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2015-01-24
中国海外并购应采用轻触模式
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在接受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多的是为了资源和品牌,应该采用轻触模式进行收购,“现在实际运营中,还没有一套成型的轻触模式做法,企业很容易犯错。”
所谓的轻触模式(Light Touch),是指企业被并购后依旧保持独立性,掌控公司运营,拥有较多的自主权,保留核心技术人员,最大可能降低裁员人数。丁远指出,从财务角度来说,轻触模式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广阔市场嫁接到有核心竞争力的海外最先被收购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在财务上达到预期效果。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布的调查数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仅2014年,中国企业就完成了154起海外并购交易,交易额261亿美元,但并购交易完成率只有67%,远低于发达市场。
丁远表示,大部分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为了获取资源,并不是为了向海外推销中国产品,而是把海外优质资源拿回来服务于国内市场,这也就造成了企业收购后管理难度大的局面。
当然,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即便拥有充足的收购资金,但假如收购的技术和研发等无法在中国落地,那背靠这个大市场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丁远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更多考虑做增量,考虑被收购的企业如何能持续创造价值。印度的塔塔集团就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在塔塔收购英国捷豹路虎后,也是做增量,但没有依靠印度本土市场,而是借助中国市场,“背后还是通过印度的资金放到英国,在包括中国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将这个企业盘活。”
丁远指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要成功必须要有四个环节,政策窗口、收购窗口、财务窗口以及企业管理能力,“就像一个串联电路,任何一个不对都可能失败。”
丁远称,有统计数据显示,国外的跨国并购有70%达不到股东预期,那中国的并购,失败率肯定会在80%以上。
谈及中国企业失败的原因,丁远认为,首先是并购的机会主义成分太多,主要是因为两个窗口的问题造成的,其次是对很多困难低估,但又高估自己的管理能力,不太善于建立一个机制来进行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储备欠缺,“管理、激励、考核等都很粗放。”
此外,近些年,有更多的民营企业也开始走出去,丁远认为,相比国企,民营企业更独立,通过培训和辅导,能力提升更快,因为通常交易规模小,所以风险相对可控。
(节选自2015年11月6日《东方早报》,作者:是冬冬)
工信部:扩大铝加工材新应用 支持发展高端铝材
近日,民机铝材上下游合作机制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工信部原材料司司长周长益提出,将推进航空铝材完全自主供应,鼓励国企民企互为促进和军民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也于近期撰文表示,将扩大铝加工材新应用、继续支持发展高端铝材,以推动铝加工行业的精深发展。
国内铝加工行业亟待升级
国内的铝加工行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工信部表示,我国铝加工研发投入不足,合金成分及其加工工艺数值模拟仿真、智能化控制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很大,航空铝材、乘用车铝板等高端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高,产品同质化严重。
推进高端铝材自主化进程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头号铝加工大国,但是我国的铝加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目前航空级铝厚板、汽车车身用铝板带、高压阳极电子箔等高端铝板带箔产品大多依靠进口。针对一些高端铝加工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工信部表示,将提高铝材深加工水平,继续实施与铝加工行业密切相关的技术改造、强基工程和新材料等重大专项,加大对航空铝材、小汽车板等重点领域的定向持续支持,争取在材料研制、技术创新、质量控制、智能化生产等方面实现实质性突破。
高端铝材:交通领域材料发展所趋
铝合金由纯度高达92%以上的铝锭为主要原材料,同时添加增加强度、硬度、耐磨性等性能金属元素,如碳、镁、硅、硫等,组成含多种成分的铝合金。铝合金是对环境完全无害的绿色材料,铝合金材料的回收率约为80%,目前有60%的汽车用铝合金材料来自回收的废料,预计将来铝合金回收率可进一步提高到90%以上。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铝加工技术的提高,铝在新能源汽车、高铁、船舶,甚至是航空等高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