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药学专业《临床中药学》课程的教与学思考

2015-01-23王建

中药与临床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药学主治教与学

王建

基于中药学专业《临床中药学》课程的教与学思考

王建

以培养目标为准则、执业需求为宗旨、大纲为指导,总论以中药性能、功效、配伍理论、合理用药理论为主导,辅助认知影响中药作用的因素;各论以中药功效为核心,“性-效-用”为主线,采用归纳比较,层层推进,纵横关联,融会贯通,构建综合教学模式,并为指导中药学专业类学生正确把握该课程的学习方法提供参考。

中药学专业;临床中药学;教与学

国家教育部及各高校非常重视教学改革。近年来,在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改革方面有不少特色,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教育工作者尤为关注不同专业方向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依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执业特点,改革教材和教学内容,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今,已有专门供中药专业使用的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临床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06)[1]。该教材即基于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执业需求为宗旨,围绕中药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执业特点而编写。诚然各论收载390味常用中药,涉及内容繁多,学记有难度[2],如何把握好教材内容主次,融会贯通[3],因材施教,有效引导学生准确认知和把握中药学总论和各论的知识构体,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性中药人才,一直是笔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也是撰写本文的初衷。

一、总论教与学要点

(一)以中药基础理论为核心

中药基础理论主要涵盖中药性能理论、功效理论、配伍理论和用药理论,是指导临床用药实践的重要原则[4]。中药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主干课程,均需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加以认知和理解,故中药基础理论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中药性能

即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各种性能的含义、内容及所示效用、确定依据以及临床意义等,也是执业应试的核心和重点。

任何事物具有两面性,四气、五味也不例外。四气以“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总则,即“定寒热之性”,理解和认知“寒凉性表示药物具有的作用”和“温热性表示药物具有的作用”的同时;也应理解其有不良效应,如温热性有助火、伤阴、耗气等不良作用。五味是反映中药在“散敛补泄”等方面“定能”特性,各味一方面呈现治疗效应特征,用之不当也会呈现不良反应。如辛能散、行,又可耗气;苦能泄、能燥,但其又可伤阳;酸和涩味均能收敛固涩,也可敛邪;甘味能补虚和中缓解,但有腻膈、满中等不良作用。基于不良效应,故使用注意内容也可依秩推测,不必死记硬背。

升降浮沉是药性理论中“定向”的概念,反映药物作用趋向性的一种性能,可结合中药功效术语的表达加以辨识。理解升降浮沉“趋向”性并非一成不变,可因炮制、配伍加以改变。归经是“定位”的概念,是反映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重视归经理论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认知其理论基础最为关键。

2.功效理论与配伍理论

(1)功效理论:是认知中药作用的重要基础理论。近年来,大多数中药学教材纳入了该部分内容,注意分析功效的分类及分类相对性问题;关注功效与主治的关系,“性-效-证”的内在联系。

(2)七情配伍: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使、相恶、相反配伍关系。各情的含义,注意区别相须与相使、相畏与相杀、相恶的关系与区别。

3.安全用药理论

安全用药是国内外人士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早在《神农本草经》序例明确指出了“有毒无毒”概念;并提出了“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之”等控毒思想和用药禁忌理论。概括而言,其主要包括了中药的有毒无毒和用药禁忌理论。

(1)中药“有毒无毒”:其是一个相对概念,教学过程中注意区别古今“毒”、毒性、毒药等基本概念内涵;关注毒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问题,分析产生毒性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用药禁忌:在中药应用过程中,特别注意配伍禁忌(十八反和十九畏)、妊娠禁忌(原则)、病证禁忌及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安全用药思想和理论,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注意区别“相畏”与“十九畏”之“畏”的内涵。

(二)影响中药作用的因素

综合认知中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和环节的影响。

1.中药品质要素对中药质量的影响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收、贮存、炮制是否合理、恰当,直接影响中药材的内在质量,进而影响用药安全性、有效性。中药学专业后期课程会具体涉及相关内容,在本课程中,仅希望学生充分理解上述各个环节因素对临床用药会带来影响。重点关注中药的炮制目的、影响中药用量的因素。

