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与文化意义阐释

2015-01-23特邀主持人赵毅衡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符号学符号距离

特邀主持人 赵毅衡

符号学与文化意义阐释

特邀主持人 赵毅衡

[主持人语] 近年来,符号学在中国迅速崛起,每年刊出的符号学论文、出版的符号学书籍、开设的符号学课程都数量巨大。“符号学”这个原本生僻的词目在百度上已能搜出464万条,而某些历史悠久的经典科目例如“文艺学”,也不过519万条。相较30年前国内学者对符号学知之甚少的状况,符号学在中国能如此迅速地摆脱“僻学”地位令人惊奇。因此,深入探究符号学基础理论已经成为中国文艺理论研究者的当务之急。

符号是用来携带意义的。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反过来说,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来表达,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这就引向一个结论:符号学就是意义学。这个定义简单明晰,让符号学成为整个文科的公分母,因为文化就是“社会相关意义活动的总集合”。符号学的底线问题,就是探究为何人是一个有意义的生存。如果说动植物也有意义追求,符号学就不得不研究在何种程度上自然界与我们精神相通。

符号学原本是形式论的一个派别,由于其理论视野开阔、不尚空谈、具有强烈的可操作性,遂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成为形式论的集大成者,从结构主义推进到后结构主义,从文本研究推进到文化研究。当代全球文化的巨变,使符号学超越了内容与形式的鸿沟,符号学一方面保持其分析模式立场,另一方面又超越了形式研究,其论说锋芒锐利,成为当代文化批判的方法论基础。符号学的任务已经从分析表意行为转为解释当代文化的惊人图景,揭示出危及人类发展的严重问题,从而重新审视甚至重新定义各种学科籍以立足的基础概念。

符号学不再是一种泛化的语言学,它已真正成为“文科的数学”,这种文化符号学的分析模式完全有别于既往的语言符号学模式。本专栏发表的三篇论文即围绕符号学这种新使命展开。

赵毅衡和陆正兰教授撰写的《意义对象的非匀质性》一文试图说清符号现象学基本理论中的一个复杂问题——在意识追求意义的过程中,意向性对事物各种观相是有选择的。面对意向性,事物的许多可感知的方面被悬搁、被噪音化、被背景化、被作为衬托,而真正具有被给予性的,只是被意义化的很少一部分观相。因此,在符号意义活动中,事物变成凹凸不平、晦明不匀的意向对象,这才是意义世界的真实面目。

唐小林教授的《布洛说反了:“审美距离”的符号学解读》一文讨论的是文艺美学中一个耳熟能详的旧命题“审美距离”。一百年前布洛提出了这条美学基本原理:距离产生美感,距离使文本变成虚构。唐小林从符号学的体裁意义程式理论出发,尖锐地指出这里的关系被传统美学弄颠倒了:正是因为虚构,才使观者与文本之间产生距离。因此,是文本内部的“形式”距离决定观者的心理距离,而不是相反。

胡易容副教授的《符号学方法与普适形象学》一文处理的是另一个在各种学科中被滥用的概念——形象。形象一词随处可见,意义却处处不同。形象一词使用非常宽泛,而形象学的学理讨论此前却主要限于比较文学一隅。此文以符号学方法论重新讨论了形象学的基本问题,全文从形象的符号学定义出发,提出了从“文学形象学”到“普适形象学”的范畴拓展。这是一个很有学术价值的尝试,甚至可能是一门新学科之开端。

猜你喜欢

符号学符号距离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全国应用符号学与多模态研究论坛征文通知
学符号,比多少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符号的由来
算距离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爱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