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2015-01-23魏润
魏润
(新疆沙湾县草原工作站832100)
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魏润
(新疆沙湾县草原工作站832100)
对农七师123团牛场犊牛所发生的一种以急性腹泻、脱水及虚脱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进行了病原的(病料:心血、肝、脾淋巴)分离、培养和鉴定,观察了对兔血的溶血情况,并对两株分离株进行小白鼠感染试验,确定引起此次发病的病原菌为大肠杆菌。通过对两株分离株做药敏试验,表明该分离菌对硫酸链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敏感,对土霉素中敏,对其他药物有抗药性。确定引起该牛场犊牛腹泻的病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原来源
农七师123团牛场病死犊牛的心血、肝、脾、淋巴结。
1.1.2 培养基
LB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SS培养基、三糖铁琼脂培养基、鲜血平板、生化鉴定培养基。
1.1.3 药敏纸片
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恩诺沙星、土霉素等。
1.1.4 生化试剂
1.1.4.1 革兰氏染色试剂
碘化钾、草酸铵、碱性复红、95%乙醇、碘片、结晶分析纯化学试剂,自配。
1.1.4.2 生化鉴定试剂
葡萄糖、乳糖、麦芽、甘露醇、蔗糖、靛基质、硫化亚铁、硫酸钠、α-萘酚、氢氧化钾、甲基红、无水乙醇、硫化氢。
1.1.5 实验动物
5只18~20g健康小白鼠。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饲养管理,消毒,天气,发病过程,发病率,死亡率,发病症状以及大体解剖学的病变,以便于进一步了解其发病特征。
1.2.2 病料的采集及镜检
无菌操作,采集病死牛的心血、肝、脾、淋巴结,并进行涂片、染色、镜检。
1.2.3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分别接种于LB肉汤中37℃培养24h,并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
1.2.4 病原菌的纯化
细菌分离培养将肺脏、肝脏、脾脏和淋巴结分别接种新鲜兔血营养琼脂平板,每种脏器接种4份平板,2份进行普通需氧培养,2份进行普通厌氧培养,置于37℃恒温箱内24h后观察结果,对培养出的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及镜检,将培养出的细菌纯培养,将纯培养物接种LB、麦康凯、三糖铁斜面(穿刺),培养基37℃需氧培养,24h后观察结果。
1.2.5 生化鉴定
1.2.5.1 糖类分解试验
取分离菌的24h纯培养物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麦芽甘露醇培养基内,37℃培养24h,观察结果。
1.2.5.2 MR/VP试验
取分离菌的24h纯培养物分别接种在葡萄糖蛋白胨水溶液中,培养37℃24~48h,加入指示剂。
1.2.5.3 硝酸盐还原试验
取分离菌的纯培养物接种到硝酸盐培养基中,37℃培养24h,在加试剂甲和乙,30s内变红即为阳性,若无颜色出现,加少量锌粒,随后出现红色则是真正的隐形试验。
1.2.6 药敏试验
用药敏纸片法(主要为常用的青霉素类和四环素类)来检测对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
1.2.7 动物试验
动物致病性试验,将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接种到营养肉汤,37℃培养10h,取其培养液接种实验动物,设置对照组。
1.2.8 溶血试验
采用平板办法测定分离溶血特性,将大肠杆菌菌种接种到5%兔鲜血LB平板,37℃培养48h后观察溶血情况,菌落周围出现溶血圈者判为溶血阳性。
2 小结与讨论
(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分离鉴定和动物试验,确定该牛场犊牛死亡原因为大肠杆菌感染所致。
(2)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所有菌株均对硫酸链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对新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由于临床上长期盲目用药所造成,建议各地区治疗牛大肠杆菌病时要定期轮换用药,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选出敏感药物进行有效治疗,避免因盲目用药造成经济损失。
(3)防治本病要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避免各种应激因素;平时应加强对犊牛的饲养管理,逐步改善牛舍的通风条件;认真落实牛场兽医卫生保健措施;另外在要勤洗犊牛喂奶用具,因为本病的传染与环境密切相关。
(4)通过本试验,为微生物实验室提供了两只犊牛腹泻大肠杆菌株两株,以便进一步研制预防该病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