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花苜蓿丰产性生产关键技术控制

2015-01-23权金鹏权花花赵永虎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张掖市苜蓿越冬

权金鹏,权花花,赵永虎

(1.甘肃省张掖市草原工作站,张掖 734000;2.张掖市第二农业中学,张掖 734000;3.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畜牧兽医站)

紫花苜蓿丰产性生产关键技术控制

权金鹏1,权花花2,赵永虎3

(1.甘肃省张掖市草原工作站,张掖 734000;2.张掖市第二农业中学,张掖 734000;3.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畜牧兽医站)

立足张掖市发展苜蓿产业的自然禀赋,在全面分析制约苜蓿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紫花苜蓿丰产性栽培与机械化收获加工等关键技术环节控制是苜蓿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并因地制宜地采取土地选择整理、品种选择与种子精选处理、适期精量科学播种、水肥调控与病虫杂草防控、适期适度刈割与机械化收获、饲料化加工利用等关键技术控制,从而实现苜蓿高产、优质、安全和苜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紫花苜蓿;栽培;收获加工;技术控制

紫花苜蓿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豆科牧草,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栽培牧草,栽培面积达350万hm2以上,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营养丰富、高产稳定、品质优良、耐刈割、再生速度快、利用期长、经济效益高、生态性能好等特点,被誉为“牧草之王”。近年来,受制种玉米种植效益不断下滑、人工种草比较效益不断攀升和国家牧草良种补助政策的利益驱动,甘肃省张掖市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呈现出了发展势头强劲、种草面积急速扩张、规模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2013年,全市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4.23万hm2,其中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1.53万hm2,规模化程度达36.3%,苜蓿规模化种植已呈主流发展趋势,并已成为草地生态建设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首选牧草。但在紫花苜蓿生产实践中,由于生产者缺乏草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苜蓿丰产性生产配套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不足,导致苜蓿产量低,草产品品质差,种植效益低。

1 张掖市发展苜蓿产业的区位优势

甘肃省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位于青藏高原与蒙新高原的交汇地带,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南面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面是巴丹吉林沙漠和合黎山,中间平畴沃野、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戈壁沙漠纵横交错,且处在人口密集区向稀疏区过渡地带和世界玉米肉(奶)牛带的中心位置。境内地势高亢,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紫外线强,年均气温7.6℃,年均降水量89~283 mm,蒸发量1 990 mm,年日照时数3 000~3 600 h,无霜期112~153d,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经本区域,水土光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阡陌纵横,灌溉便利,适于机械化作业,极佳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作牧草种子、草坪草种子和紫花苜蓿等优质草产品的生产区。

2 苜蓿产业快速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2.1苜蓿品种选择不当

目前,紫花苜蓿种子在市场上品种很多,特别是进口种子与国产种子鱼龙混杂,难辨真伪。一般来讲,进口种子品质好,纯净度、发芽率、发芽势等方面表现好,国产种子在这些方面常常不及进口种子。但由于盲目购种,未经引种试验就进行大面积栽培种植,导致品种选择不合适,苜蓿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差,常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大面积种植苜蓿时,应选择在当地种植几年以上表现好的品种。

2.2苜蓿地的选择利用不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上的“重农轻牧”,畜牧业发展中的“重畜轻草”观念的影响,致使苜蓿种植地域分散、规模小、品种多而杂,难以大规模发展草产品加工业和发挥规模效益。且大多数农户主要利用不能用于粮食作物生产的低产田、劣质田或新开垦荒漠化土地、沙地、石头滩等来种植苜蓿,很少用肥力较高的农田进行牧草生产,导致了大多数生产田广种薄收,产量低,质量差。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苜蓿种植地的选择整理。

2.3播种技术掌握不当

由于播种时间选择不当,出苗管理技术落后,致使苜蓿出苗率低,幼苗同杂草的竞争力差,保苗株数很难达到相应指标。播种期选择首先是保证出苗,苜蓿虽然抗旱能力强,但幼苗期根系很浅,抗旱能力差,易旱死。因此,苜蓿最佳播种期应选择在雨季来临之初或本区域灌溉时节,即可保苗生长。

