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中的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15-01-23杨玉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23期
关键词:抗栓辛伐他汀炎性

杨玉博

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中的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杨玉博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脑梗死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40例。对照组给予积极的常规治疗和抗栓治疗, 研究组加服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 疗程均为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脂﹑炎性因子的不同。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2.5%)相较于对照组(72.5%)明显增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脂和炎性因子的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改善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脑梗死, 在临床上效果显著, 对于血脂和炎性因子的水平变化均有良性影响, 值得临床多关注研究。

辛伐他汀;抗栓治疗;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做缺血性脑卒中, 俗称“中风”, 好发人群主要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循环障碍, 从而使得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坏死, 导致相应神经功能的受损[1]。本院在抗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治疗, 观察血脂和炎性因子的水平变化。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本院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44例, 女36例, 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58.5±16.5)岁。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2]。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在急性期给予卧床﹑改善循环﹑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氯吡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23116)治疗, 口服, 75 mg/d;丹参注射液10 ml静脉滴注, 1次/d;若患者有明显的脑水肿时, 给予静脉推注20%甘露醇1~2 g/kg,1次/d,同时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出院后继续口服氯吡格雷。

1.2.2 研究组 急性期在对照组相应治疗上联合辛伐他汀(山西鑫煜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03432)治疗, 第1周给予40 mg, 1次/d;1周后剂量减半;出院后辛伐他汀改为10 mg, 晚上口服, 1次/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按病残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NDF)评分分为:基本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 NDF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病残程度1~3 级, NDF评分减少46%~89%)﹑有所进步(NDF评分减少18%~45%)﹑无效(NDF评分减少<18%)和恶化(NDF评分无改变或增加)[3]。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有所进步)/总例数×100%。血脂水平:用OLYMPUS AU 2700生化分析仪上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α(TNF-α)﹑白介素-6(IL-6)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 C反应蛋白(CRP)采用免疫透射散射浊度法测定, TNF-α试剂盒由北京北方伟业公司提供, CRP试剂盒由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基本痊愈19例, 显著进步12例, 有所进步6例, 无效2 例, 恶化1 例, 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基本痊愈14例, 显著进步7例, 进步8例,无效7例, 恶化4例, 总有效率为72.5%。研究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 治疗前, 研究组TC﹑TG﹑HDL﹑LDL分别为(5.82±1.12)mmol/L﹑(1.63±0.35)mmol/L﹑(1.07±0.26)mmol/L﹑(4.05±1.18)mmol/L, 对照组TC﹑TG﹑HDL﹑LDL分别为(5.57±1.42)mmol/L﹑(1.34±0.28)mmol/L﹑(1.12± 0.34)mmol/L﹑(4.23±1.04)mmol/L。治疗前两组TC﹑TG﹑HDL﹑L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C﹑TG﹑HDL﹑LDL分别为(4.02±1.20)mmol/L﹑(1.06±0.89)mmol/L﹑(1.45±0.32)mmol/L﹑ (1.95±0.55)mmol/L, 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TC﹑TG﹑HDL﹑LDL分 别 为(4.98±1.58)mmol/L﹑(1.65±0.34)mmol/L﹑(1.32±0.23)mmol/L﹑(2.20±0.66)mmol/L,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脂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 治疗前, 研究组 CRP为 (16.83±1.84)mg/L,TNF-α 为 (98.38±12.36)U/ml, IL-6为(212.72±14.8)ng/L;对照组CRP为(17.25±2.824)mg/L, TNF-α为(99.48±13.06)U/ml, IL-6为(214.42±15.55)ng/L, 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CRP为(6.46±3.28)mg/L, TNF-α为(9.32± 4.86)U/ml, IL-6为(140.56±6.66)ng/L, 较之前有明显变化,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CRP为 (9.63±2.76)mg/L, TNF-α 为 (49.32±4.86)U/ml, IL-6为(189.36±9.56)ng/L,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RP﹑TNF-α﹑IL-6炎性因子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照组有明显的胃部不适2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0%;研究组有5例明显胃部不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目前老年人群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之一。脑梗死的病理基础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而动脉硬化又与血脂的异常密不可分。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能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辛伐他汀属于典型的他汀类药, 辛伐他汀在脑梗死治疗中, 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从而减少细胞内胆固醇的量, 抑制动脉硬化。

本研究显示, 研究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治疗上联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 临床效果明显,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血脂和炎性因子的水平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无严重的不良反应。与马春霞[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在脑梗死治疗中,对于改善血脂和炎性因子的水平起到明显作用, 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也有良好作用。

综上所述, 采用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脑梗死, 在临床上效果显著, 对于血脂和炎性因子的水平变化均有良性影响,值得临床多关注研究。

[1]许爱君.辛伐他汀对进展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影响.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1):21.

[2]洪建国. 学龄前儿童哮喘的诊治特点.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 25(5):363-365.

[3]李晓玲, 陈艳, 张紫寅, 等.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浙江临床医学, 2013, 15(6):807-809.

[4]马春霞.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南昌大学学报, 2015, 55(1):62-6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069

2015-08-18]

457000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抗栓辛伐他汀炎性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观察及机制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两种不同抗栓治疗对冠心病心房颤动支架术后病人疗效及安全性的分析
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的抗栓疗效观察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成功召开(三)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分析
卡托普利联合辛伐他汀对绝经后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大承气汤配合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