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敏感性皮肤的中药应用概况△

2015-01-23邓薇刘晓英李丽孟宏董银卯

中国现代中药 2015年1期
关键词:湿疹抗炎中药

邓薇,刘晓英,李丽,孟宏,董银卯*

(1.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651;2.北京工商大学 理学院 北京市植物资源重点开发实验室,北京 100048)

针对敏感性皮肤的中药应用概况△

邓薇1,刘晓英1,李丽2,孟宏2,董银卯2*

(1.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651;2.北京工商大学 理学院 北京市植物资源重点开发实验室,北京 100048)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敏感人群呈迅速增长趋势,皮肤敏感成为困扰人体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常用于敏感性皮肤的中药进行综述,以期对医药及化妆品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指导。

皮肤敏感;中药;抗过敏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大气污染、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过敏人群急剧增加。尤其是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皮肤敏感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健康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自我感觉敏感性肌肤的人群越来越多,其中男性占38%,女性占61%[1]。按照发病症状的多少,皮肤敏感的外在表现包括面部毛细血管扩张与血管反应相关的颜面潮红、对特定环境条件产生的皮肤反应如光敏感、接触性皮炎如接触某种物质后出现皮肤反应[2]。皮肤过敏反应的发生可能是机体内过敏反应的表征,也可能是过敏原直接作用于皮肤及皮肤黏膜处导致的直接刺激性和其他类型过敏性皮炎[3],皮肤过敏可能局限于接触部位,也可以向周围或远隔部位扩散。引起皮肤过敏的原因可归纳为接触过敏原、机体反应性及其他类型的因素(环境、饮食、药物)[1]。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进展,中药抗过敏的研究已受到较高的重视,其作用机制具有多靶点、多层次的特点,表现在过敏介质理论的多个环节上,如提高细胞内AMP水平、稳定细胞膜、抑制或减少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中和抗原、抑制IgE的形成等多个环节起作用且副作用少而轻微,临床用于防治敏感性疾病也取得较好疗效[4-5]。本文从皮肤敏感的中医发病机制考虑,对敏感性皮肤常用祛风类、清热解毒类、补肝益肾及活血化瘀类中药进行综述,以期对针对敏感皮肤的医药及化妆品领域的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1 祛风除湿类中药

1.1 风邪与皮肤敏感关系

过敏多有起病急、发病快、传变迅速的共同特点,病变反复发作,遇邪即发。这正是中医所谓风邪致病“善行而数变”的典型反映,故风邪与过敏性疾病发作的关系密切。风邪引起敏感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因素。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卫表不固、血虚、血热、血瘀等;外因以风邪为主,可夹热、夹寒、夹湿、夹燥。皮肤敏感发作特点多与外风致病的表现相似,具有祛除外风功效的中药,大多味辛质薄,以解表药为主,以祛除风邪、疏调气机为主要功效,这类中药中荆芥、防风、薄荷、辛夷、苍耳子、蝉蜕、徐长卿、生姜等都具有抗炎及抗敏作用[5]。

1.2 常用抗皮肤敏感中药

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具有发汗解表,宣毒透疹,和血止血作用,用于风疹痒疹、疹出不透、疮疡等,与防风配伍时为祛风止痒方剂的基础,可用于风疹、皮肤瘙痒等证,常与蛇床子、土茯苓、蝉蜕等配合使用,可促使皮肤血液循环加强,有轻微的解热镇痛作用,可促进皮肤感染性疾病的愈合与病损组织的吸收[6]。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具有散寒解标,胜湿止痛,祛风止痉,止痒作用。用于风邪克于皮肤之风疹、瘾疹、疮疡等证,常与荆芥配伍使用。荆防挥发油对大鼠弗式完全佐剂所致的关节炎肿胀、小鼠被动异种皮肤敏感反应抑制作用明显。防风对药物所致小鼠皮肤瘙痒、组胺所致豚鼠局部瘙痒、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二甲基亚砜所致豚鼠耳肿胀均有抑制作用[7]。李文等证明防风色原酮对小鼠腹腔注射醋酸所引起的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李世洋等采用二甲苯致炎实验证明了色原酮、升麻素和升麻苷等都具有良好抗炎抗敏功效;杨淳等证明加防风多糖能明显增加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释放IL-1和IL-8能力,大量实验表明防风及主要成分黄酮类及多糖类成分均具有抗炎舒敏的功效,因此常用于皮肤敏感中药复方及化妆品中[7-8]。防风和苍耳子(Cryptotympanapustulata)水煎剂均能显著抑制DNP-BSA 致敏小鼠的IgE 产生,延迟和减轻卵蛋白致敏豚鼠的Ⅰ型超敏反应,其中防风对IgG 和IgM抗体的产生以及细胞免疫功能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苍耳子70%醇提物剂量依赖性抑制卵白蛋白所致大鼠被动皮肤敏感反应,在体外苍耳子浓度依赖性减少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β-氨基己糖酶;对组胺或5-羟色胺所致大鼠皮肤反应无明显作用[10]。