2.4越冬管理不科学

苜蓿在高寒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越冬率低的问题,故在品种选择上首先必须保证能够安全越冬或者越冬率非常高。其次,当前苜蓿越冬问题主要是种植当年的越冬问题,为使当年越冬率高,播种期不能过迟。一般苜蓿种植当年,在霜期来临之前,株高不低于25 cm才可安全越冬。河西走廊一般最迟应在7月下旬完成播种,播种过迟很难保证越冬。此外,苜蓿种植当年要加强秋季越冬管理,要保证田间不能过于干旱,使苜蓿近地表的根茎芽处不易被风干,从而安全越冬。同时还要加强春季越冬管理,防止早春气温冷热交替强烈而使根茎受冻害。再次,正确的刈割管理也是保证苜蓿安全越冬的重要技术手段,最后一次刈割时间应留30 d左右的生长期以使根系贮存足够的养分而利于安全越冬,且最后一次刈割留茬高度要在7 cm以上[1]。

2.5栽培管理落后

在病虫和杂草防除上用药不当,防效不佳甚至产生药害,肥料使用盲目,导致杂草、病虫害频繁发生,苜蓿产量降低,品质变差。

2.6收获加工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

由于苜蓿刈割技术落后,收获时间不当,收获机械化程度低,制约了刈割茬次,直接降低了单位面积产量和草产品品质。同时受苜蓿草产品价格波动大的影响,商品草产品生产中存在原料草生产不稳定,原料草生产基地规模小、地块分散,大多不便于组织机械化收获的问题。且在苜蓿集中收获时期正值夏季多雨时节,受现有苜蓿收割机械保有量不足的影响,限制了苜蓿集中按时收获加工,草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市场竞争力低。因此,加大苜蓿收获加工机械设备的引进推广和进行苜蓿收获关键技术控制是提高苜蓿产量、草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的关键所在。

3 紫花苜蓿丰产性栽培关键技术环节控制

3.1播前准备

3.1.1适宜区域冬季严寒(<-35℃)、夏季高温(>40℃)、干旱缺水(<400 mm)和土壤过酸(pH值<6)、过碱(pH值>9)和过盐(含盐量>0.3%)是苜蓿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从生产角度分析,降雨过多(>1 000 mm)不利于收获和贮藏。综合分析,地处青藏高原与蒙新高原交汇带的张掖市是极佳的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和种子繁育区。

3.1.2选地 苜蓿对土壤要求不严,除太粘重的土壤、低湿地、极瘠薄的沙土及过酸或过碱的土壤外都能生长,最适宜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不积水、土层深厚、富含钙质的沙土和壤土中生长。苜蓿为深根性植物,不宜种植在低洼易积水地块、干旱缺水地块、杂草较多地块和强酸、强碱土壤中,喜欢中性或偏碱性的土壤,以pH值7~8为宜,含盐量小于0.3%,地下水位在1 m以下。

3.1.3秋翻冬灌前茬作物收割后,要及时秋翻,熟化土壤,提高肥力,并要灌足冬水。

3.1.4整地 苜蓿种子细小,幼苗较弱,顶土能力较差,务必精细整地,做到深耕、细耙、耱平和压实,确保种子入土不会太深。深耕利于根系生长,一般最好深耕20~30 cm(盐土地区不宜深翻)。翻后用钉齿耙耙平地面,耙出杂草根茎,随即耱地、镇压,以便保墒和发生“吊根”现象。整地质量的好坏,会影响苜蓿的出苗率和整齐度。整地质量要达到“墒、平、松、碎、净、齐”六字标准,紧实度适宜,以便种子与土壤接触紧密。墒:播前土壤应有充足的底墒(土壤持水量60%~70%);平:土地平整;松:表土疏松,无中层板结且上虚下实;碎:无大土颗粒,土壤细碎;净:地面无残膜、残根、残秆等;齐:地头、地边、地角无漏耕漏耙。

3.1.5播前土壤处理杂草是苜蓿幼苗期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必须把除草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播前最好采取措施,诱发杂草早萌发,待杂草基本出芽时,可进行一次全面中耕。若地块杂草种子基数大,可待下批杂草出苗时再进行一次全面中耕。如果地块中主要是多年生杂草,可等到杂草基本出齐,株高15 cm左右时,用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喷雾防治。

