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韦绪性教授治疗丛集性头痛经验

2015-01-23敏,陈

中医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风药全蝎化瘀

崔 敏,陈 曦

(1.安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南 安阳 455000;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4)

·名师高徒·

韦绪性教授治疗丛集性头痛经验

崔 敏1,陈 曦2

(1.安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南 安阳 455000;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4)

韦绪性教授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为我国疼痛学的奠基人,从事临床、教学、科研40余载,治学严谨,经验丰富。韦教授认为:丛集性头痛虽然病位在头面部,但病本当责之肝;治疗以调肝为先,调肝之法随证之虚实不同而变;在调肝的基础上,运用风药引经,使药力直达病所;并给予活血化瘀之品,使络通而痛止;同时注意养血之品必不可少,既可制约风药之燥性,以防耗血伤阴之弊,又可养血柔肝,濡养经脉。

丛集性头痛/中医药疗法;韦绪性中医师;名师经验

丛集性头痛曾称蝶腭神经痛、睫状神经痛、Vidian神经痛、Sluder神经痛、偏头痛样神经痛、岩神经痛、组织胺头痛、Horton头痛,是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之一,特点为密集(群集、丛集)短暂头痛发作,剧烈,锐痛,爆炸样,位于一侧眼眶、球后、额颞部,伴同侧眼球结合膜充血、流泪、鼻堵及/或Horner综合征。该病有典型的丛集期和缓解期,其中丛集期持续数周至数月。由于该病发病率较低,多有漏诊、误诊,临证不可不详察之。

韦绪性教授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为我国疼痛学的奠基人,从事临床、教学、科研40余载,治学严谨,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韦教授治疗丛集性头痛经验介绍如下。

1 治以调肝为先

中医学并无“丛集性头痛”之病名,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偏头痛”“头痛”“头风”等范畴。韦教授认为:丛集性头痛虽然病位在头面部,但病本当责之肝。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性升发最易上犯高巅,导致经脉不通而引起头面痛,故风是引起丛集性头痛的主要因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气通于肝。”肝为风木之脏,内寓相火,体阴用阳,性喜条达,主疏泄,肝之功能失调则可动风。若七情内伤,抑郁不舒,则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生风;若恼怒太过,激动肝火,则风火上逆;若房劳太过,肾精耗伤,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亦可致风。风动扰乱清窍,则引起头痛,即《临证指南医案·头痛》所言“头为诸阳之会……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故头痛一证,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入所致”。《谦斋医学讲稿》曰:“内伤头痛可分为虚实二大类,虚证以肝阳为常见,实证以肝火为常见。”明确指出头痛之证是以肝为中心。

从经络循行来看,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其支者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胆附于肝,“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肝胆经脉布及头部的前额、两侧和头顶,连目系,其循行部位与丛集性头痛之疼痛部位相一致。

综上,韦教授认为:丛集性头痛的发生与肝的关系极为密切,临证时当以调肝为第一要务,视患者病机不同,调肝之法随证之虚实不同而变,如肝火上炎者宜清泻肝火,肝风内动者应平肝熄风,阴虚阳亢者当养阴熄风,不可拘泥于一端。

2 善用风药引经

《医学六要·头痛》曰:“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韦教授强调:治疗丛集性头痛应师承古训,巧妙运用风药引经,不可囿于表证,里证、虚证亦然,使药力直达病所,事半功倍。风药用量宜小,且宜轻煎,以遂其轻清上浮、升散之性;若用量过重,则成发散,反不收敛。运用风药还要因时制宜,如气候温暖时节,腠理疏松,容易汗出,风药用量宜轻;寒冷季节,腠理致密,不易汗出,则风药用量可稍重。此外,因风药其性偏燥,久服易伤阴津,故使用时应配合养阴润燥或养血和营之品,以防升散太过。