薄荷(Menthahaplocalyx)具有散风解表、行气解郁、祛风止痒、透斑疹作用,可用于皮肤瘙痒、风疹等证,与蝉蜕为临床常用药对之一用于一般风疹、麻疹后的皮肤瘙痒,亦能改善老年性皮肤瘙痒及牛皮癣瘙痒症状。蝉蜕(Cryptotympanapustulata)具有疏散风热,解表透疹,祛风止惊作用,研究表明其可降低反射性肌紧张反应、降低横纹肌的紧张性,对神经节有轻度阻断作用。生姜(Zingiberofficinale)具有发表散寒、解毒健胃、温经行气作用,配合其他药物调敷用于湿疹疮疡。熊胆和辛夷(Magnolialiliflora)可明显抑制白蛋白攻击所致致敏豚鼠离体回肠的收缩,对致敏豚鼠回肠的组胺反应也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在组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实验中,熊胆、辛夷、苍耳子等药单用和其不同量的组方都有明显的抗组胺作用[9]。徐长卿(Cynanchumpaniculatum)具有祛风止痛、利水退肿、活血解毒的功效,其水煎剂可使小鼠肉芽肿重量明显减轻,扭体反应潜伏期延长,扭体次数减少,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11]。白附子(Typhoniumdivaricatum)具有祛风豁痰、通络、消肿散节等作用,鲜品外用捣敷,可治疗湿疹。防己(Stephaniatetrandra)具有祛风除湿、利水消肿作用,有抗炎、抗敏感的作用。地肤子(Kochiascoparia)有清热去湿、祛风止痒等功效,抗敏止痒的主要功效成分为皂苷,可能与提高肥大细胞膜的稳定性、减少组胺等敏感介质的释放作用有关[11]。白蒺藜(Tribulusterrestris)具有祛风止痒、明目等功效,主要抗敏功效成分为皂苷,研究表明白蒺藜皂苷可以减少炎性因子TNF-α、IL-Iβ的释放[13]。

2 清热解毒类中药

2.1 热毒入侵与皮肤敏感的关系

中医认为血热壅肤、热毒入侵、湿热内蕴为引起皮肤敏感的重要原因。如紫外线敏感导致的日晒疮为阳热毒邪侵入体表,蕴郁肌肤,灼皮伤肌而致;若毒热夹暑湿或与内湿搏结,浸淫肌肤,则会出现肿胀、水疱,破后糜烂、渗液。固抗皮肤敏感常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热凉血类中药,主要包括甘草、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野菊花、牡丹皮、银柴胡、石膏等。

