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观察

2015-01-23徐金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2期
关键词:酸性粒细胞外周血

徐 鑫 徐金星

中医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观察

徐 鑫 徐金星

目的 观察中医方剂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哮喘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方剂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流量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的最大呼气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26/28), 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20/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根据患儿不同类型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 提高小儿哮喘的有效率, 值得临床借鉴。

小儿哮喘;中医;寒性;外寒内热;热性;平喘汤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广泛性细小支气管狭窄, 其临床表现以气喘、胸闷为主, 其病变基础为各种炎性细胞浸润。患儿常有Th1/Th2细胞功能紊乱、肺泡内巨噬细胞发展不平衡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气道黏膜除外炎性细胞浸润外还有高水平的IgE、粘附因子、趋化因子及内皮素,更加重了黏膜细胞的破坏。本研究采用中医药方剂治疗小儿哮喘, 并记录了治疗前后患儿肺功能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12月~2014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哮喘的患儿5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8例。观察组中男18例, 女10例, 年龄5~12岁, 平均年龄(7.4±1.6)岁, 并发过敏性鼻炎16例, 其中寒性哮喘10例,外寒内热型8例, 热性哮喘6例, 肺实肾虚4例;病程6个月~5年, 平均病程(3.1±1.3)年。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2例,年龄5~11岁, 平均年龄(7.2±1.4)岁, 并发过敏性鼻炎12例,其中寒性哮喘12例, 外寒内热型7例, 热性哮喘7例, 肺实肾虚2例;病程6个月~6年, 平均病程(3.3±1.6)年。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平喘汤剂。其中寒性哮喘方: 麻黄3 g、苏子10 g、杏仁5 g、法半夏6 g、紫苑6 g、款冬花10 g、射干6 g、葶苈子10 g、甘草3 g。外寒内热型哮喘方: 麻黄5 g, 苏子10 g,杏仁5 g, 僵蚕10 g, 地龙6 g, 法半夏6 g, 紫苑6 g, 款冬花10 g, 辛夷6 g, 麻黄根10 g。热性哮喘方:麻黄3 g、杏仁6 g, 地龙5 g, 桃仁8 g, 重楼6 g, 射干8 g, 黄芩6 g, 苍耳子5 g, 辛夷6 g,甘草3 g。肺实肾虚方:黄芪15 g, 太子参15 g, 茯苓15 g, 白术12 g, 毛冬青15 g, 法半夏10 g, 人参叶10 g, 防风6 g, 陈皮6 g, 甘草3 g。根据患儿疾病类型选择方剂, 水煎取80~100 ml/d,分3次口服。治疗疗程为2周。

1.3 观察指标 患儿治疗前后FEV1、PEF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患儿气喘、声嘶、咳嗽、胸闷症状消失, 伴过敏性鼻炎患儿鼻塞、流涕等症状缓解,肺部听诊无哮鸣音, 支气管激发试验及支气管扩张试验阴性, FEV1、PEF均在正常范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等化验室指标无异常。有效:患儿气喘、声嘶、咳嗽、胸闷症状较前有所缓解, 伴过敏性鼻炎患儿鼻塞、流涕等症状缓解,肺部听诊可闻及少量哮鸣音, FEV1、PEF有所改善;化验室指标有所改善。无效:患儿气喘、声嘶、咳嗽、胸闷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 肺部听诊仍有明显的哮鸣音, 支气管激发试验及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等化验室指标未见好转。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变化 观察组治疗前FEV1(0.97±0.17)L/min、PEF(62.35±5.66)L/min、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73±0.28)×109/L;治疗后FEV1(1.34±0.25)L/min、PEF(85.42±7.01)L/min、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46±0.22)×109/L。对照组治疗前FEV1 (0.99±0.21)L/min、PEF(63.75±5.83)L/min、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76±0.31)×109/L;治疗后FEV1(1.33±0.27)L/min、PEF (76.64±5.92)L/min、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47±0.20)×109/L。上述三个指标, 两组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PEF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控制64.29%(18/28), 有28.57%(8/28), 无效7.14%(2/28), 总有效率92.86%(26/28);对照组临床控制39.29%(11/28), 有效32.14%(9/28), 无效28.57% (8/28), 总有效率71.43%(20/28)。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哮喘发病是体质、环境、饮食、情绪等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1]。小儿哮喘病因病机为风邪为患、痰饮伏肺、痰瘀互结、肺脾不足、肾虚等[2]。痰伏于内, 外邪触发, 痰瘀气阻,使肺气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3], 故痰为小儿哮喘的重要治疗对象。平喘汤也以止咳、平喘、化痰为主, 并根据不同病理类型调整用药。寒性哮喘注重祛风温阳。外寒内热型哮喘用药以辛苦为主、寒热并用, 方中以黄芩泻中焦火, 除脾湿热,并以辛夷入药, 宣肺通窍, 祛除外风[4]。热性哮喘治疗除宣肺祛风、化痰平喘外, 还应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方中黄芩、重楼、射干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麻黄、地龙、桃仁活血祛瘀[5]。肺实肾虚型哮喘主要指患儿肺脾肾虚损, 祛痰同时应补脾益气, 培本固元, 方中黄芪、太子参滋阴补气、培土生金[6]。除此之外, 不同时期用药也有一定变化, 如哮喘发作期祛风祛痰、缓解期健脾化痰、稳定期固气抑痰、顽固性哮喘重用活血化瘀[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 观察组的最大呼气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 中医根据患儿不同类型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 提高小儿哮喘的有效率, 值得临床借鉴。

[1] 郭丹丹, 孙秩秋.小儿哮喘缓解期中医药防治进展.吉林中医药, 2012, 32(1):102-104.

[2] 张丽萍, 陈光明.从病因病机论小儿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方法.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2):301-303.

[3] 孙彦丽, 尚莉丽.中药治疗小儿哮喘临床研究进展.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8, 24(12):819.

[4] 李华, 王霞华.宣肺通络平喘汤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寒热夹杂型).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18):272-274.

[5] 乔赟, 易蔚.龙脷平喘汤(肺鼻同治)治疗热证小儿哮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5):292-295.

[6] 王立增.培土生金方对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河北医药, 2011, 33(13):2056-2057.

[7] 李香玉, 王永吉, 王烈.王烈教授以风气痰淤论治小儿哮喘经验.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9(9):921-922, 92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2.166

2015-02-11]

163111 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医院

徐金星

猜你喜欢

酸性粒细胞外周血
酸性高砷污泥稳定化固化的初步研究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柠檬是酸性食物吗
嗜酸性脂膜炎1例与相关文献浅析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