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生更须修天德*
——“天人合一”观于传统养生的另一层指导意义

2015-01-23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上海200030李小青沈晓东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道德传统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上海,200030) 李小青 许 峰 沈晓东 赵 丹

养生更须修天德*
——“天人合一”观于传统养生的另一层指导意义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上海,200030) 李小青许峰沈晓东赵丹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理念之一,它对于中国传统养生法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目前人们对如何在养生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的认识方面尚有偏颇,往往仅强调“生活起居须应天时”这一层意思。实际上,“天人合一”观作为传统养生法的指导观念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思,这就是“道德品质须顺天德”,即养生更须修天德。

养生天人合一观修天德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理念之一。尽管在先秦诸经中,未出现“天人合一”这个词语,但是老庄、孔孟等的著述中,与此语同义的语句不少。至西汉董仲舒时,对“天人合一”有了明确表述:“天人之际,合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我们的古人常用“天人相应”来阐述天人关系,而“天人相应”的理论根基就是“天人合一”,这已成学界的共识。天与人是相通的,《淮南子·天文训》曰:“孔窍肢体,皆通于天。”要做到“天人合一”,“不可以不知天。”(《中庸》)冯友兰先生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天有五义,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而季羡林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概括得较为简洁而精准:天,就是指自然本真。天与人相通,是以气,特别是无形气为媒介的,天的构成是气,人的构成也是气,因此,两者能够合而为一。《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阴阳应象论》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养性延命录·教戒篇》曰:“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

需要指出,天即自然本真,是本源,人是其派生,因此天人合一的过程,就是人向天回归的过程。《易传·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论述都表明,天人合一就是人回归自然。

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都是把“天人合一”作为人生的最高也是最佳之境界的。到达了这个境界,就成为完人、圣人,可“内圣外王”了。中国传统养生法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花圃中的一支奇葩,因此,“天人合一”观对于中国传统的养生法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但是,目前对如何在养生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尚有偏颇,即往往仅强调“生活起居须应天时”这一层意思。这当然是不错的,中国的古人也十分强调这一点,《黄帝内经》中亦多有论述,指出饮食起居要按天时的变化来加以调整,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顺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但“天人合一”与养生关系,并不仅局限于此。实际上,“天人合一”观作为传统养生法的指导观念还有一层意思,并且可以说是更重要的一层意思,这就是“道德品质须顺天德”。即养生更须修天德。

天的实质主要指天德

天的实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仅仅是指四时的运行,更主要的是指天的道德。儒家经典《中庸》第三十章“知法”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道家经典《道德经》对“德”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认为“德”是“道”的品质,而“道”是自然本真的源泉,因此可以说是“天”的代称,“德”是“道”,即“天”的显现和本性:“道无形也,及其运而为德,则有容矣。故德者,道之见也。”(苏辙《老子解》)

刘长林先生说:“天道作为生养化育的法则,具有善性。天道既是天的本质,也是天的道德。”[1]杨绛先生认为:“大自然的神明,或神明的大自然,按我国熟悉的称呼,就称‘天’。”[2]“天”作为神明,当然是具备高尚的德性的。

王安石在《大人论》中说:“道存乎虚无寂寞不可见之间,苟存于心,则所谓德也。”认为,道在人心中的表现,就是德。

在商代甲骨文中尚未有“德”这个字,而在周代的文献中,“德”已频繁出现。《尚书·皋陶谟》具体提出了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德的表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此后,通过传统文化之智者特别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的归纳总结,德的具体表现为仁爱、孝悌、宽容、和谐、诚信、知报、修己、慎独,还可表述为忠、孝、诚、信、礼、义、廉、耻。《道德经》六十二章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认为,具有善心,便是有德。