2.2 常用抗皮肤敏感的中药

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具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祛痰止咳作用,并能健脾和中、缓急止痛。对人体作用广泛,所含之甘草素、甘草次酸,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的抑制炎症、抗敏感作用,可选择性诱导成熟的T 淋巴细胞凋亡,调节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纠正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甘草酸抑制抗体(IgG、IgE)生成,多靶点地抑制补体系统,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生成,以及对抗炎症介质的致炎作用,提示甘草酸对炎症发生、发展和反应等许多环节均有对抗作用[14]。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L.)具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消炎止痛等功效,全草含有甲基肾上腺素、黄酮及强心甙、香豆精等,其中ω-3脂肪酸,可使血管内细胞合成抗炎物前列腺素,可有效抑制组胺及5-羟色胺等炎症介质的生成。大、中、小剂量马齿苋提取物对二甲苯及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并可明显减少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次数及热板法所致的小鼠舔足次数,结果表明马齿苋提取物具有抗炎消肿及镇痛作用[15]。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抑菌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可用于热毒火邪浸淫皮肤之疮痈毒肿等证。研究表明黄芩甲醇提取物、黄芩素、黄芩苷和汉黄芩素等均能抑制由醋酸诱导的小鼠血管通透性增加,减少由合成多胺诱导的大鼠急性足跖肿胀,黄芩苷对二甲苯致水肿模型有抑制作用,说明黄芩对急、慢性炎症反应均有抑制作用[16]。采用微分干涉技术,光镜下观察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全过程发现,黄芩苷有明显的阻止和延缓这种脱颗粒过程,使其受到抑制。经透射电镜观察表明,黄芩苷对肥大细胞的细胞膜有保护作用,可增加膜的稳定性,阻止其脱颗粒,从而发挥其抗过敏作用[17-18]。黄连(Coptischinensis)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抑菌作用,可用于热毒疮痈、湿疹等证。黄柏(Phellodendronchinense)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滋阴降火作用,与苍术配伍用于疮疡肿毒、湿疹、痒疹等症。卢志玉[19]采用黄柏、黄芩、苦参、甘草、地肤子水煎治疗慢性湿疹,有效率97%。晁青[20]应用中药黄柏、地榆、紫草配成复方黄柏霜治疗婴幼儿湿疹,经60例临床观察证实,具备疗效高、奏效快、无毒副作用等优点。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具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能控制炎症的渗出和炎性增生,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多种化脓性球菌有抑制作用,可治皮肤感染。连翘(Forsythiasuspensa)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具有强大的抗炎抑菌作用,对无菌性炎症有明显的抗渗出、降低病灶部位毛细血管脆性的作用。椿皮(Ailanthusaltissima)具有清热燥湿、止血止痒作用,外用可治疗疮癣湿痒等证。生地黄(Rehmanniaglutinosa)具有清热凉血、祛淤生新作用,可用于治疗血热所致的荨麻疹、癣疹等证。半边莲(Lobeliachinensis)具有清热解毒、利水祛湿作用,可用于治疗皮肤湿疹、疮疡。钩藤(Uncariarhynchophylla)具有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作用,有抗组胺作用。薏苡仁(Coixlacryma)具有清热利湿、健脾止痒、利尿排脓作用,现代常用于敏感性疾病辅助治疗。茵陈(Origanumvulgare)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祛风作用,亦能发散肌肤邪热而祛风止痒,用于风湿凝聚肌肤之瘾疹、皮肤瘙痒等,与荷叶配伍可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痒疹等。茅根(Perotisindica)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作用,可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发挥消肿作用。侧柏叶(Platycladusorientalis)具有凉血止血、清肺止咳、清热平肝作用,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外用酒浸涂搽,可治疗脂溢性皮炎及斑秃。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具有凉血止血、泻火解毒、收敛作用,与黄柏合用可治疗湿疹,外用对皮肤感染有减少渗出,控制感染促进组织生长和促进愈合的作用。银柴胡(Stellariadichotoma)根提取物具有解热、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变态反应等作用[21]。石膏具有清热泻火、止渴除烦作用,内服后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煅后外用,可敛疮生肌止血,用于疮疡流水、湿疹、烫火伤等。苦参(Sophoraflavescens)在治疗敏感性疾病,尤其是治疗皮肤病方面疗效显著,实验证明其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能抑制环核苷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提高细胞内cAMP,阻止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煎剂和生物碱对重盐酸组胺喷雾所致的豚鼠哮喘均有明显的平喘作用,作用强度与氨茶碱相似。苦参总碱注射治疗湿疹24例,痊愈8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3.3%,优于普鲁卡因对照组(总效率为64%)[22]。青蒿(Artemisiaannua)具有清透虚热、凉血除蒸等功效,主要抗敏活性成分为青蒿素等倍半萜类和青蒿多糖等。Aldieri等发现青蒿素能够抑制核转录因子NK-κB的激活,从而抑制诱导性NO合酶的合成、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作用有关[23];青蒿多糖能够诱导淋巴细胞转化增殖,促进淋巴细胞分泌IFN-1,IL-2,促进巨噬细胞分泌TNF-α,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增强免疫力功效[24]。地丁(Corydalisbungeana)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主要抗敏活性成分为生物碱,小鼠二甲苯耳肿胀实验证明地丁水提取物、醇提物都具有较好的抗炎抗敏作用[25]。

3 补肝益肾类中药

3.1 气血两虚与皮肤敏感的关系

中医认为血虚生风,气血生化不足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在皮肤上的表现为皮肤敏感、干燥、瘙痒等。遵循中医“虚则补之”、“损者益之”、“气血双补”的治疗原则,补肝益肾类中药在调节机体免疫力的同时,提高皮肤对外界污染的抵抗力,增加皮肤屏障功能,减少皮肤敏感现象的发生。

