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思考△

2015-01-24庞宇舟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壮医医药广西

林 辰 庞宇舟

(广西中医药大学 南宁 530001)

壮医学学科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的特色学科,学科经过了30 多年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民族医学(壮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和壮医学本科人才培养学科。本文通过对壮医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和现状的论述,总结出壮医学学科取得的主要成就,同时也指出壮医学学科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为今后壮医学学科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1 壮医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壮医学学科是广西中医药大学在近30年壮医药发掘、整理和研究基础上创建起来的民族医药新兴学科,是广西原创性学科,也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特色学科。

壮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84年,广西中医学院成立了由首批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为负责人的壮医研究室、壮医门诊部,开始对壮医药进行系统和挖掘、整理和研究;1985年,在中国医学史硕士点开设壮医药史研究方向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成立民族医学教研室,开始把壮医药的科研成果渗透到中医本专科各专业的教学之中。

2002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开办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本科教育;2005年,在壮医研究室、民族医学教研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壮医药学院。2006年,以壮医药学院人员为骨干,正式组建壮医药学科,并被确定为广西中医学院首批重点学科。同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得民族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于次年开始招收壮医学硕士研究生。2007年,壮医药学科被确定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壮医药学科被确定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201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壮医学专业并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生。2012年,壮医学学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3年,壮医学学科被确定为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2 壮医学学科建设的成效

2.2 凝炼学科研究方向:经过30 多年的建设,壮医学学科已逐渐形成壮医理论体系创新与发展研究、壮医方药基础与应用研究、壮医临床应用研究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其核心成果已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确立了学科处于壮医学领域的前沿和领先地位。三个研究方向分别为:

2.2.1 壮医理论体系创新与发展研究方向:主要对壮医基础理论体系框架进行充实和完善,并进行一系列的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壮医的天人自然观”、“壮医的生理病理观”、“壮医的病因病机论”“壮医的诊断特色”、“壮医的治疗原则和治法”、“壮医的辨病与辨证”、“壮医预防医学体系”等七大方面。重点深入研究壮医的“三气同步学说”、“三道两路学说”、“毒虚致百病学说”、“气血失衡学说”、“调气解毒补虚学说”五大学说。近年来在“壮医毒论”、“壮医针灸理论”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该研究方向目前在国内外处于前沿和领先地位。

2.2.2 壮医方药基础与应用研究方向:主要以壮医药理论为基础,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等新技术开展壮医方药基本理论的整理、归纳与创新研究,同时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积极开展特色壮医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壮药的配伍特点、组方规律、广西高发及难治疾病特色方药有效成分研究。近年来在壮医“三道两路”病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壮医特色方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该研究方向目前处于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2.2.3 壮医临床应用研究方向:主要对壮医特色诊断技法、治病技法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研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壮医特色诊疗方法技术规范和应用标准。同时开展壮医特色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化和疗效评价研究,不断提高壮医临床治疗水平。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壮医目诊、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针刺疗法、壮医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壮医经筋疗法以及壮医火路病、壮医湿毒病、壮医妇科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优势病种。近年来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项目立项以及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近年来在壮医针刺“壮医天圆地方学说”、“壮医针刺以环为穴”、“壮医针刺8 字环针法”、“多联立体疗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该研究方向目前在壮医临床研究方面处于示范和引领地位。

2.3 加快人才成长的速度、提升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壮医学学科具有鲜明的广西民族医药特色,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壮医学人才的摇篮和壮医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基地。学科依托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是广西民族医药协会执行会长单位,学科带头人庞宇舟教授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壮医药分会名誉会长、广西民族医药协会执行会长;学术带头人黄汉儒教授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副会长、广西民族医药协名誉会会长。

学科的部分成员为全国全区各种学术委员会常委、理事、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西科技咨询与评审专家、广西民族药和医疗器械的审评专家,部分核心期刊、SCI 收录源刊的审稿人,可以说壮医学学科为广西壮医药、乃至全国壮医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近年来,学科多次在崇左、南宁、桂林等地开展中壮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培训各种壮医特色治病技法,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约有2500 人收益于学科培训班,通过培训推广壮医实用和适宜技术,促进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社会难题的解决。

近年来,学科与桂林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项目,开展壮医人才培养和壮医技术推广;与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共建民族医学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与武鸣县中医院共建壮医大学生临床实践基地;与靖西县联合打造靖西壮乡药市壮医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地方培养壮医学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4 促进科研水平提升:壮医学学科在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上分别获得了一批省部级以上的高级别科研立项,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著作,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核心成果已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性以及实用性、推广性,本学科在引领壮医学发展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处于壮医学领域的前沿和领先地位,在我国民族医学领域中具有比较的强影响和良好的示范效应。

对于安装在DN32及DN32以下管道上的水流开关,在安装水流开关处的管道管径宜为DN40~DN50,才能保证水流开关的正常动作。干簧管式水流开关的工作原理与拨片式水流开关不同,适用于小管径(DN15、DN20)的管道,直接安装即可。