诸多德之表现中的“诚”似成为天德的核心。《易传·文言》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儒家对此多有论述,如儒家经典《中庸》中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论语》中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之语。《孟子·离娄上》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曰:“诚者,圣人之本。”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曰:“诚意之说,自是圣人教人用功第一义。”因此,天德最基础的理念是“诚”,其他的道德规范只有以“诚”为前提才得以成立。

人间的美德由于是天德,因此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追求道德的完善,是人们行事处世的最高宗旨。《周易》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其最重要部分《易传》中,有关人的道德修养的论述比比皆是,“十翼”皆有所论,而《大象》尤多。沈善增先生认为,中国的文化就是崇德文化,中国的社会就是崇德社会[3]。

中国传统养生法重视道德的修炼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遵循“天人合一”观来养生,就不能仅仅是在饮食起居方面根据天时的变化来调整,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具备与天一样的高尚道德。养生必须修德,修德便是养生。所谓修德,就是把后天沾染的恶习荡涤尽净,让先天的良德尽显。南怀瑾先生说:“中国文化合起来是一个,佛家‘明心见性’,道家‘修心炼性’,儒家‘存心养性’。”[4]儒释道三家无不通过各自的修炼方法使“性”突破种种的迷障展现出来,而人的天性展现之时,就是天德弘扬之日。

中国传统儒释道的养生法确实是把道德的修炼置于首位的。东汉思想家荀悦在其所著之《申鉴·俗嫌》中指出:“仁者,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正居中,形神以和,咎征不至,而体嘉集之,寿之术也。”明代著名思想家兼养生家吕坤说过:“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其在《呻吟语·卷三养生》曰:“仁者寿,生理完也。”儒释道三家在这方面的主张都是明确而一致的。

1.儒家是道德养生的倡导者和楷模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又说:“仁者寿,智者乐。”《大学》曰:“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中庸》曰:“故大德,必得其寿。”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有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就会促进自身的健康。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以道德之心的健康作为身心健康的基本点,他强调要以心性合天理,做到“内无空寂之诱,外无功利之贪。”北宋理学名家邵雍有诗道:“始知行义修仁者,便是延年益寿人。”明代大儒王阳明把修德和养生视为一体,认为“大抵养德养身只是一事。”

2.道家把修德作为养生的重要前提或者说重要步骤

《道德经》曰:“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又曰:“重积德,则无不克。”作为以道家观念为重要指导的古代医籍《黄帝内经》在论述如何才能取得养生效果时,不但强调必须顺应天时,也十分重视道德水平的提升。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所以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又如《灵枢·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道家的主要养生法是内丹术,而“炼己”是内丹术的最重要的基本功,“炼己”就是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道家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认为,道家修炼“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曰:“长生之诀诀如何,道充德盛即良图。”清代著名道家养生家石天基在其《长生秘诀》一书中指出,养生之道在于“当以德行为主,以调养为佐。”著名医家孙思邈本身是个道士,他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德行不正,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此养生之大旨也。”他不仅对医家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宗旨,而且信守“合生之德为大”不移。

3.佛家的养生最为强调“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佛家修炼有其规定的程序,就是戒定慧,戒是第一步,是基础功,不扎实做好这一步,是无法进入此后的定慧阶段的。而戒,就是道德的修炼,是通过各种戒律,使道德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古来能成为此楷模的高僧大德屈指可数。作为养生者来说,当然不必在这方面对于自己有过于严苛的要求,但是必须明白,道德的修炼,是养生不可或缺的基础,起码要敬畏天德,要将“善”植根于自己的内心深处。

这里需要提一下中国传统重要养生法之一的导引。导引最初源自道家,此后又逐步汲取了儒释的养生精华,内涵愈加凝炼,外延渐次扩充。广义的导引是涵盖了儒释道三家的养生法的,儒家的心斋、坐忘,道家的内丹术,佛家的禅修都在其范围之内。导引与儒释道三家养生法关系如此密切,因此对道德的修炼也是十分重视的,可以说崇德性是导引的特性之一。如著名的导引古籍之一《内功图说》(清·潘霨辑撰)曰:“凡行功(导引)时,先必冥心,息思虑,绝情欲,以固守神气。”而作为导引法现代的主要表现形式——气功,其修炼的首要步骤就是排除杂念,这实际上也是对练功者提出的一种道德修炼的要求。