3.2 常用抗皮肤敏感的中药

五加皮(Lysionotusaeschynanthoides)具有补益肝肾、祛风湿、强筋骨作用,外用可治疗阴囊湿疹及皮肤瘙痒症。旱莲草(Ecliptaprostrata)具有补肝益肾、凉血止血的作用,对水田性皮炎、湿疹效果较好。人参(Panaxginseng)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同时具有抗敏感、抗炎作用。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有补益脾土、固表止汗、托疮生肌等作用,能改善疮疡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病变组织的吸收或化脓。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具有补肝益肾、收敛固涩的功效,赵世萍等[26]对山茱萸总甙的体内抗炎免疫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甙对小鼠因角叉菜胶所致小鼠及大鼠足爪肿胀、关节炎所致早期炎症反应和迟发性超敏反应具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山茱萸总甙有良好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具有补肝益肾、收敛固涩。五倍子(Rhuspotaninii)具有收敛涩肠、敛肺降火、解毒敛疮的作用,可用于湿疹疮疡、阴挺湿痒等症,五倍子中的鞣质以及没食子酸等成分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皮肤、黏膜、溃疡等于鞣质接触后,组织蛋白质即被凝固,造成一层被膜则呈现收敛作用,同时小血管也被压迫收缩,血渍凝结,产生止血等功效[26-27]。生黄精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kingianum)、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或多花黄精(Polygonatumcyrtonema)的干燥根茎,有滋肾润肺、补脾益气的功效,主要成分为皂苷和多糖类,彭成等实验证明黄精多糖可以明显抑制二甲苯小鼠耳廓肿胀、大鼠足趾肿胀,降低大鼠肉芽肿的重量等,提示黄精多糖具有良好的抗炎抗敏作用[29-30]。乌梅(Prunusmume)具有敛肺、涩肠、生津的功效,其对豚鼠的蛋白质敏感和组织胺休克具有对抗作用[31],作用机理可能是非特异性刺激产生的游离抗体与侵入体内的敏感原中和的结果,也可能与乌梅含有的Ca2+可以拮抗5-羟甲基糖醛有关[32]。

4 活血化瘀类中药

4.1 气滞血瘀与皮肤敏感的关系

皮肤新陈代谢降低,微循环不畅,可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皮肤局部出现炎症反应及过敏现象的发生,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可以促进血液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张力,减少由此引发的瘙痒及红疹等皮肤敏感现象的发生。

4.2 常用抗皮肤敏感的中药

蒲黄(Typhaangustifolia)具有止血、化淤止痛作用,外用可治疗皮肤湿疹。艾叶(Artemisiaargyi)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作用,煎洗可治疗皮肤湿疹、瘙痒、疥疮等,艾叶油胶囊治疗敏感性紫癜、哮喘、药疹、皮炎等44例敏感性疾病,其总有效率为77.3%。赤芍(Cynanchumofficinale)有清热凉血、祛淤止痛、抗炎疗溃疡作用,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研究证明赤芍提取物对鸡红细胞激发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对体液和细胞免疫均有抑制作用。牡丹皮(PaeoniasuffruticosaAndr)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血分而发斑疹及痈肿疮毒及内痈,动物试验证明从丹皮中提取的丹皮酚具有抗敏感及抗组胺作用,用丹皮酚霜外搽治疗湿疹、接触性皮炎、瘙痒症共102例,痊愈46%,好转38%,无效16%,总有效率为84%[21]。

5 结论与展望

综上,依据皮肤敏感现象发生的中医机制,目前用于敏感性皮肤的中药以祛风除湿和清热解毒两大类为主,还包括部分补肝益肾和活血化瘀类中药。其中以防风、荆芥、苍耳子、辛夷、细辛等祛风药及黄芩、苦参、连翘等清热解毒类中药的应用频率较高。中药复方提取物和有效成分抗敏感反应的作用是多环节的,如抑制IgE的产生、保护和稳定靶细胞膜(减少和防止其脱颗粒、释放敏感介质)、抑制组胺等敏感介质的释放以及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消除超敏介质,中和变应原等,进而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和敏感介质所造成的靶器官组织细胞损伤,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或消除[2]。传统中药及复方治疗敏感性疾病的疗效已得到临床证实,由于其所独具的作用环节多、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特点,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针对西药的不去根、复发率高、作用环节单一、有不良反应等,从中医药中研制更好的抗敏感药物已是大势所趋,但在药物的筛选、抗敏感机制、安全性的评价等方面仍有待深入研究。

[1] 刘晓英,邓薇,李丽,孟宏,任晗堃,董银卯.皮肤过敏原因、解决途径及舒敏类化妆品的发展趋势[J].中国化妆品. 2014,7:72-77.