2.4.1 由学科带头人庞宇舟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壮医毒论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研究”,其成果于2012年3月通过广西科技厅专家鉴定,被认定为自治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该成果对壮医毒的历史渊源、内涵、分类、特点、致病机理、毒病诊断、防治原则、解毒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挖掘整理、归纳总结、系统阐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壮医毒论理论,首次提出“壮医毒论四位一体应用理论”,并以壮医解毒法对典型壮医毒病进行临床干预研究。自项目实施以来共在广西、湖南、湖北及北京等全国4 个省区的二十余家二级以上医院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成果获2012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获2012年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奖一等奖。

2.4.2 由林辰、宋宁等人参与完成的项目“壮医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于2011年通过广西科技厅专家鉴定,被认定为自治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该成果己通过举办学习班、学术交流以及撰写论文在全国范围甚至海外推广应用,临床疗效优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举办了“全国壮医特色疗法学习班”、“壮医的相关理论及操作及疾病诊疗技术学习班”、“基层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单位骨干医师培训班”等学习班向全国推广壮医针灸技术,吸引了区内外大量的医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在推广应用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其成果获2012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获2011年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2.4.3 由庞宇舟等主要参与完成的项目“抗乙型肝炎病毒壮药材筛选及应用”在对壮医治疗肝炎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及方药考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乙肝“毒虚致病”的病机实质和“解毒为要”的选药原则,并以此为指导,选取了拳卷地钱、白花蛇舌草、狗肝菜、青天葵等18 味具有解毒功效的特色壮药材,应用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对其进行抗乙肝病毒筛选评价研究,明确了其抗乙肝病毒的有效部位、药效活性和安全性,并将形成的工艺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同时提出了“祛邪毒,调咪叠,通道路,助正气”的乙肝壮医治疗原则,结合壮医用药经验和实验研究结果,创制了系列抗乙肝壮药方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所创制的系列抗乙型肝炎壮医方药在广西、广东、四川、北京等省区30 余家医院应用(约4159 例患者受益),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前景。其成果获2013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4.4 由林辰主持完成的项目“壮医外治的理论创新与应用”归纳总结了壮医外治的基本内涵、治疗机理、应用原则、适应证、分类等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凡病皆可以外治”的壮医外治新理论,以及“多联立体壮医外治原则”为核心的壮医外治新原则,形成了“内病外治”“外病外治”的壮医外治新模式,突出了壮医治疗的特色。以本项目成果为支撑,形成“壮医推拿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在国内外推广了一批壮医外治适宜技术,壮医外治疗法在北京、湖北、湖南等区内外20 多家医院与保健机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成果获2013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4.5 由方刚主持完成的“壮医妇产科临床方药特色研究与应用”研究,对壮医方药防治妇产科疾病的各类资料进行广泛深入的挖掘、收集和整理,以综合归纳、提纲挈领、取类比象、联系推导等方法归纳壮医妇产科临床方药特色理论,分析壮医妇产科临床方药的应用特色,构建了壮医妇产科临床方药特色理论的基本框架。并借助数理分析技术对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进行分析,总结了壮医方药防治妇产科疾病的主要用药规律与特色。项目形成的理论与技术已经在多个省区的十余所医院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成果获2014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4.6 由方刚主持完成的“壮医妇科主要优势病种的临床及有效方药研究”,收集整理了一批针对壮医妇科主要优势病种的有效方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成果获2012年度“南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和“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2.5 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

壮医学学科坚持“立足科研,服务教学”的理念,以“建设特色队伍,培养特色人才,创造特色成果,提供特色服务”为目标,围绕三个特色优势主攻研究方向,推进本学科内涵建设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经过3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科已形成以下三个方面的自身特色和优势:

2.5.1 通过对壮医学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医学模式和壮医理论产生的物质基础等方面对壮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在壮医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成果,确立了本学科在壮医理论研究中的地位。

2.5.2 通过对壮医方药文献的发挖整理、壮药药性理论、壮药组方理论、特色方药筛选开发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开创了本学科在壮医方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新局面。

2.5.3 通过深入开展“简、便、验、廉、捷”的壮医诊疗技术的研究,包括技术的整理开发、优势病种研究、防治疾病的机理、临床基础理论等研究,构建壮医诊疗技术研究与规范化应用推广平台,为我区壮医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促进了壮医临床推广应用。

3 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壮医学学科建设在学术人才队伍建设、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及科研水平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着手于壮医学学科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的分析,发现壮医学学科的发展还存一些需要正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3.1 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尚未完全形成,从整体来看,拔尖人才数量不多,学科人才梯队建设有待加强。

3.2 壮医学学科虽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但学科自身发展与研究方向关联度相对较低,研究方向有待进一步凝练与优化。

4 结 语

壮医学学科作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的特色学科,其建设是承载壮医高等教育、科研等工作的基础和载体,其建设水平体现壮医高等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分析壮医学学科3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壮医学学科之所以能在许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是因为学科的建设始终坚持以学科方向的建设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及以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学科的出发点。学科方向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只有不断凝炼和优化学科研究方向,以问题为导向调整学科发展的方向,才能使学科发展长盛不衰。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只有人才才能撑起学科建设的一片天地,没有人才就不可能进行学科建设。目前,壮医学科发展虽然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只要坚持以学科方向的建设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及以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学科的出发点,一定能促进学科不断地发展和水平提升。

猜你喜欢

壮医医药广西
广西贵港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传统医药类非遗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
基于ISNTCM的壮医诊断术语英译策略❋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