3.1.6品种选择 首先要认清苜蓿的秋眠级,因地制宜地选择苜蓿品种。河西走廊地区冬季严寒、夏季干燥少雨,应将秋眠级作为选择苜蓿品种的首要因素来考虑。宜选择秋眠级3级以下的苜蓿品种,如新疆大叶苜蓿、陇东紫花苜蓿、甘农1号、甘农2号、WL323,以及秋眠级1~3的国外品种,如驯鹿、巨人、阿尔冈金等。其次要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如三得利、美国大叶苜蓿等茎秆较细、叶量丰富、叶片颜色较深的苜蓿品种,极适合苜蓿规模化生产。

3.1.7精选种子 选择苜蓿种子要“五看一闻”。一看品种介绍。要根据本地气候、土壤、水肥等条件来选择不同性状指标如抗寒、耐旱、耐贫瘠、耐盐碱等适宜的品种。二看检疫证。随着种子的区间调运和国外品种流入,苜蓿毁灭性病害传播的机会增大,购买种子查看检疫证明是防止购买染病种子的有效手段。三看检验证。一般发芽率在80%以下为等外种子,禁止作种用。四看种子色度。新鲜苜蓿种子色泽黄褐色,陈旧种子为深褐色,光泽减退。五看秕种子和杂质含量。种子中含有秕种子和杂质超过10%,说明种子质量较差。一闻就是闻种子气味。若有一股刺鼻的草木樨味,则说明种子含有一定量的草木樨。应尽量选用净度高(≥90%)、千粒重重(≥品种标准)、含水量适宜(≤12%)、发芽率高(≥90%)、种子用价高(≥80%)和无病虫害的优质种子。在播种前要精选,严格筛选其中的杂草籽、病粒、瘪粒、破损粒,除去沙、石、细土等杂物,特别是菟丝子种子。

3.1.8种子处理新鲜的苜蓿种子含有20%~30%的硬实种子,可将种子与细沙混合揉搓或用磨米机碾磨,磨破种皮,播前晒种2~3 d,可提高发芽率。为保证种子在播后幼苗期能抵御病虫鼠、干旱的危害,应使用包衣剂处理种子,包衣剂主要成分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微肥、抗旱剂、壮根剂、成衣膜剂等。

3.2适期精量播种

3.2.1最佳播种期确定苜蓿播种时间应依据温度、降水、土壤水分条件及栽培用途。我国北方主要为春播,利用早春解冻后的土壤水分,在地温达到发芽温度时抢墒播种,出苗较好。一般而言,寒冷地区早春、温暖地区秋季、干旱无灌溉地区雨季为苜蓿最佳播种期,西北地区通常在4—7月播种。一般春季地温达10~15℃时即可播种。早播,由于气温低,不能满足苜蓿种子正常发芽,导致苜蓿出苗率低,难以一播全苗,且易形成“小老苗”,分枝数少。一般播种期越早,根颈入土越深,根颈越粗,可以储存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以利于苜蓿越冬[2]。张掖市由于易受倒春寒和秋季低温来临较早的影响,苜蓿人工种植不易过早播种。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始播种,但以5月1日前后播种为苜蓿最佳播种期。但为了清除田间杂草,可适当延迟播种以便于采取中耕、浅耕、喷洒化学除草剂等措施除草,但最迟应于7月下旬完成播种,以保证安全越冬。

3.2.2最佳播种量 播种量主要取决于种子的大小,以及种子的纯净度和发芽率。正常情况下,用于牧草生产草地建植的苜蓿播种量22.5 kg/hm2(1.5 kg/亩)左右,机械条播15.0~22.5 kg/hm2(1.0~1.5 kg/亩),人工撒播30 kg/hm2(2 kg/亩)为宜,用于种子生产草地建植的播种量4.5~7.5 kg/hm2(0.3~0.5 kg/亩)。当播种条件较差时,播种量应适当增加,且撒播时播种量应增加20%左右。

