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针刺持续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2015-01-24张婷婷黄柳杨瞿玉竹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经穴持续性中医药大学

张婷婷,黄柳杨,瞿玉竹,曾 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

针刺的持续性效应指针刺治疗结束之后持续存在的针刺效应。大量的研究发现,针刺治疗不仅可以表现为显著的即时效应,也存在不可忽视的持续性效应并呈现随时间推移从高峰走向衰减的特点[1]。有不少研究表明,持续性效应是针刺区别于安慰剂效应的重要内容,是提高针刺疗效的重要着眼点。因此,近年来,持续性效应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针灸者的关注。本研究试从针刺持续性效应的古今认识、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3 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论述。

1 针刺持续性效应的古今认识

针刺效应按出现的时间可分为即时效应和持续性效应。古代虽未明确提出针刺持续性效应,但对其现象的记载散见于多部医籍之中。如《内经》所载“针已出气独行”的现象就可看作针刺持续性效应的最初记载。

《普济方·释运气定日下血气法》记载:“井荥逐日建时功,十日循环是一宫,血气相迎行脏腑,流通十干本元宗。”说明阴阳气血按一定顺序随经络循行,气血的运行、针刺效应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针灸资生经》言:“针灸之效,未必如此速也”。而大量的文献记载也表明,针刺的效应并非都是立竿见影,大多需要一定的起效时间。如《内经·长刺节论》记载:“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千金翼方》曰:“针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顷、气息即通,明日饮啖如故”。《针灸大成》记载治痫:“取鸠尾、中脘,快其脾胃,取肩、曲池等穴,理其经络,疏其痰气,使气血流通,而痫自定矣,次日即平妥。”同理,针刺效应也不会出针即止,通常可维持一段时间,这种出针后疾病逐渐向愈的情况可以看作是针刺效应持续的一种表现。

现代研究则用科学的研究证据肯定了针刺持续性效应现象的存在。持续时间从数分钟、数小时、数天到甚至数月数年不等,甚至在疼痛之前进行针刺能增强常规针刺对疼痛的控制[2]。例如,有动物实验[3]发现,电针预处理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脑水肿及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损害,说明预处理针刺具有减轻脑损伤的持续性效应,这种持续性的神经保护是针刺预处理的重要依据。多个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4-6]均显示,经前针刺对疼痛的控制有优于疼痛发作时针刺的趋势,进一步说明了基于持续性效应的针刺预处理的临床意义。人们在针刺减肥的临床研究[7]中发现,针刺治疗结束后1 年患者的体重、皮脂厚度、体围与治疗前比较仍然有明显下降,说明针刺结束后其对体重仍然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不仅如此,一项脑功能成像技术的研究[8]发现,针刺健康志愿者足三里,以双侧后扣带回作为种子点,针刺前和拔针后25 min 对其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发现,针刺后扣带回存在脑功能连接的脑区除包含针刺前所见到脑区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增区域,且针刺结束后原有的大部分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明显增强,提示针刺的持续性效应有着和即时效应不同的脑功能改变,其效应高峰甚至高于即时效应。这一结果不仅证实了持续性效应的存在,更显示了针刺持续性效应对中枢的影响并不同于即时效应。

2 持续性效应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重要特征

针刺效应包含了特异性效应和非特异性效应(即安慰剂效应)。经穴与非经穴在治疗效应上的差异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重要内容,而持续性效应正是经穴效应区别于非经穴效应的重要体现。如有研究[9]发现,辨证循经取穴组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在头痛频率、头痛程度和改善受试者情绪状况等方面优于非经非穴组和等待治疗组,且该差异可维持至入组24 周(针刺治疗结束后20 周)。针刺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研究[10]显示,在治疗结束后12 周对受试者进行随访时发现,循经取穴组针刺疗效持续存在,他经取穴组可维持到随访第8 周,而非经非穴组尽管有一定的即时效应但不具有持续性,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经穴效应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此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也[11]发现,针刺经穴可产生更为长久的持续性效应,且以循经特定穴为最佳,并认为这种持续性效应可能是针刺经穴疗效优于非经非穴的重要特征,也是针刺效应与安慰剂效应的不同之处。

针刺神经影响研究[12]也证实,持续性效应阶段有较即时效应阶段更多的脑区间功能特异性的交互作用,且经穴针刺在脑网络节点间的因果关系表现较假穴针刺明显显著,其中一些相关或反相关的区域可能只在针刺的持续性效应阶段呈现。该研究不仅肯定了持续性效应的存在,更说明在持续性效应阶段,真穴(经穴)有较假穴(非经非穴)更复杂且特有的脑功能链接的改变。

3 针刺持续性效应的影响因素

3.1 得气对持续性效应的影响

传统中医针灸理论认为,得气是产生针刺效应的基础。《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素问·离合真邪论》曰:“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针若得气速,则病易愈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这些记载都强调了得气是针刺起效的关键,得气与否和气至快慢对针刺效应有重要影响。那么得气是否影响针刺持续性效应的产生和发挥?

