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民寿脉神论及其学术影响阐要※

2015-01-23叶明花蒋力生

中医药通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有神胃气

● 叶明花 蒋力生▲



黎民寿脉神论及其学术影响阐要※

● 叶明花*蒋力生▲

黎民寿在《玉函经注》中首次提出了“脉神”概念。脉有胃气是脉神的本质或核心内容,缓脉是脉神的外部形式,和缓有力是脉神的基本特征,而脉神的藏象基础则在于脾土之脏的功能体现。

《玉函经注》 《决脉精要》 脉神 胃气 缓脉 脾脏

黎民寿是南宋著名医家,时人称其“资沉敏而思精密,学有师传,意兼自得,悟法之精,蓄方之富,试之辄效,信者弥众,争造其门,或就或请,日夜不得休”[1],著有《玉函经注》、《决脉精要》、《简易方》、《断病提纲》。由于黎氏著作长期以来流落海外,国内罕有传本,以致医界鲜有知其著学者。近年来,随着黎氏著作的复制回归,才使我们对其医学成就与贡献有所了解[2]。

《玉函经注》和《决脉精要》是黎氏的两部脉学专著。《玉函经注》征引《内经》、《难经》、《伤寒论》、《脉经》等脉学理论,兼以个人临床体会,逐句疏释《玉函经》,并多有发挥。《决脉精要》为七言歌诀,承传王叔和《脉诀》七表八里九道脉的分类方法,在阐述24种常脉的基础上,兼述十怪脉及五行乖违脉等异常脉象。由于歌诀简括,意有不显,黎氏又详加自注,深析脉理,蔚为“精要”。在这两部著作中,黎氏提出了一系列的脉学主张,如脉神论、胃气论、真气论、脉应自然论、脉证并重论等,体现了黎氏深厚的脉学功底和脉学思想。

本文综合《玉函经注》和《决脉精要》两书,对黎氏提出的脉神论作简要阐释。

1 脉神概念及其内涵

据现有文献可以考知,黎氏是继《内经》、《难经》、《脉经》之后,又一个对脉学理论进行深入阐述且独有建树的脉学家。其阐论虽均以注释条文的形式出现,没有形成系统的脉论专著,但其脉学主张和价值评判,仍然可以通过这些散在的注文加以总结和分析。

“脉神”,是黎氏在《玉函经注》中最早提出的一个脉学概念。其在《玉函经》“若人六脉动摇摇”条下,注云:“五行有真土,有伪土。真土者,神而无形;伪土者,质而有相。欲求有相之质,不若探无形之神。明无识有者,得真土也。夫脾为土质而有相,胃为土神而无形。察动知静,见形识神者,得土也。有形无神,虽动失静者,行尸耳,盖神离气脱也。故《内经》云:‘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而定斋云:‘六脉无胃气则不能生。’且如弦脉属木应肝,于时为春。若但弦而无胃气者,肝死也。后辈徒知方弦,而不知弦中无胃气,是知其形而不明乎神也。一脉无胃,则脉神去也,则一脉绝矣。”

“脉神”一词,似不见于宋以前医籍。《素问》虽已言及“脉舍神”,但其含义与黎氏所言迥异。黎氏认为,右手关上为脾脉,这只是部位上的形相而已,作为脉诊意义上的脾脉,有真伪之分。真正的脾脉,是神而无形的,若能探究其无形之神,或见形识神,就真正掌握了脾脉。而伪土之脉,虽在脾位,只是徒具质相,有形而无神。

那么,何为脉神?按黎氏所言,“一脉无胃,则脉神去也”,脉有胃气,则脉神不去。显然,所谓脉神,即指脉有胃气。换言之,脉神的核心内涵或基本特征,就是脉有胃气。

胃气有无,是脉诊中的重要指标,尤其在危重证候的生死关头,具有视死别生的关键作用。早在《素问》的《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以及《难经·十五难》中均有重要论述。黎氏在《内经》、《难经》论述胃气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临证经验,对胃气的脉诊意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如其在《玉函经》“六脉无邪无病体”条注云:“人之赖以生者,气与血而已。气卫于外,以充皮肤;血荣于中,以营经络。周一体而无间,应百刻而不违,此乃平人之常也。平人之常气禀于胃,六脉无胃气不能生,和缓而平者,胃气也。《正理论》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夫圣人以察阴阳,以决生死。”在《简易方·全婴门》也指出:“人以胃气为上,六脉无胃气则不能生。和缓而平者,胃气也,婴孩尤为至要。”在《玉函经》有关弹石脉的注文中则指出:“此真肾脉见也。胃气先绝,真脉独见,命本已丧,何可久也。”在《玉函经》“洪钩夏脉居寸口”条下注云:“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此乃四时之正脉。然亦须诊得有胃气,乃为平和无病之人,若但见真藏脉而无胃气者死。盖人以谷气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者亦死矣。夫元气天道也,为诸脉之父;胃气地道也,为诸脉之母。以其资内水谷,灌溉诸脉,以生众体焉,故曰胃为水谷之海也。以其播和气与诸脉,受之以资生焉,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

黎氏对胃气的阐论,实源于其对脾土之脏的认识。脉诊中如何以脾土为枢机,对疾病的轻重缓急或生死预后作出判断,关键在于对“脉神”的把握。黎氏认为,不仅要识得胃气之形,更要体悟到胃气之“神”。所谓“一脉无胃,则脉神去也”。脉有胃气,和缓有力,根基不动,原气依然,绝无浮越空亡之象,即是有神之脉。

