部皮肤无溃烂及“橘皮样”变,肿物上方正中部位可触及2 cm大的淋巴结,乳头乳晕未见异常。双侧腋窝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术前未行穿刺检查,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2010年10月14日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理巨检:乳腺根治标本一件,大小9.0 cm×5.5 cm×4.0 cm,梭形皮肤大小8.0 cm×5.0 cm,切面可见多个囊实性肿物,囊内可见灰红/灰褐色液体,大小2.0 cm×2.5 cm×2.0 cm;镜检:组织中有两种成分混合存在,一种为巢状条索状排列,侵及纤维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有显著角化;另一种成分呈腺管状,腺体不规则,大小不等,侵及纤维组织,伴片状坏死;两种成分交错并存。乳头及基底未见癌组织浸润累及;腋窝淋巴结未见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ER(-),PR(-),Her-2(-),EGFR(鳞癌+,腺癌部分+),Ki-67(+,30%),Topo(+,30%),P53(-),34βE12(+),E-cad(+),p120(+),p63(鳞癌+),CK5/6(鳞癌+),CD56(-),CgA(-),Syn(-)。最终病理诊断:乳腺腺鳞癌。患者术后未行任何放化疗,随访4年未见复发,并定期体检复查。
2 讨论
乳腺原发性腺鳞癌是一种化生性癌,其发病率占总乳腺癌比例不到0.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偶见年轻女性。乳腺原发性腺鳞癌的临床特征:肿瘤体积大、生长迅速,常伴囊肿和坏死,其临床表现同Basal-like型乳腺癌类似,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20%,低于浸润性导管癌(40%~60%),但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比例较高;影像学表现:钼靶没有特征表现,有时可见钙化,乳腺超声常表现为实性、低回声肿物。其内可谈及囊性成分;乳腺原发性腺鳞癌病理学特征: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出现鳞癌成分,通常是在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背景上,存在有鳞状细胞巢散在灶性分布,与腺癌之间呈现形态上的移行。诊断标准:(1)乳腺癌组织中鳞状细胞成分>90%;(2)癌组织必须与皮肤没有关系;(3)排除其他脏器或组织原发转移到乳腺的转移性腺鳞癌。免疫组化特征:ER(-),PR(-),Her-2(-),34βE12(+),EGFR(+)和p63(+)。Agrawal等报道p63诊断乳腺原发性腺鳞癌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非常高。目前该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乳腺腺鳞癌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以乳腺根治术为主。肿瘤直径大于3 cm需做进一步治疗,铂类和紫杉醇可能有效,目前推荐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如FP方案(5-Fu+顺铂)、FAP方案(5-Fu+多柔比星+顺铂),但放化疗效果不明确;EGFR表达显著,EGFR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西妥昔单抗等可能有治疗前景;其中小于10%患者Her-2表达为阳性,赫赛汀治疗获益。研究发现乳腺腺鳞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64%~100%,可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少见。
(收稿:2014-11-03修回:2014-11-17编校:史忠梅)
R 737.9
B
2095-3496(2015)01-0064-01
100071北京,解放军第307医院病理科(许春伟,邵 云,张 博,王怀涛,吴永芳);北京,北京军区总医院病理科(张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