[2] 王海涛.化妆品用抗敏抗刺激活性物质的筛选,提取及作机理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

[3] 周小勇.中波紫外线,郎格汉斯细胞与接触性超敏反应[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25(4):220-223.

[4] 王海涛,何聪芬,董银卯.药妆时代:皮肤敏感与抗敏抗刺激[J].中国化妆品,2009(4):28-35.

[5] 方凤.过敏原与过敏性疾病[J].人民军医,2004,47(12):730-732.

[6] 邓德厚.祛风中药治疗敏感性疾病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8):92-94.

[7] 窦红霞,高玉兰.防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2009,26(2):15-17.

[8] 李文,李丽,是元艳,等.防风有效部位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6):29-31.

[9] 黄淑英,陈家佩,王广义.熊胆和辛夷等中药的抗敏感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21(3):28-29.

[10] 左祖英,唐恩洁,夏建平,等.防风苍耳子水煎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1997,12(3):9-10.

[11] 许青松,张红英,李迎军,等.徐长卿水煎剂抗炎及镇痛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1407.

[12] 刘建萍,刘仲华,由宝昌,等.地肤子皂苷抗变态反应作用及其量效关系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7(5):177-178.

[13] 王显刚,殷惠军,郭艳,等.白蒺藜皂苷对高血脂大鼠心肌梗死后血脂及炎性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5,22(5):85-86.

[14] 张明发,沈雅琴.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抗微生物和原虫药理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1,26(5):359-364.

[15] 金英子,张红英,付柳静.马齿苋提取物的抗炎消肿及镇痛作用研究[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8,31(4):258-260.

[16] 李宏.黄芩的生物活性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香料香精化妆品,2006,10(5):33-38.

[17] 明彩荣,王晓男.现代医学技术观察中药抗过敏反应机理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5):940.

[18] 李振伟,于桂华.黄芩甙、枳壳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实验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s):32.

[19] 卢志玉,周广英.黄柏洗剂治疗湿疹15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2):14-15.

[20] 晁青,肖君刚.复方黄柏霜治疗婴幼儿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20(4):344-345.

[21] 王秀芬,由会玲.银柴胡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2,27(3):43-44.

[22] 王博,强雁鸿,张凤霞.中药抗敏感作用研究的现状与前景[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7(12),1118-1119.

[23] Aldieri E,Atragene D,Bergandi L,et al.Artemisinin inhibits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nuclear factor NF-κB activation[J].FEBS Lett,2003,552(2-3):141-144.

[24] 黄红英,邓斌,张晓军,等.青蒿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037-3039.

[25] 佟杰.苦地丁提取物抗炎镇痛的活性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211-213.

[26] 赵世萍,陈玉武.山茱萸总甙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6,10(4):294-298.

[27] 郑兰娟,罗艳萍,汪玉娇,等.五倍子抗菌抗炎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6(11):868-867.

[28] 李秀萍,李春远,渠桂荣,等.五倍子的研究概况[J].中医药学报,2002,30(3):72-74.

[29] 黄瑶,石林.黄精的药理研究及其开发利用[J].华西药学杂志,2002,17(4):278-279.

[30] 彭成,曹小玉.角结膜炎模型建立及黄精多糖眼药水抗炎药理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6,7(4):48-50.

[31] 刘友平,陈鸿平,万德光,等.乌梅的研究进展[J].中药材,27(6):459-462.

[32] 许腊英,余鹏,毛维伦,等.中药乌梅的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5(1):52-58.

Commonlyuse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sensitiveskin

DENG Wei1,LIUXiaoying1,LILi2,MENGHong2,DONGYinmao2*

(1.Infinitus(China)CompanyLtd.,Guangzhou510665,China;2.BeijingKeyLabofPlantResourcesResearchandDevelopment,Beij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Along with mor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people with skin allergies increased year by year.Skin allergie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s for human health.In the present paper,common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CMs)for sensitive skin were summarized,and to offer scientific basis for medicine and cosmetic.

Sensitive ski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CMs);anti-allergic

2014-06-26)

北京工商大学促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项目:中国化妆品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建设(19005428069/007)

*

董银卯,教授,E-mail:ymdong2008@163.com

10.13313/j.issn.1673-4890.2015.1.022

猜你喜欢

湿疹抗炎中药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秦艽不同配伍的抗炎镇痛作用分析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总有过敏、湿疹,可能是太讲究卫生惹的祸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牛耳枫提取物的抗炎作用
“中药零食”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