3.2.3播种方法 大田种植苜蓿以机具条播为主,坡度较大的地块应采用等高线条播以蓄水保肥。一般饲草田行距15~30 cm之间,随粮食作物带播行距以15 cm为宜,种子田行距以50~70 cm为宜;对于小块地、草地补播、水土保持的坡地可采用撒播,人工撒播时可按比例混入适量细沙或将油菜籽炒熟参入,种子与细沙比例1:6~1:8,先灌水后撒播,一般将种子撒在地面后,用钉耙在地面上搂一遍,起到浅覆土的作用;在降雨量少、土地贫瘠的地方适宜覆膜穴播,穴距一般在20 cm左右;在牧场自用或兼放牧用时应采用苜蓿与无芒雀麦、老芒麦、黑麦草等3~5种组合混播,可避免单播苜蓿地放牧时引起反刍动物发生臌胀病的危险。在杂草多的地区和夏季气温高时可采用小麦、燕麦、大麦等遮荫作物进行保护播种,可防止夏季暴雨和烈日对苜蓿的伤害,并能抑制杂草对苜蓿幼苗的危害。但要严格控制保护作物的密度和长势,一般保持该作物正常播种量的50%~70%[2]。

3.2.4最适播种深度由于苜蓿种子细小,播种宜浅不宜深,播深以2~3 cm为宜。在干旱土地中要尽可能浅播并进行灌溉,在湿润土壤中要适当深播使种子位于湿土层内。在干旱季节可采用深开沟浅覆土的方法以保证种子吸收到足够的水分。

3.2.5播后镇压 播种后要耙平地表并进行适当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以利于种子吸水出苗,并防止土壤跑墒。如果土壤较湿,可不镇压。

3.2.6播种质量播种质量要求达到播量准确、下籽均匀、深浅一致、接行准确、不重不漏、播行笔直、宽窄等距、到边到角,不断条、不断行。

3.2.7带肥播种 播种时用N、P、K复合肥或有机复合肥做种肥,种肥和种子要分开,不要距离太近,以免烧种烧苗。用24行小麦播种机播种,可带种肥下种,每公顷施磷二胺45~60 kg,播种后查苗补苗,力争一播全苗[3]。

3.2.8根瘤菌接种 选用苜蓿专用根瘤菌剂,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根瘤菌接种处理。生产中一般用根瘤菌剂拌种,可按每千克种子拌5 g菌剂。接菌之后,种子应尽可能避光、防热保存,且应在接种后的几小时内种完。

3.2.9种子的消毒为了防止苜蓿病害发生,播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用50倍稀释的福尔马林液浸泡苜蓿种子,可以防止苜蓿轮纹病等病害的发生,保证苜蓿正常生长。

3.3加强田间管理与水肥调控

3.3.1补苗出苗显行后,及时查看缺苗地段,并进行人工补播以达到一播全苗。

3.3.2中耕除草 苜蓿苗期苗小、苗弱,易遭杂草危害,应注意中耕除草。

3.3.2.1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播种后出苗前,采用5%普施特(豆施乐、豆草除)进行土壤化学封闭处理,将杂草消灭在萌发出苗阶段,要尽量避开杂草危害高峰期播种。

3.3.2.2苗期茎叶处理对于多年生杂草危害较重的地块,应在杂草旺盛生长期采用播前深耕、浅层旋耕等土壤耕作措施除草;若主要是禾本科杂草可采用拿捕净、高效盖草能、精禾草克等;若是主要是阔叶杂草可采用普施特、克阔灵、普施特+广灭灵等;若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混合发生,可考虑农药复配混用。对于双子叶杂草一般用人工防除。注意除草剂宜在苜蓿2~3叶期,杂草3~4叶期之前施用。

3.3.3适量施肥由于苜蓿根部具有固氮功能强大的根瘤,一般不需施肥,除播种当年由于苗期根瘤菌未形成前施少量氮肥(亩施尿素6~8 kg),以及在每年返青和刈割后及部分弱苗追施尿素75~90 kg/hm2外,其余时间可以不施氮肥,但应注意磷、钾肥的施用。可结合灌头水,施入少量氮肥和可溶性磷肥。也可在耕地前每公顷施有机肥22.5~30.0 t,尿素75~90 kg,磷二胺225~270 kg,在戈壁地或沙土地每公顷施钾肥45~75 kg。此外,要定期喷施硼、钼等微肥,促进根芽充分发育和地上部生长。

3.3.4适时适量灌水 苜蓿耐旱怕涝但喜水,西北地区降水极少,各茬皆应按需灌溉。当年播种苜蓿第一水在出苗后生长5~8片叶时浇水,以后浇水可因情况而定。当植株出现萎蔫或颜色灰暗时,表明缺水严重,应马上灌水。一般一个生长期不少于4次水,即在苗期及时灌头水,分枝和现蕾时各灌1次水,花期不灌水,每茬刈割后3~7 d要及时灌水。以后每年的灌水次数即返青水,每次刈割后最少灌2次水,入冬前灌1次越冬水,一年不少于4次水,收割二茬时则不应少于6次水,以此类推[4]。