2.中药应用方式对中药作用产生影响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辨证是否正确、配伍是否恰当、用法用量是否准确、疗程是否合理规范等等因素均可对中药作用带来影响,进而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学习时应重点关注配伍、用药禁忌及影响剂量的因素。

(三)代表性本草专著

学习历代本草专著的发展历程,是为了让药学类学生充分理解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该部分需关注《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最显著学术贡献及价值,著作特点及区别点;代表性本草专著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味数及新增药味。

二、各论的教与学解析

(一)章节概述要点

临床中药学各论各章节是以功效分类。每单元概述包括该类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证、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以及使用注意五个方面,少数章节还涉及分类,主要介绍共性。含义是每章的要点和核心,是对该类药功效与主治病证的高度概括;功效与主治则是对含义的进一步深化。有的类别主治病证较为简单好学,如解表药、泻下药、化湿药、消食药、驱虫药、行气药、温里药、安神药、开窍药;而有的主治病证稍显复杂,较难学,如清热药、祛风湿、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收涩药的主治病证,尽可能结合病因病机,予以详解,也是学生需要充分理解、学习记忆的内容。配伍应用,虽然不是中药学专业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但有些章节的配伍具有特殊意义,故需特别关注。理解清热药配生津养阴药;泻下药、化湿药、消食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配行气药,驱虫药配泻下药,化痰药配止咳平喘药、健脾药,收涩药配补虚药的基本原理和意义。还需关注泻下药、驱虫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收涩药、攻毒杀虫拔毒化腐生肌药的使用注意。

(二)基于分类探寻功效规律

1.掌握功效

在教与学过程中,各论中药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中,均提示把握功效。故针对具体章节具体中药,应以功效为核心[5],除把握本章节共有功效外,需进一步探寻兼有功效的次共性及其规律,比较、鉴别学习记诵,可提高效率。比如解表药均能发散解表,有根据性能、功效与主治,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发散风寒类中药,均有发散风寒共有功效,其中麻黄、香薷均兼能利水消肿;紫苏、生姜兼能解鱼蟹毒、止呕;羌活、防风、藁本、苍耳子均兼能祛风湿、止痛;细辛、白芷、苍耳子均兼能通鼻窍、止痛等等。依据兼有功效,抓住次共性,再区别个性特征,可达到执简译繁,避免平铺直叙式的繁琐讲解,也可减轻记忆负担。同理,其他章节亦可依此类推。

2.上推下联

以功效为核心,上推性能,下联主治,关联配伍及用法,是讲授和学习临床中药学的重要方式。如解表药中的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功效,推联主治风寒表实无汗证(其味辛,性温);又能宣肺平喘,主治多种喘咳之证(主归肺经);还能利水消肿而主治水肿兼表证(归膀胱经)。依据功效,可以推出大多数药物的主要性能,也可下联到主治病证;为增强发汗之力,主治表实无汗,常与桂枝相须为用,生用发汗,蜜炙平喘,均与功效相关。

3.横向关联

一味中药具有多种功效。除关注章节内相似功效药物的归纳对比外,各章节之间功效相似的药物有必要综合比较学习,方可全面掌握。

通常以归经为线索,横向联系予以归纳比较。能清肝明目的中药颇多,如桑叶、菊花、秦皮、车前子、决明子、木贼等等;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有火麻仁、郁李仁、决明子、苏子、杏仁、当归、肉苁蓉等;能疏肝理气(解郁)的药物有柴胡、薄荷、香附、青皮、川楝子等等,归属不同章节。

再如生姜、芦根、黄连、广藿香、砂仁、豆蔻、高良姜、半夏、竹茹、枇杷叶均能止呕;黄连、车前子、葛根、菟丝子、五味子、赤石脂、芡实、金樱子等均能止泻,应注意区别各自发挥作用的原理有所差异。

