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分析
2015-01-23任艳萍
任艳萍
恶性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分析
任艳萍
目的 分析恶性心律失常的预见性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46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 随机分为甲组与乙组, 各23例。甲组接受预见性护理, 乙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 并分析比较。结果 甲组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乙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效果较好, 有效率及满意度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恶性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效果
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多形性室早、室速、室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短时间内血流动力学障碍引起昏厥或猝死。研究发现, 该病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首位原因, 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水平, 间接危及生命安全, 临床应加强对该病的重视程度, 积极给予患者急救与护理。现搜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恶性心律失常46例患者, 对其预见性护理方法及应用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 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恶性心律失常46例患者, 随机分为甲组与乙组, 各23例。甲组中男13例, 女10例, 年龄最大83岁, 最小26岁, 平均年龄(52.33±10.33)岁, 其中11例激动传导异常性失常, 12例激动起源异常性失常。乙组中男14例, 女9例, 年龄最大82岁,最小27岁, 平均年龄(52.45±10.01)岁, 其中12例激动传导异常性失常, 11例激动起源异常性失常。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乙组接受常规护理;甲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预见性护理, 具体如下。
1.2.1 心电监护 增加病房巡视次数, 每日记录心电图, 并根据监护示波器观察有无异常波形, 做好记录。一旦患者有异常情况发生, 则立即向主治医生报告, 并配合处理。
1.2.2 静脉通道建立 使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 保证急救时药物能迅速输入体内, 避免因血管穿刺耽误救治时间。
1.2.3 实施持续吸氧 血流动力学对病情有一定影响, 大多数患者处于心肌缺氧状态, 应给予患者持续吸氧。为了保证预后, 应给予患者中流量, 约3~4 L/min。
1.2.4 备好急救药品、器材及除颤器 准备与急救工作有关的各种药品、器材等, 并保证药品、器材数量充足。将急救用品置于固定位置, 并由专人管理, 每日检查, 并及时消毒、更新、补充、整理, 备用;定时维修、保养急救用品,保证急救车车况良好。备好除颤器, 并保持性能良好, 固定位置, 不得随意挪动, 将电池充电, 备好导电糊, 备用。
1.2.5 制订应急预案 若患者为室颤、室速, 则及时给予患者非同步电除颤;若患者为房室传导阻滞Ⅲ度和Ⅱ度Ⅱ型、窦性停搏, 则给予患者阿托品以加强心率, 为患者安装临时性起搏器;根据病情情况安装永久性起搏器;若患者为阿斯综合征, 则叩击心前区, 心脏按压, 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患者电除颤。
1.3 观察指标 观察甲组与乙组的护理效果, 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两组满意度, 并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 无效:患者经相应护理后, 症状较护理前无改善, 或患者死亡;有效:患者经相应护理后, 症状明显改善, 抢救成功。将满意程度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非常满意三项。满意度=(基本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甲组23例患者中, 无效2例
(8.70%), 有效21例(91.30%), 护理有效率91.30%;乙组23例患者中, 无效5例(21.74%), 有效18例(78.26%), 护理有效率78.26%。甲组护理有效率高于乙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甲组不满意1例(4.35%),基本满意7例(30.43%), 非常满意15例(65.22%), 护理满意度95.65%;乙组不满意4例(17.39%), 基本满意9例(39.13%),非常满意10例(43.48%), 护理满意度82.61%。甲组护理满意度高于乙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造成严重影响, 或各种因素导致的心电不稳定, 诱发心律失常恶化, 从而导致恶性心律失常。传统护理的工作模式为常规护理, 由于大多数护理人员缺乏预见意识, 缺乏整体护理的综合操作能力及实践能力, 导致护理效果欠佳, 作用不显著[1]。
预见性护理的理论基础为超前护理, 临床工作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特点、发生规律等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潜在问题进行预料, 并作出准确判断, 给予患者可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加以干预。临床显示, 预见性护理在该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意义较大, 护理作用显著, 可针对性的展开护理活动, 减少猝死, 促进预后。在护理工作中, 将疾病临床表现、发展规律、生理变化等作为理论依据, 并对患者健康情况进行评估,指导临床有预见性、针对性的进行护理, 降低风险。
与常规护理相比, 预见性护理能预见风险, 措施具有针对性, 护理质量较高。实施预见性护理时, 要求护理人员掌握过硬的专科知识和理论知识, 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 保持细致作风及高度责任心, 提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积极性, 增强护理能力, 充分发挥护理作用, 提高工作质量及水平[2]。预见性护理具体包括心电监护、静脉通道建立、实施持续吸氧、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备好除颤器、制订应急预案等内容。有临床实践显示, 该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 在预见性护理下, 争分夺秒, 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缩短急救时间, 提高急救成功率, 减少猝死发生几率, 改善预后。国内相关资料报道, 预见性护理在该病患者急救中应用意义较大, 效果显著, 有效率可达90%以上。在本研究中, 甲组实施预见性护理, 乙组实施常规护理, 结果显示, 甲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乙组, 两组分别为91.30%、78.26%,表明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 护理作用明显。甲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乙组, 两组分别为95.65%、82.61%, 表明预见性护理的护理质量高, 患者比较满意。本结果与相关资料报道基本一致, 说明预见性护理是一种应用效果佳、满意度高的护理模式[2]。
综上所述, 预见性护理在恶性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意义较大, 效果显著、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1] 孙美君.恶性心律失常41例的预见性护理.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 8(9):286-287.
[2] 罗淑霞.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3):63-6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0.132
2015-02-10]
475300 河南省兰考县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