2 后世影响及其发挥

黎氏关于脉神及其内涵的阐论,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代李杲,元代滑寿、戴起宗,明代张景岳、李梴、李中梓,清代李延昰、杨西山、石寿棠、蒋法、罗东逸、周学霆等著名医家,均对脉神的诊法意义及临床把握相继诠述,多有发挥,使得脉神论广为医家所熟悉并重视。

黎氏之后,“脉贵有神”成为中医脉诊的通则,尤其在危重证候的演变转归判断上,是至关生死的重要标识。李杲、滑寿均指出:“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尤其是在脉来六数七极或三迟二败之时,脉之有神无神就成了泄热去寒的重要依据。明代张景岳对脉神的诊法意义更是推重有加,在《景岳全书》中专设《脉神章》上、中、下3篇,征引诸家脉义,并抒发自家主张,分列48个问题对脉诊的意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其中“脉神”、“胃气解”、“脉贵有神”等引述,表达了张景岳对黎氏脉神论的引申发挥之见。不过,张景岳的阐释,不仅关注脾关之脉是否有神,更重要的是在脉象上宏观整体地把握全身气血是否有神。其在《脉神章》指出:“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张氏认为人之疾病无外表里寒热虚实6个方面,6者之中虚实最为紧要,人体24种脉象,诸脉皆有虚实之变。脉证相应,病之虚实与脉之虚实,是诊断治疗之最为紧要处。因此,辨得脉证之虚实,察知气血之盛衰,则是脉色通神矣。清代罗东逸《内经博议》则进一步肯定说“脉为人之神,气血之本”,认为气血见之于营运,变化于气口,营血通流,实为胃气之充澈,故脉本于胃气,所以为人之神。而杨西山《弄丸心法》则明确指出:“诊脉,首贵知脉神。神也者,万物之所由生也。神非物,寓于物;神非象,寓于象。”

脉贵有神,贵在胃气。胃气是脉神的本质内涵。黎氏所称“一脉无胃,则脉神去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此后,李杲《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亦持此论,认为“平人以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脉以胃气为本。”李中梓《医宗必读》直言:“脉贵有神者,贵此胃气耳。”李延昰《脉诀汇辨》也说:“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脉神,乃至胃气的脉诊意义,诚如上述。但是,临床上切脉之时,到底如何来判断脉象是否有神,或是否有胃气,即如何来判定胃气之脉?考察历代医家,不外和缓、有力两个方面,视为脉神的基本特征。一为缓脉,缓即有神。据现有资料考知,最早明确提出胃气脉象特征的是与黎氏同时代的理学家蔡元定(西山)。蔡氏的医学著作《脉书》曾列胃气专论,指出:“凡脉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为胃气。”蔡氏《脉书》今已散佚。这段话现见于元·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3],也载录于明汪石山医案之中,并为张景岳《景岳全书·脉神章》辑引。蔡氏所言胃气,实即为缓脉。这与黎氏“和缓而平者,胃气也”所指完全一致。李中梓《医宗必读·脉法心参》明确地说:“缓即胃气之脉,六部中不可一刻无者也。所谓缓而和匀,不疾不徐,不大不小,不浮不沉,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此胃气脉也。脉贵有神者,贵此胃气耳。”而清代石寿棠《医原》则说:“有胃即是有神,和柔轻缓,匀净分明,如鸡践地,从容不迫,所谓胃气者如此,所谓脉贵有神者亦如此。”周学霆《三指禅》言:“无病之脉,不求神而神在,缓即为有神也”,“缓即胃气,原禀天生地成,与诸脉互相主辅,而不可须臾离焉者”。以上这些论述,均明确指出,缓脉即为胃气之脉,有神之脉。临床上即以缓脉作为判定病脉的准星。《三指禅》直截明了地指出:“诀以缓为极平脉,余二十六脉为病脉。定清缓脉,方可定诸病脉;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脉之有缓,犹权度之有定平星也。”一为脉中有力,有力即有神。李东垣即倡此义,称:“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谓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当泄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当去其寒。若数极迟败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李梴《医学入门》论“四时胃气为之本”时指出:“有胃气则脉有力有神,无胃气则脉无力无神。神即胃气也……神即有力也。”

3 结语

综上所述,脉神概念经过李杲、滑寿等人的诠释,内涵更为清晰,意义更为明确,特别是经过张景岳等明清以来诸多医家的研讨发挥,对于脉神或脉有胃气的理解渐趋一致,对脉神的临床意义更加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脉学理论的建设与完善。此后,脉学上普遍认为,胃气即为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脉有胃气即为缓脉,亦是平人之脉,健康之脉。临床上,以平脉校病脉,留得一分胃气,即有一分生机。正如石寿棠《医原》所说:“无论何脉,但得兼而软滑和柔之象,便是有胃气,虽病无危。若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察邪正进退生死,一以胃气为主,则得所指归矣。”

[1]南宋·黎民寿.《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续)第二册·黎居士简易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11.

[2]叶明花,蒋力生.《玉函经》撰注考[J].江西中医药,2014,12:3-4.

[3]郑金生.蔡西山《脉经》考[J].中华医史杂志,2002,32(2):8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No.2010GJ02);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132BAB215034)

叶明花,女,副教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医养生理论研究、中医文献研究。

▲通讯作者 蒋力生,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及中医文献研究。E-mail:jdy67899@126.com

江西中医药大学(330006)

猜你喜欢

有神胃气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写作得良方,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
写作经常练,下笔如有神——读小学作文的随堂练笔
胃气足 活百岁(上)
习家池古今(新韵)
使用调整画笔 让人物眼睛更有神
脉以胃气为本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胃气在病畜治疗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