3.3.5秋切春耙苜蓿生长数年后,根颈老化,发芽点较多,生枝稠密,会降低苜蓿产量,可于晚秋或临冬前用圆片耙切地1~2遍,切深3~5 cm,把苜蓿根茎顶切成数瓣或切除部分,可使次年再生苜蓿生长旺盛。早春返青及每次刈割后可用钉齿耙耙地2~3遍,可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增大渗水量,利于苜蓿生长[5]。

3.3.6覆土保护 在初冬季节结冻前,在苜蓿根茎上面再覆5~10 cm的土,即可起到冬季和早春保护紫花苜蓿根茎水分不被吹干,又可防止春季过早受地面温度变化影响而萌动,受到冻害[6]。

3.4加强病虫害防治

河西走廊地区夏季温度高、雨水偏多,容易发生病虫害,苜蓿受病虫危害后,会引起茎叶枯黄,或出现病斑,叶片残缺甚至落叶,生长不良,致使产草量下降,品质变劣。张掖市常见苜蓿病害有锈病、白粉病、叶斑病、霜霉病等,可在发病初期,选用20%粉锈宁、50%多菌灵、75%百菌清、70%代森锰锌或70%甲基托布津等进行喷雾防治。干旱年份易发生蚜虫危害,可用一遍净、抗蚜威等进行喷雾防治。

4 适期适度刈割与收获加工机械化技术控制

4.1适期适度收获

4.1.1最佳刈割时期苜蓿从出苗(或返青)经分枝、开花至结荚,地上生物量逐渐升高,结荚期达到高峰,而后下降;但蛋白质含量、干物质消化率和饲用价值则逐渐降低。因此,适期刈割可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利用率。生产苜蓿干草、加工草颗粒、制作青贮和青饲的最佳刈割时期为初花期(1/3开花),此时是苜蓿营养价值和产量的最佳点[7];生产草粉以现蕾至初花期为佳;提取叶蛋白质则宜在分枝至现蕾期刈割。应选择在晴天刈割,最好在晴天的下午日落前刈割。

4.1.2最佳刈割高度初花期前后,苜蓿根颈及茎基部位开始生成再生芽,并进一步发育为再生枝条。若及时刈割,则再生枝条迅速生长发育,否则将受到抑制。若刈割过晚,再生枝条高度超过5 cm,则其顶部生长点在刈割时将会遭受伤害,从而对下一茬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一般在苜蓿初花期及早刈割,刈割留茬高度以5~7cm为宜。

4.1.3最佳刈割次数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翌年返青率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大,高频刈割不利于根系生物量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是造成翌年返青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翌年各茬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因此,在适宜的栽培管理条件下,初花期刈割,河西走廊地区每年可刈割3~4茬。第一次刈割时间在6月中旬,以后每隔30~40 d刈割1次。

4.1.4末茬刈割时间苜蓿最后一次刈割到封冻期这段时间的长短,对越冬率影响很大,牧草在越冬前把大量营养物质积累到根部贮存,供越冬时及第二年返青时利用。因此,最后一次刈割的时间到越冬开始最少要留1个月的时间。张掖市一般在10月5日前后出现早霜,10月中下旬苜蓿基本枯黄死亡,故最后一次刈割时间以在9月上中旬为宜,并留有7 cm以上的留茬高度。

4.2机械化收获加工与饲料化利用技术控制

紫花苜蓿一般以刈割调制干草捆为主,或进一步加工成草粉、草块或草颗粒;刈割后直接青饲利用亦较常见,但青饲牛羊日饲量不应超过总食量的三分之一,以防牛羊臌胀病;在调制干草较为困难的雨季可以刈割制作半干青贮。

4.2.1干草捆加工选用具有茎秆压扁装置的割草机刈割后,先以草趟状态晾晒1 d,使苜蓿含水量降至40%~50%。当苜蓿茎秆开始萎蔫,叶子尚处于柔软状态时,应用搂草机将草趟搂成草垄,以草垄状态进一步晾晒。一般夏天晴天晾晒2~3 d,当苜蓿含水量降至15%~25%时用捡拾打捆机压制成方捆。摊草最好在清晨露水未干之前,草垄的翻动最好在晒前或晚上返潮时进行,注意防霉、防淋。

