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的主要防治技术
2015-01-23李翠香杨国平
李翠香 杨国平
(云南省瑞丽市畜牧兽医局678600)
动物疫病的主要防治技术
李翠香 杨国平
(云南省瑞丽市畜牧兽医局678600)
随着新疫病的不断出现,病毒的变异,以及多种病菌的混合感染,使得动物疫病变得越来越复杂,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现在仅靠防疫注射已不能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只有全方位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才能确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建设、监测技术、动物卫生监督和科学驱虫等方面叙述动物疫病防治技术。
1 兽医卫生制度的建设及管理
1.1 出入场兽医卫生制度
1.1.1 设置消毒池
在养殖场大门口、生产区入口设置消毒池。大门口的消毒池长为机动车车轮一周半,以上深度超过车轮一周以上,生产区入口的消毒池的深度接近雨鞋的高度。
1.1.2 设置消毒室
进入生产区前到消毒室更衣、换鞋后,在紫外线灯下照射10~15min,然后用消毒水洗手。经过全面消毒后,才能进入生产区。
1.2 畜禽的卫生管理
1.2.1 饲料的卫生安全
禁止饲喂不清洁、发霉或变质的饲料;对新购的原料要严格查验,对库存的原料要常看是否变质。另外,不喂外面拉来的泔水和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副产品。
1.2.2 厩舍卫生管理
畜禽舍每天早、晚各一次清粪,冲刷厩舍。另外冬天要防寒保暖,雨季要防暑防潮。
1.2.3 畜禽出栏后彻底冲洗厩舍
猪舍还必须用火焰喷灯杀菌和寄生虫卵。厩舍空隔5d后,才能补栏。
1.3 消毒灭源
1.3.1 日常消毒
也称预防性消毒,此类消毒一般3d进行一次消毒,每1~2周还要进行一次全面大规模的消毒,采用两种以上的消毒药交替使用。畜舍地面、墙壁可用喷射火焰消毒。
1.3.2 临时消毒
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1.3.3 终末消毒
在最后一头患病动物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后,或者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而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规模消毒。
2 监测技术与动物卫生监督
2.1 疫病监测措施
2.1.1 定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每季度科学、系统地开展一次流行病学调查,以及时了解动物疫情动态和做好科学的防控措施。
2.1.2 定期进行疫病样本监测
每年上、下半年各进行一次抽样监测。通过样本监测,可及时了解潜在的疫病,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2.1.3 开展疫情分析评估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样本的监测结果进行分类统计,综合分析来评估疫情发生的可能性。
2.2 免疫抗体监测
2.2.1 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测
对免疫动物产生抗体后,随机抽检抗体水平。如果抗体合格率低于70%,则必须补免,以确保免疫合格率达标。
2.2.2 免疫质量的核查
对免疫抗体不合格的动物,补免后再次抽检。若仍不合格者,应核查其原因。首先追查冷链环节,若该环节正常,则进一步追查免疫接种过程,若一切操作符合规程,则最后就要检查生物疫苗是否有问题。
2.3 疫情分析评估和免疫结果分析
2.3.1 疫情分析
对每季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疫情及时预警预报,采取防控措施;对疑似疫情及时按应急方案进行处置。
2.3.2 免疫效果分析
对免疫质量要进行客观评价,对免疫抗体合格率偏低的,要及时进行免疫效果分析,科学查其原因,以确保动物免疫接种在疫病防控工作中的有效性。
2.4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
大多数致病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在环境突变、各种应激反应发生时,可诱致病菌的发病。疫病发生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动物相互接触后发病传染。因此,要加强饲养动物的日常卫生检查,严格执行动物及其产品的卫生监督工作,以防止引入带菌(毒)动物及其产品,是有效防控动物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3 定期驱虫
3.1 驱虫原则
应在当地猪群中寄生虫病流行状况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最佳驱虫药物,适宜的时间以猪球虫、蛔虫等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进行驱虫,使产下的仔畜不被寄生虫感染。
3.2 预防病原的传入
在已控制或基本消灭寄生虫的猪场(或散养户),当引入猪时,应对外来猪先隔离饲养、进行粪便检查。若检出寄生虫则应驱虫后5d才能并群饲养。
3.3 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对驱虫和驱虫后的粪便都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总之,动物疫病的预防不能仅靠单方面的防治措施,必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的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