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入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2015-01-23夏元升陈慧妍鞠盛国
夏元升 陈慧妍 崔 丹 鞠盛国
后入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夏元升 陈慧妍 崔 丹 鞠盛国
目的 探讨后入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4例采用后入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 对照组34例采用经前路椎间孔减压植骨固定治疗。6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JOA评分及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入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疗效可靠,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神经根型颈椎病;后入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神经功能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在颈椎病中发病率比较高, 约占70%。其根本原因是颈椎间盘、关节、韧带及椎体发生退行性病变, 造成颈痛及颈神经根受累所致, 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一般情况下采取牵引、按摩等非手术治疗可见到明显的效果, 但对于一些顽固性的CSR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就要采取手术治疗。自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对34例CSR患者采取后入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68例CSR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 其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疼痛, 部分患者有颈部疼痛、肢体乏力、手指抓握无力, 椎间孔挤压试验和臂丛牵张试验均为阳性, 无颈脊髓外源性压迫的椎体束征表现[1]。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睡眠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其中C4~5有15例, C5~6有26例, C6~7有27例。经保守治疗超过3个月以上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手术之前对全部患者行颈椎正侧位片、双斜位以及过度屈伸位X线片、CT和MRI检查, 均明确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4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5例, 年龄最小28岁, 最大76岁, 平均年龄(45.6±5.4)岁,病程6~28个月, 平均病程(14.3±4.5)个月;对照组男17例,女17例, 年龄最小26岁, 最大75岁, 平均年龄(46.9±3.8)岁,病程5~31个月, 平均病程(15.3±6.2)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术前30 min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感染, 全部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①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标准的后入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患者取俯卧、头高脚低位, 面部置于Mayfield(梅菲尔德)托上, 颈部略微屈曲,常规消毒铺单, 麻醉后改为反转向性Trendelenburg(特伦德伦伯)体位, 即垂头仰卧位, 将L型克氏针固定在体外病变的棘突处, 经C型臂X线确定椎间隙[2], 在颈后部正中作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充分暴露患病节段的上下椎体棘突, 再次经过C型臂X线检查确定病变椎体节段, 骨膜下游离肌肉显露患侧部椎板, 用冲击式咬骨器或小型高速磨钻在病变椎板接近关节突的地方开窗[3], 然后将黄韧带去除,露出神经根, 沿着椎间孔的背侧、神经根上方及下方将增生骨质清除, 向外上方轻轻牵拉神经根, 显露出髓核碎片及后纵韧带, 用小刮匙或髓核钳将其摘除, 用小凿凿除增生的骨赘, 用器械摘除碎片, 松解神经根, 仔细探查无异常后彻底清洗止血后, 在切口处引流, 缝合切口。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1 d可佩戴颈托下地活动, 引流24~48 h,镇痛3~4 d, 并给予营养支持;②对照组患者采用前路手术:插管全身麻醉, 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 颈部垫软枕使头略向后倾,术前常规消毒颈部术野及右侧髂骨取骨区, 铺单, 右颈前做横行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 在颈阔肌下方游离, 切开颈前筋膜, 沿气管食管鞘间隙显露椎前。C臂X线机下准确定位病变节段, 牵开病变椎间隙, 刮勺刮除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组织, 后方减压到后纵韧带并向两侧减压到钩椎关节去除增生的骨赘, 取患者同侧髂骨行植骨融合术,取颈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 反复冲洗后逐层缝合切口, 留置引流管后缝合切口。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消除神经水肿治疗3 d, 引流24~48 h, 颈托保护4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在术后第6个月时, 根据JOA评分标准及VAS评分标准判定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JOA评分标准根据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治疗疗效评定标准,总计17分,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采用VAS评分对患者的根性疼痛作手术前后比较, 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最痛。分为优、良、差、无效四个等级[4]。优:VAS评分0~1分, 症状基本消失,可进行正常工作或劳动;良:VAS评分2~4分, 大部分症状消失,能从事正常工作或劳动;差:VAS评分5~7分, 症状有所减轻,生活能够自理;无效:VAS评分8~10分, 症状没有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的JOA及VAS评分分别为(8.98± 3.45)分、(5.84±4.76)分;对照组为(8.41±3.13)分、(5.76± 3.92)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JOA及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JOA及VAS评分分别为(15.21±2.63)分、(2.06±0.37)分;对照组为(12.21±2.46)分、(3.25±0.88)分;经治疗后观察组的JOA及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已经极为普遍, 脊髓及神经组织可以得到彻底减压, 使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以及病变节段的稳定性得到恢复, 后入路手术是最为常用的方式, 具有解除压迫、适度减压、保留邻近节段结构完整的优点, 与前路手术相比较, 减压更加彻底, 骨质清除更加干净, 同时还可以使椎间孔扩张, 能够直视神经根,可操作范围相对较大, 邻近节段不易受到伤害, 减压效果非常理想, 本研究中, 经手术治疗后观察组的JOA及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后入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疗效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张世民,刘显彰,张兆杰,等.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1): 7-9.
[2] 阴彦林.后入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21):66-67.
[3] 马国华, 岳学峰.后入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1例.陕西医学杂志, 2012(11):1526-1527.
[4] 钟斌,邵高海,王群波,等.经前路椎间孔减压植骨固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3):201-20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2.040
2015-02-04]
163311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急诊科(夏元升崔丹 鞠盛国);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陈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