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5-01-23刘方园
□刘方园
由于就业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高效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所以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很重视就业问题,并且将促进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吉林省在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双重转轨的时期,也很重视就业问题。根据多数学者对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发现吉林省产业就业结构基本与配第—克拉克定律相符,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统计,吉林省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从1984年的46.2:29.8:23.9 变成2013年的39:22.7:38.3 ,从中可以看出吉林省劳动力就业正在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在缓解了就业压力的同时,对吉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所以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或者增加就业来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吉林省三产业结构变动及就业状况变动和就业产值弹性变动分析
(一)吉林省三产业结构变动分析。根据2014年吉林省统计年鉴中1984年~2013年的三产业产值计算出的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图见图1 所示。
图1 1984 ~2013年吉林省三产业占GDP 比重变化情况
从图1 中可明显看出,自1984年以来吉林省第三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基本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84年的34.4%下降到2013年的1[1]3%;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基本没有太过明显的变动,基本维持在40% ~50%左右的水平;相比之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984年的19.4%上升到2013年的35.9%,增加了16.5 个百分点,并且在2002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最大为40.8%。吉林省的产业结构明显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吉林省三产业就业状况分析。根据2014年吉林省统计年鉴中1984年~2013年的三产业就业人数整理出的三产业就业人数变化趋势图和就业人数比重变化趋势图见图2和图3 所示。
图2 1984 ~2013年吉林省三产业就业人数变化情况
图3 1984 ~2013年吉林省三产业就业比重变化情况
从图2 和图3 中可以看出,自1984年以来吉林省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的比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绝对就业人数自1984年的401.1 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51.4 万人,就业份额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基本维持在40%~50%之间,这说明一直以农业等作为第一产业的吉林省,其就业基本饱和,需要转移;第二产业的绝对就业人数从1984年的258.6 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321.8 万人,但其就业份额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明显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从1984年的29.8%下降到2003年的17.4%,后来又缓慢回升,2013年时比重在22.7%,这表明第二产业就业基本饱和,不仅不能再吸收劳动力,而且还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对比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此期间出现了就业人数和就业比重都迅猛上升的趋势,并且增长潜力还很巨大。绝对就业人数从1984年的207.6 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42.2 万人,增长了近2.6 倍;就业人数比重从1984年的23.9% 增加到2013年的38.3%。由此可见,吉林省的就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还可继续优化,使三产业的就业结构趋于更合理。
(三)吉林省三产业就业产值弹性变动分析。通过对吉林省就业结构变化趋势的分析,得出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就业具有较大的潜力,但是对就业作用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就业产值弹性来衡量。
所谓就业产值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每增长1%,就业需求能增长百分之几的综合性指标,计算公式为:
就业产值弹性=就业人数增长率/GDP 实际增长率
通过计算得出吉林省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系数变化趋势如图4 所示。
图4 1984 ~2013年吉林省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变化情况
从图4 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变化幅度很大,并且第一就业产业弹性系数小于零的值很多,第二产业就业产值弹性值很多大于零,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变化幅度不是很大,且大于零的值很多。这表明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已经不能促进第一产业的就业,而且还会使第一产业就业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多会促进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的增加。2013年时,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依次为-0.26、1.82 和0.42,这表明第一产业产值每增长1 个百分点,就业将下降0.26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每增长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将提高1.82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将提高0.42 个百分点。
二、吉林省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的选取及统计描述。本文分析所选取的数据为1984 ~2013年吉林省第三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来源于2014年《吉林省统计年鉴》。本文通过计算吉林省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率来反映吉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用ZGDP 来表示,通过计算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率来反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用ZJY 来表示,为了更明显地说明吉林省第三产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关系,本文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ADF 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二)单位根检验。本文所选数据的单位根检验采用ADF 方法对涉及的有关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使用Eviews6.0 计算,对于滞后阶数采用AIC 准则,最大滞后阶数为7。首先对数据本身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显示该数据为非平稳数据,在存在单位根的条件下,再对数据的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还不平稳,再对二阶差分进行检验,直到数据平稳为止。经检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本身平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率需经一阶差分后才平稳,具体检验结果如表1 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率ZGDP 和经过一阶差分后就业人数的增长率△ZJY 在只含有截距项的情况下都通过了检验,都为平稳序列。在平稳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表1 平稳性检验
表2 Johansen 协整检验结果
(三)协整检验。协整的定义:若干个由单位根过程所生成的数据变量,若存在这样的线性组合,使与这一组合的偏差(或协整残差)由稳定过程所生成,则这种组合即为变量之间的协整,它度量了这几个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1]。本文采用Johansen 建立的分析方法对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率ZGDP 和经过一阶差分后就业人数的增长率△ZJY 进行协整检验。最佳滞后长度采用AIC 准则,为7 阶。在用Eviews6.0进行Johansen 检验的过程中,选取默认模型3 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两个变量ZGDP 和△ZJY 之间在5%的临界值下存在一组协整关系。表明第三产业发展和就业人数增长从长期来看存在着稳定关系。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的长期稳定关系可以用方程表示为: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到,第三产业发展和就业人数存在正向关系,第三产业产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第三产业就业提高0.129 个单位。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如果一个变量受到这个滞后变量影响,则称它们之间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2]。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是数据为平稳序列,由上面的分析知ZGDP、△ZJY 满足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条件。格兰杰因果检验有两个原假设,H0:ZGDP 不是△ZJY 的格兰杰原因;H0’:△ZJY 不是ZGDP 的格兰杰原因。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ZGDP 和ZJY 不同滞后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如表3 所示。
表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从表3 中的结果可知,只有在滞后2 期时,P=0.012 <0.05 拒绝原假设,即△ZJY 是ZGDP 的格兰杰原因,其它滞后期△ZJY 和ZGDP 不互为格兰杰原因。因此就业人数增长不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第三产业发展也不是就业人数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三、结语
就业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高效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我国政府也把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各产业间也将发生规律性的相应转移,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减少,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先增加后减少,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增加。吉林省各产业的劳动力分布情况与此基本吻合。
在建立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协整关系中,通过协整检验表明吉林省第三产业发展和就业人数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长期来看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人数增长并不互为格兰杰关系。
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短期,通过增加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扩大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能够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但是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并不能带来就业的增长,而且由于第三产业中包含许多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很可能产生劳动力的挤出效应。
[1]陈怡.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因果关系[J].池州学院学报,2013,2
[2]王春宇.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VAR 模型[J].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2008
[3]赵建国.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J].改革,2002,1
[4]张静,张宝珠.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