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仔猪死亡原因及控制策略
2015-01-23王玉清
王玉清
(辽宁省海城市温香动物卫生监督所114200)
哺乳期仔猪死亡原因及控制策略
王玉清
(辽宁省海城市温香动物卫生监督所114200)
哺乳期仔猪死亡将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寻找哺乳期仔猪死亡原因,并找出相关的控制策略,有助于提升广大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哺乳期;仔猪;死亡原因;控制策略
1 哺乳期仔猪死亡原因
1.1 压死、踩死
由于母猪保护仔猪的能力不强,或者是在仔猪生产后患病和环境吵闹等因素,都会导致母猪变得急躁,再加上仔猪未能及时分开被母猪踩死或者压死。有时候猪舍内的环境相对来讲不高,垫草较厚,仔猪就容易躲藏在草堆里,这样也容易导致仔猪被压死或者踩死。
1.2 冻死
由于仔猪在刚出生后,对寒冷的环境较为敏感,虽然仔猪本身能利用糖元储备来及时应对寒冷,但是因为能源储备毕竟有限,对体温进行生理调节的能力相对来讲还不完善,再加上被毛少以及脂肪少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如果保温条件不高,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就会导致仔猪被冻死。
1.3 病死
仔猪死亡的原因中病死属于重要原因之一,常见导致仔猪死亡的病包含下痢、肺炎、先天性震颤综合症、仔猪流行感冒、寄生虫病、脑炎、贫血和白肌病等等。
1.4 咬死
仔猪在应激条件下,就会出现咬尾巴或是咬耳朵等现象,咬伤后容易出现病菌感染,病情轻者生长速度迟缓,重的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对产前的母猪饲养不到位,就会出现营养不良,产后出现烦躁、口渴,就会出现咬死仔猪的情况。
1.5 饿死
母猪在生产之后就会出现无奶或者是少奶的情况,需要催奶,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再者母猪的乳头出现损伤,出现产后食欲不振,出生的仔猪数比母猪的乳头数多。
1.6 体重过轻
仔猪刚出生的体重对其死亡率也能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如果是瘦肉型的品种猪肉,体重不足1000g,就难以存活下来,并且在今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也会低于平均水平。
2 哺乳期仔猪死亡的控制策略
2.1 做好母猪饲喂工作
实行前低后高的饲养方式,在母猪妊娠前的一段时间内,适当降低营养,在临产前1个月,在提升饲养水平,适当增加饲喂量,并增加油脂,确保正常量、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需求,提升母猪产奶与仔猪的初生体重,确保仔猪摄奶量,提升抵抗力。
2.2 做好保温工作
提升哺乳仔猪的成活率,需要做好保温工作。仔猪的生长适宜温度分别是出生前 7d是 28~34℃, 8~30d温度控制在 25~28℃, 31~60d的温度控制在23~25℃。需要使用的保温措施是在产房内的温度在20℃,产栏内的仔猪设置保温箱,设置175W红外线灯,箱子底部距离地面40cm。
2.3 实行防压措施
母猪在产前1周一直到产后的1周内,需要对其进行昼夜值班护理,分娩舍内需要根据需要设置护栏,确保仔猪安全,并适当限制母猪的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组合式的产仔栏,这样不仅能创造温暖的化境,也能避免仔猪躲在垫草或者是母猪身体下,减少被压死的机会,减少产房内外的应激因素,减少母猪的不安与烦躁等不稳定情绪。
2.4 固定奶头,吃足母乳
一般情况下,母猪的哺乳过程持续5min,但是每1次哺乳的放乳时间为30s,假如仔猪吃奶的位置不固定,就会出现以强欺弱,就会强夺弱食,导致仔猪不能及时抢到乳头,进而错过了最佳的吃奶时间出现饿死。所以,在仔猪出生的2d后,需要固定奶头,确保仔猪实现正常发育。
同时,还要吃足母乳。刚生的仔猪先天免疫力不高,需要通过吃初乳来获得较好的免疫力。初乳内存在免疫球蛋白,每100ml初乳有免疫球蛋白7g。所以,需要尽快吃到初乳。
2.5 矫正咬仔的不良性行为
需要给母猪戴上防护性口罩,强制哺乳,过了1~2d后就可能出现转正常。母猪的产后需要补充充足的温盐水,给母猪接产的人员需要清除母猪胎衣,确保母猪充足营养。
王玉清(1964.5-),女,辽宁省海城市人,大专,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研究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