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策略与数学学习策略:回顾与展望
2015-01-23孔令先崔延哲刘秀英
□孔令先 崔延哲 刘秀英
关于学习策略和数学学习策略,很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为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目前关于此方面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学习策略和数学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统计与分析。
一、研究论文时间和数量分布
为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目前关于此方面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本研究对目前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方法是:借助西藏大学中国知网这一载体,在检索中分别输入主题为中学生数学学习策略(含初中生和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对近10年来发表的有关学习策略和数学学习策略方面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见图1。
从图1 中可以看出,相关研究文献呈逐年增加趋势,说明研究者十分关心和关注此方面的话题,仍需进一步加强探讨和研究。
图1 学习策略及数学学习策略十年来论文数量分布
二、研究对象分析
采用同样的方法,在检索中分别输入主题词为小学生学习策略(数学学习策略);中学生学习策略(数学学习策略);大学生学习策略(数学学习策略)。对搜索到的论文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从统计数据来看,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数学学习策略的研究最多,说明研究者对中学生如何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策略最为关注,也是焦点所在。
表1 学习策略及数学学习策略论文研究对象统计
三、概念分析
在概念方面,目前在学术界有着多种不同的表述,国外主要代表观点有: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具体的方法或技能,是学习的程序和步骤。国内学者近些年来逐步加大了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要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是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使用个人才智的方式,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方式等。也有人从心理学等角度进行解读,如刘晓明认为,学习策略是为达到有效学习目的,根据学习情况而采用的一系列心理操作。黄旭认为学习策略是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胡斌斌则认为,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调控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乃至调控整个学习活动的内部方式或学习技巧。在本质属性上,有学者认为是对学习进行的自我控制和调节。
以上论述从不同角度表述了学习策略的特征和本质属性,但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特点,决定了与一般学习策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如杨慧娟认为,数学学习策略具有群体性、过程性、个体性、活动性和现代化等特点。在概念及含义方面,主要的观点有:数学学习策略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目标,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所采用的一些相对系统的学习方法、包括措施的调用、方法的调用和学习过程的调控等。也有人认为,数学学习策略就是指一切有助于数学学习,包括概念、公式的理解、记忆、运用及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策略。此外对于数学学习策略的定义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可以说,关于学习策略和数学学习策略的概念,由于研究者的角度和方法各不相同,得出的结论和看法也不同,至今仍未达成统一的认识。
四、结构分析
关于学习策略的结构,学者们的分类也不太一致,仍未形成一致的意见。常见的有两因素说,如丹瑟路(Dansereau,1985)把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两类;三因素说,如比格斯(Z.Biggs)(大策略、中策略和小策略),迈克尔卡(Mckeachie,1990)(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四因素说,如温斯坦(Weinstein,1985)(辅助性策略、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加涅(E.D.Gagne)(知道何时使用某一策略、选择性注意策略、编码策略、检查学习策略);六因素说,奈斯伯特与舒克史密斯(J.Nisbet&Shucksmith,1986)(质疑、计划、调控、审核、矫正、自评)等。一些学者还编制了学习策略量表,如(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nventory,LASSI1990)量表等。
在国内,关于学习策略及数学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国内学者在学习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数学学习策略的结构方面,国内也有两因素说,如史耀芳(基本策略、辅助策略);三因素说,如李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张晖(理解掌握策略序列、阅读策略序列、解题策略序列),李春慧(学习调控、学习方法、元认知)。此外,三因素说还有黄旭、辛柯、刘兴宇和赵嘉琦(学习方法、元认知、学习调控),杜大源和莫秀锋(数学认知策略、数学元认知策略、数学资源管理策略)等。
五、研究内容分析
(一)与其它变量关系的相关研究。随着学习策略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与具体学科知识相结合,开展训练研究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使用价值,提高学习成绩。在此背景下,研究方向就逐步从一般学习策略扩大到了具体的学科领域。在数学学习策略研究方面,田静采用自编量表,探讨了中学生数学认识论信念与数学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为中学生的数学认识论信念与数学学习策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并能够较好地预测初学生的数学学习策略水平。周琰、王学臣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观与数学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还进一步探讨了两者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并认为数学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产生显著直接影响。王春艳、谷生华、梁好翠、刘加霞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具有显著影响,刘加霞还得出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的解释为18%。姚志敏通过研究发现,认知风格影响数学学习策略的运用。