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玲“漆”遇记
2015-01-23陈丽萍张西昌
陈丽萍?张西昌
白皙典雅兼具灵慧气质,是韩春玲给人的第一印象。
去工作室拜访,她热心介绍:“这就是天然漆。”正要伸手,她连忙拉住。“你刚走得急,现在毛孔都打开了,可能会过敏。”显然,她深谙天然漆的习性。
韩春玲为人熟知的是芦苇画,曾被国家领导人大力赞赏,还获得过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百花奖”银奖。是什么原因,让她转而与漆结缘呢?
过敏也是福
“2005年一次艺术展,我遇见台湾漆艺家杨丰诚老先生。”得杨老指点,她才知道漆器历史悠久早于玉器和陶器。一番探究,她发现漆器竟然如此之美。“漆应该是‘桼,这是个象形字。‘木上割两刀就是‘八,有‘水流出来,就是‘桼——你看多形象。”
密封的漆液是金黄色的,只要一见空气就会被氧化,逐渐变成褐色、黑色,“漆黑一片”就是这么来的。对刚入行的韩春玲来说,漆艺世界也是漆黑一片。
她想拜杨丰诚为师,杨老不答应,说:“你这个白白净净的女子吃不了这个苦,这不是一般的苦,很少人可以承受。” 韩春玲没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开始到处跑到处问,去野外研究漆树生长环境、割漆时间,回家打印一本《髹饰录》,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
摸索漆艺的日子还能忍受,最“可怕”的还在于生漆“咬人”——接触生漆的人85%都要过敏。第一次过敏她吓了一跳。“当时整张脸都肿了,脸和胳膊的皮肤起了一个个水泡,还不断地流黄水,痒得受不了。”她只好给杨老打电话,“杨老就说了一个字——扛!”就这样,她硬“扛”过一个多星期,直到好转。如今,哪怕是七窍过敏,肿得眼睛都睁不开,她也不慌不忙。
历经几个月的反复过敏,韩春玲发现她的皮肤变得白皙嫩滑,连脸上的斑都不见了。她想起《本草纲目》说漆的功效:活血、通经、化瘀、消积。“这算手艺带来的福利吧。”韩春玲笑得很温和。
无骨可堆漆
克服了苦不堪言的过敏,韩春玲在与漆的长期接触、摸索中逐渐了解了漆的脾气。
漆艺最难的就是色彩,调制出千变万化的色彩,是一个漆艺大师终其毕生都不能穷尽的境界。一次,她创作了一件紫色的漆作品,杨丰诚看到了那变化万千的紫,有点不相信,“你这是化学漆吧。”得知不是,不由得大大称奇。几次拜师被拒的她,再次开口:“不知杨老愿不愿意收下我这个徒弟。”杨丰诚含笑答允,一杯白酒拜师,从此她成为杨老的大弟子。
漆器大都是以木或布作胎,在上面髹漆,韩春玲选择的是无骨堆漆:全凭用天然漆一点一滴堆积成形,再经过一次次打磨、抛光。“一般的生漆一天才能干,漆酸高的要一个星期。”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一年多时间,先后几百道工序,耗费好几十公斤的生漆才能成型。
2012年,她的第一件堆漆作品《沉漆之醉》受邀参加国家博物馆的艺术展。作为已经失传的绿沉漆工艺,《沉漆之醉》引起巨大轰动,展会结束后,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她的工作室里,有许多泛黄的漆艺书籍,有些甚至是日文版的。“我是在实践中摸索,应该好好借鉴这些研究者的心血。”对漆文化的长期钻研,使她在独具一格的漆器创作之外,更多了一份文化视野,也让她从当初那个不被老师看好的小女子成长为今日的漆艺师。
如今,韩春玲能调出几十种色彩,她把它们命名为“春彩”。“《髹饰录》上还有不少已经失传的工艺,我要一个个做下去,将它们恢复起来。”她很喜欢一句话:三生有幸,七世有缘。对她而言,是三生有幸,“漆”是有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