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喹酮治疗131例血吸虫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01-24侯钢墙张安国
侯钢墙 张安国
吡喹酮治疗131例血吸虫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侯钢墙 张安国
目的 分析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临床疗效, 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本县血吸虫病救治定点医院地方病医院收治的131例血吸虫病患者, 采用口服吡喹酮治疗, 随访8个月,观察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个月后, 所有患者阴转率及感染度下降率均为100%, 临床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 疗效确切。29例患者(22.14%)发生了轻度不良反应, 乏力13例(44.83%), 头晕9例(31.03%), 恶心3例(10.34%), 皮疹1例(3.45%)。结论 吡喹酮在血吸虫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控制用量可减轻不良反应、降低医疗费用,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吡喹酮;血吸虫病;临床疗效分析
血吸虫病是一种慢性寄生虫病, 广泛流行于73个国家和地区, 受该病威胁的人群已达2亿,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吡喹酮是迄今为止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 在血吸虫病大规模流行的控制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阴转率高且毒副作用轻[1]。为更好的了解吡喹酮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11月浠水县地方病医院收治的131例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发现采用吡喹酮治疗后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1月本县地方病医院收治的131例血吸虫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105例, 女26例;年龄12~67岁, 平均年龄(37.3±9.4)岁。治疗前的临床症状:腹痛17例, 腹泻13例, 乏力31例;肝肿大27例, 脾肿大15例。所有患者血吸虫免疫学检查全部阳性, 并通过病史、血吸虫疫水接触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 均确诊为血吸虫病。所有研究对象均承认并没有吡喹酮及其他抗血吸虫药物的服用史, 且均排除心、肝、肾等影响本次研究的原发病。
1.2 治疗方法 全部研究对象的抗虫治疗均采用吡喹酮进行口服治疗, 总剂量以60 mg/kg计算, 以3600 mg为限, 采用2 d疗法, 2次/d餐间半空腹服药。在进行吡喹酮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前后均给予甘利欣辅助用药进行护肝治疗。随访8个月, 观察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 同时定期进行腹部B超检查及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 粪检虫卵阴转率的检测结果呈阳性者继续第2疗程的治疗, 方法同上。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头昏、乏力、恶心、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 随访统计 131例患者全部列为随访对象, 分别于治疗后第2个月、第4个月、第8个月进行随访, 逐一进行问卷调查、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及腹部B超等其他辅助检查。其中问卷调查包括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随访期间是否存在使用其他药物的情况。所有检查结果和数据资料均采用office办公软件中的数据处理表格进行录入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2个月后, 阴转67例, 阴转率51.15%;治疗前EPG(几何均数)1.35, 治疗后EPG 0.17, 感染度下降率87.41%;腹痛5例, 腹泻2例, 乏力13例;肝肿大9例, 脾肿大3例。治疗4个月后阴转127例, 阴转率96.95%;治疗前EPG 1.35, 治疗后EPG 0.021, 感染度下降率98.44%;腹痛1例, 腹泻0例, 乏力5例;肝肿大3例, 脾肿大1例。治疗8个月后, 所有患者的阴转率及感染度下降率均为100%, 临床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 病理变化及时终止, 疗效确切。感染度下降率=(治疗前EPG-治疗后EPG)/治疗前EPG×100%。
2.2 不良反应 131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29例患者(22.14%)发生了轻度不良反应, 其中乏力13例(44.83%), 头昏9例(31.03%), 恶心3例(10.34%), 皮疹1例(3.45%), 其他个别患者有出现心悸、食欲不振、气短、低热、腹泻等, 由于不良反应耐受, 故未做特殊处理。
3 讨论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广泛流行性的寄生虫病, 在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 因此我国学者研究的血吸虫病的治疗方案通常都是针对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的发育阶段分为虫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等, 其中以虫卵引起的病变最为严重,病变部位主要在结肠及肝脏, 常见的异位损害则在肺或脑,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所以必须尽早进行病原治疗, 快速抑制血吸虫病的流行及感染, 减轻患者并发症,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与生活质量。
化学治疗可以快速、有效的抑制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感染,减少并发症, 吡喹酮作为目前理想的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 不管是慢性血吸虫病或是急性血吸虫病, 治愈率都很高,是血吸虫病大规模化疗中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因为吡喹酮可以改变虫体对Ca2+的渗透性, 造成Ca2+内流, 进而造成虫体挛缩, 达到杀灭虫体、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但服药后带来的不良反应, 如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反应和过敏性反应等, 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 虽然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较低, 但是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 作为医务人员应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前提下, 探寻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适当剂量,以降低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由本次研究可以得出, 131例血吸虫病患者在服用适当剂量的吡喹酮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随访8个月中虫卵阴转率效果理想, 无一例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 不良反应轻微耐受, 29例(22.14%)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后经一段时间自行修复, 未出现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停止用药者。
综上所述, 吡喹酮在血吸虫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疗效确切, 安全可靠, 可以快速消除病原, 及时控制肝脾的病理变化, 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且并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1] 何汇, 岑丽萍, 苏正明, 等.湖北省吸虫病流行区查治病和吡喹酮的应用现状调查.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1(6):130-13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1.072
2014-08-15]
438200 浠水县血吸虫病防治所(侯钢墙);浠水县地方病医院(张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