周洪林的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水平、发展水平与能力水平这三个方面是影响学习策略的主要因素。顾正刚认为成绩—趋近目标、掌握—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掌握—回避目标和自我效能是通过学习策略中介间接影响学习成绩。杨云苏,昌庆煌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数学学习成绩、数学学习策略水平与学习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学习策略水平与其它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莫秀锋等采用实证方法探讨了影响中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可控心理因素主要是数学学习动机、策略意识、困难应对感和积极归因。李明振探讨了数学学习动因、智力水平、数学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智力水平与数学学习策略水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策略较优(劣)组具有较好(差)的数学学业成绩。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数学学习策略与数学成绩之间显著相关,并且是正相关关系。
(二)差异研究。
1.在性别差异方面。为深入探讨不同性别中学生之间在数学学习策略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一些学术团体、组织和个人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TIMSS、PISA、PIRLS 主要就数学能力、阅读能力、科学素养、学习性别差异、性别与数学教育等方面展开测量。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如Gila Hanna、孙林、刘电芝、莫秀锋和维拉诺瓦大学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等。另一种观点认为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贝勃拉、王恩国、杨云苏、潘颖秋等。可以看出,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目前还未达成一致的意见。
2.在年级差异方面。在年级差异方面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如莫秀锋认为年级间差异显著,并逐年下降。王恩国认为,中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存在不稳定性,初三学生呈现下降趋势,高中生达到自控水平。周国韬的研究结果显示,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三年级,学生使用认知策略的频率呈减弱趋势。Linn 认为,随着年龄增长男女生在空间能力方面的差异呈不断扩大趋势。Zimmerman 和Martinez-Pons 的研究结论为随年级的变化,从初中到高中逐年降低,从小学到初中则是逐年增长。然而,一些研究者们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如Baerminger、Gilger&Ho、潘颖秋、刘电芝、胡桂英、许百华等。
3.在不同成绩组学生之间的差异方面。刘志华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策略,并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辛涛、谷生华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学优、差生学习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且低成绩组在所有量表上的得分都低于高分组,高中生则差异不显著。梁宁建等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为:学习优、差学生在思考推理和问题解决的程序两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学习成绩的好坏对能否正确解决问题具有直接影响;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通过让不同数学能力水平的学生去解答实验题等大量实验,得出不同数学能力水平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策略;另外,杨云苏发现,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在学习策略总分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文科生得分显著低于理科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学习策略是导致学生学业成绩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成绩组学生在数学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是存在差异的,且学业成绩较优的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策略,但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比较丰硕,对学习策略及数学学习策略概念、结构及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总量不足。与学习策略相比,数学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数学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更应加大研究力度,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策略。二是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学习策略、数学学习策略的特点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成绩组学生之间的差异等方面,而以民族地区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的相关研究较少,对不同民族、不同第一语言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差异方面的研究也较少,在民族、语言使用情况等变量上存在什么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三是高水平成果较少。虽然研究成果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但从论文发表刊物的级别来看,在CSSCI 等较高级别的刊物上看到的成果较少,呈现出横向研究多、纵向研究少,静态研究多、动态研究少特点。四是教材较少。与国外相比,国内学习策略及数学学习策略教材呈现出数量较少、影响力较低的特点。一些教材与学习策略的教学和有效使用结合不是很紧密,缺少为特定群体学生而专门编制的训练教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策略的有效掌握和教师的教学训练效果。
[1]G.Duffy(1982).Fighting off the Alligatores:WhatResearch in-RealClassroom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J]. JournalofReadingBehavior,14(4):357~373
[2]史耀芬.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1
[3]曹才翰.中学数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林崇德,傅安球.关于学习的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1992
[5]张向葵等.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