4.名称相近药的功效比较

在《临床中药学》教材中,京大戟与红大戟,五加皮与香加皮,川牛膝与怀牛膝,北沙参与南沙参,红花与西红花等药物的植物来源各异,尤其应当注意各自的功效或主治病证的侧重点。此外,横向比较苍术与白术、生地黄与熟地黄、桃仁与杏仁等功效异同。

(三)“性-效-用”特征为主线

讲授和学习各论中药,除了以功效为核心之外,还当关注药物在性能、功效、应用方面的一些特殊性,即以“性-效-用”特征为主线,以强化知识点。

1.药性特征

桂枝既走表发汗,又走里温经的药;续断的性能特点为补而不滞,苦辛行散,甘温能补,补中有行,兼能涩敛。此外,附子、肉桂、川芎、当归、黄芪等要求掌握的药物性能特点也当结合功效主治加以记诵。

2.功效与主治特征

(1)功效特征 土茯苓“解汞毒”,牛膝“引血(火)下行”分别是其仅有的特殊功效,易掌握。再如葛根解表退热、舒缓筋脉而“解肌”,栀子善清泄心火、以及三焦之火,黄柏善泻肾中相火而退虚热,凡此等等,为其特征。

(2)主治特征 白芷善治阳明经前额头痛,葛根善治头项强痛,黄连善治湿热泻痢,黄芩善治肺热咳嗽,牡丹皮善治无汗骨蒸,地骨皮善治有汗骨蒸,土茯苓善治梅毒湿疮,鱼腥草善治肺痈,大血藤、败酱草善治肠痈,大黄善治胃火牙痛,半夏善治脏腑湿痰病证等,均为主治特征,尤当特别关注。

此外,注意归纳能治肺热咳喘的药物有黄芩、鱼腥草、石膏、知母等;能治胃火牙痛的药物还有有黄连、石膏、牛膝等。

3.应用特征

主要指中药在具体应用时,对其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的一些特殊要求,否则会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特殊用法 如柴胡,生用兼能解表,醋制能增强止痛功效;大黄泻下生用开水泡服,入汤剂不宜久煎;雷丸含蛋白酶不耐热,故宜入丸散等。

(2)特殊用量 依据有的药物特性和用药目的,部分药物剂量特殊变化内容当关注,如槟榔驱绦虫、苦楝皮驱蛔虫的成人1日剂量;成人内服麝香、冰片的用量,马钱子的内服剂量等。

(3)特殊使用注意 朱砂、细辛、轻粉、斑蝥等药的使用注意。关注“十八反”、“十九畏”具体药物的配伍禁忌。

(四)常用药对的配伍意义

特殊药对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具有特殊的配伍意义。关注麻黄配桂枝,麻黄配石膏,桂枝配白芍,石膏配知母、柴胡配黄芩,黄连配木香,附子配干姜,橘皮配半夏,薤白配瓜蒌,黄芪配柴胡、升麻,当归配黄芪等药对的配伍意义。

综上,除教与学注重前述几大要素外,教与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手段,结合中药饮片初步辨识、PBL[6]或模拟药房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习能力,为培养社会需求的中药学人才服务。

[1] 王建,张冰.临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06

[2] 王奇君,王春晖,于海食,等.《临床中药学》教学方法初探[J].黑龙江医药,2011(4):583.

[3] 周鹏,田栓磊,金华,等.临床中药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2010,(5):47.

[4] 黄芳.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4): 66.

[5] 杨敏,张廷模,陈勇,等 .以功效为核心的《临床中药学》教学法[J].光明中医,2010,(12): 199.

[6] 方玲,金华,周鹏. 基于PBL的临床中药学实训教学改革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76.

(责任编辑:蒋淼)

G642.41, R28

A

1674-926X(2015)04-012-03

四川省2011年度“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改革课题(2011-659);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综合改革”课题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 611137

王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药理论与应用研究 Email:jianwang08@163.com

2014-10-28

猜你喜欢

中药学主治教与学
楷书的教与学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教与学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浅析涌泉穴
主治医的中国梦
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