4.2.2半干青贮 生产中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在田间无法自然晾晒和制作干草时,则可晾晒0.5~1d使苜蓿含水量降至45%~55%后,利用铡草机将苜蓿铡切成2~3 cm,然后利用青贮窖进行半干青贮,或利用打捆包膜机进行包膜青贮,或将草捆堆积覆膜青贮。

一是青贮窖青贮。在苜蓿初花期,先用人工和机械将苜蓿割倒,然后集成1.0~1.6 m的草垄。一般在西北地区割倒后晾晒24~36 h,苜蓿叶片即呈卷筒状,叶柄易折断,压迫茎秆能挤出水分,此时运回铡成2~3 cm长的碎段入窖,然后分层装填压实,再在窖顶用塑膜覆盖严实后用废旧轮胎压实密封,创造一个绝对厌氧、干燥的青贮环境。一般多与禾草或玉米混合青贮,效果较好。以每1 000 kg苜蓿加85%~90%的甲酸2.80~3.00 kg分层喷洒在原料上,或每1 000 kg苜蓿加28 kg磨碎的麦芽,可制作出优质青贮料[8]。

二是拉伸膜裹包青贮。苜蓿刈割后在田间晾晒凋萎,再用捡拾打捆机将苜蓿压制成紧密的圆柱形草捆,最后采用裹包机用专用拉伸膜将草捆紧紧包裹起来,选择坚实干燥的场地将草捆垛起。

三是草捆堆积覆膜青贮。苜蓿刈割后晾晒至半干状态,然后利用捡拾打捆机打成密度较高的方草捆,在坚实而干燥的堆放场地上紧凑堆积成垛,用结实且柔韧性好的塑料布覆盖严实后用抽气机抽成真空状态,再在塑料布上面压以废旧轮胎压实密封。

4.2.3苜蓿青饲利用要注意苜蓿的最佳收割时间,收割过晚,叶茎比变小,饲用价值下降。用来饲喂牛、羊、马等草食动物时,应在初花期至盛花期收割利用。可将苜蓿与禾谷类秸秆、干草等搭配饲喂,其中以富含蛋白质的新鲜苜蓿与能量值较高的青贮玉米混合舍饲效果最佳。一般在苜蓿刈割后应凋萎12 h再饲喂,或给牛、羊先喂一定量的禾本科牧草后再喂苜蓿,可有效防止臌胀病的发生。

[1] 齐广,王云,陈申宽,等.农牧交错地带紫花苜蓿生产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23(6):658-660.

[2] 曾庆飞,孙兆敏,贾志宽,等.不同播期对紫花苜蓿生长性状及越冬性的影响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5):1007-1011.

[3] 寇利军,宁洪波.紫花苜蓿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探讨[J].中国乳业,2011,114(6):36-39.

[4] 张伟,严晓玲.紫花苜蓿种植技术[J].现代化农业,2008,346(5):14-16.

[5] 丁宁.紫花苜蓿栽培管理技术要点[J].新畜疆牧业,2010,6:42-43.

[6] 赵新林,刘福元,李正春.紫花苜蓿栽培技术模式[J].新疆农垦科技,2011,3:16-17.

[7] 杜吉到,郑殿峰,张玉先,等.紫花苜蓿越冬技术的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5,17(6):5-8.

[8] 王风,高崇岳,王秋霞,等.紫花苜蓿适宜刈割期研究初报[J].甘肃畜牧兽医,2003(5):25-26.

[9] 孙爱华,鲁鸿佩.紫花苜蓿高产栽培及其利用技术[J].饲草饲料,2008,3:53-54.

S54

B

2095-3887(2015)02-0055-05

10.3969/j.issn.2095-3887.2015.02.017

2014-10-16

权金鹏(1973-),男,高级畜牧师,硕士。

权花花(1978-),女,中学一级教师,农学学士。

猜你喜欢

张掖市苜蓿越冬
罗氏沼虾越冬养殖试验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苜蓿的种植技术
鱼类越冬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张掖市第四中学
要造就一片草原
2龄草鱼越冬掉膘影响因素的研究
苜蓿:天马的食粮
要造就一片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