顺便说一下印度瑜伽。瑜伽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养生修炼法,瑜伽经典《瑜伽经》强调,瑜伽修炼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是道德的修养,必须做到非暴力、诚实、不偷盗、节欲乃至无欲。中国和印度同属东方文化圈,尽管地域不同,但其养生法不约而同地都把修德置于首位,表明崇德是东方养生法的显著特征之一。

道德修炼获养生效果之实证

有人可能要问,既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要“行天德”,并认为这是做到健康长寿的重要前提,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那些帝王大都是短寿的呢?他们也是标榜自己是“行天德”之人的呀。

确实,一个人必须行天德,这是中国历代的帝王所竭力鼓吹的。但真正行天德的帝王有几人?屈指可数。他们推崇行天德,目的是巩固其统治。他们要求平民百姓行天德,而他们自己只是做些表面文章,而实际做的却是违背天良、触犯天德的事,或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用以巩固其统治的说教来替代天德。从整体来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的帝王,几乎是不曾行天德的,正如朱熹所说:“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倒是一些儒释道的文人墨客,包括一些洁身自好的官员,还有些深得儒释道精髓的“大医”才是真正做到了行天德的。因此,古时的健康高寿之人,并不是那些整天把“行天德”挂在嘴边喋喋不休的帝王,而是真正把“行天德”付诸行动、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儒家文化的两位圣人,孔子享年73岁,孟子享年84岁,古语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两位圣人在中国古代均属于高寿。这与他们的德高望重是分不开的。

道家传奇人物彭祖寿命据传高达八百岁,是否如此高寿尚存疑,但寿命远高于常人应该是确定无疑的。晋·葛洪所撰《神仙传》形容他:“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也不显得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活身为事。”《彭祖经》曰:“致遗珍玩,前后数万金,而皆受之,以恤贫贱,无所留。”从这些记载可知,彭祖的高寿是与他高尚的道德素养有关的,他不计较名利得失,不追求物质享受,情绪恬静而达观,曾将殷王赠予的万金全都用来接济贫困。

中国历代医家皆崇尚医德,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明·王绍隆的《医灯续焰》曰:“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李时珍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名医大都怀“仁义之心”,因此他们自身能做到健康长寿。如唐代名医孙思邈,为大力弘扬医德,写出了中国医学史上彪炳千秋的篇章《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孙思邈对此是身体力行的,他作为道德楷模,高山仰止,称得上是旷世仁者,他享年101岁(也有学者考证是141岁),这与他一生行医为善是不无关系的。又如,近代沪上儿科名医董廷瑶,取《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将书斋取名为“幼幼庐”。先生一生行医济世活人无数,尤以高尚的医德著称,享年99岁,是“仁者寿”的真实写照。再如,已故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于92岁高龄时,推出历时8年打造的绝笔作《人学散墨》,该书旨在为先秦儒学,即孔孟之道正名,列举大量事实以论证孔孟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仁爱思想。裘老在行医的实践中切实贯彻仁爱思想,他大力提倡“济世无方”、“乾坤有情”,表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裘老以93岁高龄辞世,也是德高者长寿的有力明证。

著名学者张中行,享年97岁,他经常对人讲,人长寿的秘诀,主要是心境,心宽能容,心静则安,心诚则平,心顺则解。如何才能调节心境至安静的最佳状态?张先生告诉我们,首先就是要进行道德的修炼,做到少贪、宽容、诚信。

道德修炼获养生效果之内在根据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的提升对养生具有积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有主要两个根据。