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13-14]中,人们不仅发现经前针刺能有效的减少疼痛时间和缓解疼痛症状,而针刺治疗痛经的总得气程度越强、得气穴位数越多,后期镇痛效果越好。这说明了针刺预处理不仅具有持续性效应,而且受到得气的影响。针刺后溪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15]证实,深刺刺激量大、得气感强,其即时效应和治疗结束后4 周随访时均较常规针刺和浅刺更好,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得气对持续性效应的影响。

3.2 针刺疗程等针刺相关时间因素对持续性效应的影响

现代研究发现,针刺疗程、针刺间隔时间、留针时间等时间因素都会对针刺持续性效应产生影响。有学者[16]以不同的疗程治疗单纯性肥胖,半年随访时发现,疗程越长反弹率越低,说明针刺疗程对持续性效应有着显著影响。同时,针刺间隔时间也是影响持续性效应的重要因素。有实验[17]以足底炎症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在拔针后30min 观察镇痛效应,发现针刺间隔时间越短镇痛效应持续时间越短。关于留针时间,有学者[18]肯定了留针时间对持续性效应的影响,提出最佳诱导期(即最佳留针时间)能产生更为持久的针刺效应,并认为最佳诱导期多在10 ~60 min 之间。临床上,不同疾病的最佳留针时间则不同,研究[19]发现针刺治疗急性痛症的镇痛效应至少可维持到治疗结束3 个月后,以留针45 min 为最佳。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20]发现,要镇痛效果更长久,留针时间不宜短于30 min。上述研究在肯定了针刺持续性效应的同时,进一步说明针刺相关时间因素对持续性效应的影响。

此外,针刺结束后的持续效应会随时间的推移从高峰走向衰减,具有一定时间限制。有临床研究[21]发现,针药结合对抑郁症患者睡眠的改善可维持至治疗结束后半年左右。该研究提示虽然针刺有持续性效应,但该效应会随着时间而衰减,必要时还需要再次介入以巩固治疗效果。

可见,针刺相关时间因素对持续性效应具有重要影响。针刺时间过短达不到治疗的要求,针刺时间过长会导致针刺耐受,而间隔过长又影响针刺效应的积累,故适当的针刺疗程、留针时间、间隔时间是产生持久而有效的针刺持续效应的保障。

3.3 其它因素

机体状态、针刺频率、深度、手法操作等因素对针刺持续性效应也有一定影响。有研究[22]发现,深刺天枢穴治疗便秘的近期疗效(4 周)与浅刺组、西药组均无明显差异,但在12 周到6 个月时深刺组疗效最佳,可见持续性效应因针刺深度不同而不同。在针刺治疗甲亢的临床研究[23]中,初发者每周针刺1 次即可控制病情,复发者则需每周针刺2 次,说明持续性效应还受到机体和疾病状态的影响,对初发者而言针刺持续效应的维持时间更长。

4 小结

综上,古代文献记载了针刺具有持续性效应,现代研究肯定了针刺持续性效应的存在。针刺持续性效应是针刺特异性效应区别于安慰剂效应的重要特征,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重要体现。得气是产生针刺持续性效应的基础,而针刺疗程等时间因素是影响针刺持续性效应的重要因素。目前,针对针刺持续性效应的研究大多处于验证阶段,而关于持续性效应产生的生物学机制,以及如何利用持续性效应提高临床疗效等问题尚鲜有涉及,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1] 唐启盛,孙申田.针刺头部腧穴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4):37-73

[2] Bu YQ,Du GZ,Chen SZ.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with preconditioning acupuncture[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1,17(3):224-227

[3] 李金霞.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血脑屏障保护效应及AQP-4、Claudin-5 的影响[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

[4] 安英,杜冬青,高树中,等. 不同介入时机针刺组穴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2):91-93

[5] 韩兴军. 不同介入时机针刺十七椎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

[6] 黄凌慧.择期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7] 姜军作.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即刻效应和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

[8] 刘波,刘岘,龙玉,等. MRI 观察针灸后效应对脑功能连接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12):2186-2189

[9] 陈姣.辨证循经取穴治疗偏头痛持续效应的临床评价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10] 李德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情调查及循经取穴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11] 马婷婷.针刺特定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12] 孙传铸,白丽君,牛璇,等. 基于格兰杰因果分析的针刺不同效应阶段中枢神经传导通路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4(6):423-429[13] 熊瑾.得气、心理因素对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14] 杜冬青.经前针刺单穴与多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

[15] 周荣富.针刺后溪穴不同深度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探索[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16] 唐华生.以针刺为主治疗单纯性肥胖102 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2):63-64

[17] 陈日新.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与时效关系[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4):56-57

[18] 李艳.留针时间及针刺频次规律与针刺时效关系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3(3):538-540

[19] 姚肖君,刘建武.不同留针时间干预急性疼痛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3(11):985-988

[20] 陈少宗,李涛.针刺不同穴位对轻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9):1878-1880

[21] 陈丽智.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远期疗效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2] 彭唯娜,王琳,刘志顺,等. 个体化深刺天枢穴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随访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2013(10):865-869

[23] 胡军,何金森,李鼎,等. 不同针刺间隔时间治疗甲亢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针灸,1995(6):1-2

猜你喜欢

经穴持续性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2020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
2016年华南地区一次持续性异常降水过程分析
运用反射疗法和经穴按摩及配方沐足液调理常见气郁体质袁忠亮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梁丘穴在治疗急性胃痉挛中的应用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