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22例临床分析
2015-01-23施文贺谢阳金
施文贺 谢阳金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22例临床分析
施文贺 谢阳金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特点,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照年龄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CS患者分为≥65岁的研究组(22例)和<65岁的对照组(38例), 总结年龄在65岁及以上患者的临床表现;按照治疗方法, 将研究组22例患者再次分为介入治疗组(12例)和非介入治疗组(10例), 比较不同分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在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和心跳骤停等方面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非介入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CS患者及时给予介入治疗, 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 改善其近期预后情况。
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介入治疗
心源性休克(CS)是由心脏功能减退、心输血量减少而引发的以心泵衰竭为极期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该病的致死率极高, 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该类患者, 给予及时、有效的综合抢救尤为重要[1]。本研究收集本院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CS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年龄将年龄>65岁的患者列为研究组(22例), <65岁患者列为对照组(38例);按照治疗方法, 将研究组患者分为介入治疗组(12例)和非介入治疗组(10例)。介入治疗组男7例, 女5例, 年龄66~85岁, 平均年龄(75.6±4.7)岁;非介入治疗组男6例, 女4例, 年龄68~84岁,平均年龄(76.4±4.8)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心功能不全、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 高血压患者下降≥30 mm Hg)及在治疗中有低灌注表现, 诊断为CS[2]。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抗凝、镇痛、强心等, 并予以循环支持;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 采取有差异的再灌注治疗, 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溶栓等。在治疗过程中, 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标, 对于出现的低血容量、低氧血症等并发症予以及时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 研究组22例患者中, 有15例出现心律失常(占68.2%), 10例肺部感染(占45.5%), 9例肾功能衰竭(占40.9%), 3例心跳骤停(占13.6%), 死亡12例(占54.5%);对照组38例患者中, 有24例出现心律失常(占63.2%), 8例肺部感染(占21.1%), 9例肾功能衰竭(占23.7%), 1例心跳骤停(占2.6%), 死亡13例(占34.2%)。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高,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和心跳骤停等方面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介入治疗组与非介入治疗组临床特征及病死率比较 介入治疗组12例患者中, 有3例发生左主干或三支病变(占25.0%), 左心射血分数(LVEF)为(0.35±0.11), 肌钙蛋白为(80.5±36.8)μg/L, 死亡5例(占41.7%);非介入治疗组10例患者中, 有3例发生左主干或三支病变(占30.0%), LVEF为(0.38±0.15), 肌钙蛋白为(81.6±40.2)μg/L, 死亡7例(占70.0%)。两组患者在病变部位、LVEF及肌钙蛋白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介入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非介入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CS的致死率较高, 特别是老年患者, 从心肌梗死到CS的时间较短, 若不及时治疗, 后果不堪设想。临床上对该类病症的治疗均建立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基础上, 对CS予以针对性的治疗, 但是在老年患者急诊过程中,因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 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病死率也相对较高, 为改善老年患者早期预后, 根据患者意愿, 给予有针对性的介入治疗尤为关键[3,4]。本组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和心跳骤停等发病率(45.5%、40.9%、13.6%)及病死率(54.5%)均高于对照组(21.1%、23.4%、2.6%、34.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的病死率(33.3%)明显低于非介入治疗组(7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CS患者在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和心跳骤停等方面的发病率均较高, 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 对出现的并发症及时给予介入治疗, 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 改善其近期预后情况, 从而降低老年患者的病死率。
[1]梁志忠, 谭华清, 杨志远, 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4(6):599-600.
[2]钟海, 吴惠玉, 吴泳钧.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病人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术的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13(4):79-80.
[3]杨琛, 孙蕾, 吴贵军, 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1(2):2070-2073.
[4]胡敏, 吴静, 郑雪冰.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46例临床分析.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2(4):539-54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1.047
2015-06-30]
110044 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施文贺);武警辽宁总队干休所(谢阳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