1.它是与中国传统养生法重视心态的平和、心境的虚静紧密相关的

中国传统养生法的核心理念是“入静”[5],儒释道三家无不如此。“入静”能助健康长寿已是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医学及养生的文献对此有大量的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意思是,外部的风邪是各种疾病发生的原因,但假如能做到心态虚静,则腠理就能闭合,虽风邪异常苛毒,也难以侵害人体。言外之意就是,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人需要顺应自然的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但更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心态,要做到“恬淡虚无”,倘能如此,则即使面对变动不居的气候,也不必为健康担忧。最近数十年来的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了气功入静有助于健康长寿,这里不再赘述。而“入静”的重要条件之一便是道德水平的提升。《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知止”的“止”就是“止于至善”的意思。就是说,要做到“定”而后进入“静”的境界,必须先彰显自己的美德。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修身”十分重要,“修身”离不开静心,而“修身”的前提是“正心”。《大学》曰:“心正而后身修。”又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为修身,在正其心。”这也指明了正心之法:要屏蔽外界的种种诱惑,并去除一切妄念,就是说必须进行道德的修炼。元代曾世荣的《修德诗》说:“正心德是本,修身善为先。施善则神安,神安则寿延,行恶则心恐,心恐则寿短。”《医学入门·保养说》中提到:“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可见涵养道德,陶冶情操,是入静的重要前提。

道德修炼有助于心境的平和安静,从而能达到健康长寿。在这方面,不仅中国传统医家、养生家的经验已给出了证明,现代医学的研究也为之提供了佐证。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10年的研究发现,长寿老人中约90%左右都是德高望重者[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心地善良能使机体与心灵保持平和从容的状态,神经内分泌系统运转正常,各个脏器之间配合协调,功能也就得以正常发挥,结果就是自身免疫力增强,疾病也就无从产生。相反,道德败坏之人到处树敌,常怀戒心,步步设防,在紧张状态中度日,导致心理压力大,思虑过度,情志郁闷,“郁则闭,闭则病。”免疫力下降,结果就是百病丛生。

2.道德高尚之人,可得到来自天的佑助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道德高尚之人能获得天的佑助。《尚书·多士》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即上帝赋予的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帝只辅助有德行的人。《易经》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道德经》第七十九章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易传·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谚语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头上三尺有神明。”张其成先生说:“我们的传统里有敬畏,信‘福报’,认可很多情况是因缘。”[7]由此可见,道德高尚之人能做到健康长寿,是一种“福报”。从民俗学的考察情况看,这些并非虚妄之言,而是人们世代生活经验的总结,是以一定的客观事实为依据的,不可全将其归为迷信妄语。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大医精诚》说:“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1]刘长林.中国像科学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95.

[2]杨绛.走到人生边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沈善增.崇德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5.

[4]南怀瑾.黄帝内经与人体生命科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96.

[5]陈小野.层次/舒展:入静养生的原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7.

[6]王桂香.德高之人可长寿[N].中国中医药报,2013-1-31(6).

[7]张其成.养生应上升到精神层面[N].益寿文摘,2013-4-5(2).

Health Cultivation According to Universal Laws:Another Significant Instruction for Traditional Preservation in Idea of'Harmony with Human and Nature'

LI Xiao-qing,XU Feng,SHEN Xiao-dong,ZHAO Dan
(Shanghai Qigong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 200030,China)

The idea of'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has not only been one of basic theori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but also a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alth cultivation.However,there still exist conceptual biases on how to implement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people's health cultivation activities,such as the concept would only refer to accommodations according to natural laws.As a fact,as the guiding concept of health cultivation,'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has one more profound comprehension that human's merits should follow universal Daoism.That is to say,people should cultivate mental health according to universal laws.

health cultivation;idea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mental health cultivation from universal laws

R212

A

1006-4737(2015)06-0017-05

2015-11-02)

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中医传统导引术‘气道’思想的整理与研究”(编号:2012JW89)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道德传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