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动物寄生虫病的危害与防控措施
2015-01-23安玉玲
安玉玲
(宁夏西吉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56299)
试论动物寄生虫病的危害与防控措施
安玉玲
(宁夏西吉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56299)
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环节,切断或控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有效地防治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此外,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还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 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
1.1 传染源
传染源通常是指寄生有某种寄生虫的终末宿主、中间宿主、补充宿主、保虫宿主、带虫宿主及贮藏宿主等。病原体(虫卵、幼虫、虫体)通过这些宿主的血、粪及其它分泌物、排泄物不断排到体外,污染外界环境,然后经过发育,经一定方式或途径侵入易感动物,造成感染。
1.2 传播途径。
来自传染源的病原体,经一定方式侵入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寄生虫感染宿主的主要途径如下。
(1)经口吃入感染。即寄生虫通过易感动物采食、饮水,经口腔进入宿主体内的感染方式。
(2)经皮肤感染。即寄生虫通过易感动物的皮肤进入宿主体内的感染方式。
(3)接触感染。即寄生虫通过宿主之间互相:自接触或通过用具、人员等间接接触,在易感动物之间传播流行。属于这种传播方式的主要是一些外寄生虫。
(4)经节肢动物感染。即寄生虫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而传给易感动物的方式。
(5)经胎盘感染。即寄生虫通过胎盘由母体感染给胎儿的方式。
(6)自体感染。某寄生虫通过胎盘产生的虫卵或幼虫不需要排到宿主体外,即可使原宿主再次遭受感染,这种感染方式称为自身感染。
1.3 易感动物
是指某种寄生虫可以感染、寄生的动物。
1.4 自然因素
包括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年降水量、土壤酸碱度等;地理条件。气候和地理不同必将影响到植被和动物区系的不同,后者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寄生虫的分布及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
1.5 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家畜的饲养管理条件等。社会因素对寄生虫病传播和流行的基本环节和自然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寄生虫病的危害
寄生虫侵入宿主或在宿主体内移行、寄生时,对宿主是一种“生物刺激物”,是有害的,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但由于各种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寄生部位等不同,因而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和危害程度也不同。
2.1 机械性损害
吸血昆虫叮咬,或寄生虫侵入宿主机体之后,在移行过程中和在特定寄生部位的机械性刺激,可使宿主的器官、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创伤、发炎、出血、肿胀、堵塞、挤压、萎缩、穿孔和破裂等。
2.2 夺取宿主营养和血液
寄生虫常以经中吃入或由体表吸收的方式,把宿主的营养物质变为虫体自身的营养,有的则直接吸取宿主的血液或淋巴液作为营养,造成宿主的营养不良、消瘦、贫血、抗病力和生产性能降低等。
2.3 毒素的毒害作用
寄生虫在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代谢物、脱鞘液和死亡崩解产物等,可对宿主产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毒性作用,尤其对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毒害作用较为严重。
2.4 引入其他病原体,传播疾病
寄生虫不仅本身对宿主有害,还可在侵害宿主时,将某些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原虫等直接带入宿主体内,或为其他病原体的侵入创造条件,使宿主遭受感染而发病。
3 防治措施
寄生虫病的防治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的发生和传播同环境卫生、动物饲养卫生、饲养管理制度、人的卫生习惯等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只有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收到成效。
3.1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按照寄生虫的流行规律,在计划的时间内用药物驱除或杀灭寄生虫。
3.2 切断传播途径
杀灭外界环境的病原体,包括虫卵、幼虫、成虫等,防止外界环境被病原体污染;同时,杀灭寄生虫的传播媒介和无经济价值的中间宿主,防止其传播疾病。
3.3 保护易感动物
科学饲养,饲喂全价、优质饲料,增强动物体质;人工免疫接种等;加强饲养管理,防止饲料、饮水、用具等被病原体污染;在动物体上喷洒杀虫剂、驱避剂,防止吸血昆虫叮咬等。保护易感动物是指提高动物抵抗寄生虫感染的能力和减少动物接触病原体免遭寄生虫侵袭的一些措施。
安玉玲(1975-)女,大学本科,兽医师,长期从事动物疾病预防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