3 活血、养血2者必不可少

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丛集性头痛病本在肝,肝经有病,必然累及营血,可出现以下2个方面的变化:①导致血液运行障碍,而成瘀血之弊,即如李东垣所言“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故头部剧痛。病之初期,可给予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化瘀之品。丛集性头痛日久不愈,“久痛入络”,草本类药物难奏搜逐之效,需选全蝎、蜈蚣、僵蚕等虫类药,方能深入经隧,祛瘀通络,以从速蠲痛;但虫类药多有小毒,故应合理掌握用量,中病即止。其中蜈蚣、全蝎2味药尚可研末冲服,既节省用量,又能提高疗效。②头痛久延不愈,每易致肝血耗伤,而用于引经之风药多性燥,亦可耗血伤阴,肝血亏虚,最易生风,风阳内动,损伤面部经脉,复致头面痛;或因精血不能上荣,“不荣则痛”,如此循环往复,导致丛集性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因此,治疗丛集性头痛,活血、养血2者皆不可或缺。

4 病案举隅

患者,男,48岁,2013年7月9日初诊。主诉:头痛反复发作3 a余,加重1 d。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近3 a来每因情绪激动即发头痛,每次发作持续4~5 d,疼痛缓解后一如常人,曾行头颅CT、MRI、脑电图等检查,未发现异常,于某医院诊断为“紧张性头痛”,头痛发作时服用盐酸氟桂嗪胶囊、尼莫地平片、卡马西平片、镇脑宁胶囊、正天丸等效果均不明显,曾行针灸等治疗亦无明显疗效;1 d前因恼怒诱发头痛,遂前来就诊。现症:右额部、顶部刀劈样痛,疼痛剧烈,时欲以头撞墙,每不欲生,疼痛放射至同侧眼眶,眼球胀痛,结膜充血,流泪,流涕,视物昏花,头晕耳鸣,纳呆食减,舌质暗或紫暗,舌苔薄白或薄白腻,脉象弦。西医诊断:丛集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辨证为肝风内动、上扰清空。治宜祛风解痉,化瘀通络,缓急止痛。处方:天麻12 g,生白附子12 g,僵蚕(研、冲)6 g,全蝎(研、冲)3 g,川芎18 g,当归20 g,白芍30 g,炙甘草10 g,大枣8枚。7剂。每日1剂,白附子用文火先煎35 min,再纳入余药煎25 min,水煎2次,共取药液400 mL,再将僵蚕、全蝎焙干研粉,用药液冲服,每日2次。2013年7月16日二诊,患者诉头痛大减,流泪、流涕、目昏等均明显改善,舌脉同前。上方加枳壳12 g、白术15 g。继服10剂,头痛止,数年沉疴得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 本案患者素体阴虚肝旺,病久缠绵,反复发作,此次复因恼怒太过,激动肝火,风火上逆,扰乱清窍,而发头痛。治宜祛风解痉,化瘀通络。方中天麻为君药,味甘质润,药性平和,归肝经,具有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之效,对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肝风内动,无论寒热虚实均可运用。白附子、僵蚕、全蝎3味药即为“牵正散”,其中白附子辛温燥烈,能升能散,善引药上行而止痛;“痛久入络”,寻常草木金石之药殊难搜逐,故借虫蚁类僵、蝎之走窜,化瘀通络,以从速蠲痛。张秉成谓上3味药“皆治风之专药”,其中尤以生白附子祛风解痉为关键,无可替代。韦教授强调:临证切不可囿于该方治风痰阻络、口眼斜。川芎辛温香窜,为少阳经之引经药,善上行头目,能散风邪,行血气,通血脉,古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不拘外感内伤皆可重用。“白芍酸收而苦泄,能行营气;炙甘草温散而甘缓,能和逆气”,芍、甘2味相伍,缓急止痛,功专力宏,其比例以3∶1为宜。当归味厚,为阴中之阴,功能养血活血,与酸敛和营之白芍共用,尚能防温燥诸药升散太过之弊。由于虫蚁搜剔之品必耗正气,故大枣与炙甘草合用,健脾益气。全方刚柔相济,气血同治,补散合施,共奏祛风解痉、化瘀通络、缓急止痛之效。

(编辑 颜 冬)

1001-6910(2015)09-0046-03

R255.9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9.23

2015-02-04;

2015-07-28

猜你喜欢

风药全蝎化瘀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主要成分的配伍研究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化瘀解毒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结节的临床观察
不同弹性蛋白酶酶活力条件下野生与养殖全蝎活性成分含量及体外抗肿瘤实验的对比研究
基于药效学实验的化瘀骨合片提取工艺筛选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全蝎化学成分的研究
全蝎药材市场流通现状调查及展望△
治疗偏头痛用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