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沙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及策略

2015-01-23赵佳荣

作物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长沙市有机农产品

周 鹏,赵佳荣

(1 湖南农业大学,长沙 410128; 2 长沙市农业局,湖南长沙 410013 )

长沙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及策略

周 鹏1,2,赵佳荣1

(1 湖南农业大学,长沙 410128; 2 长沙市农业局,湖南长沙 410013 )

长沙市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自然及地理位置优越、有机农业发展初具规模、有机农产品认证快速增长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对有机农业的认知度不高、基础条件有待改进、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推进长沙市有机农业发展应制定有机农业发展规划;抓好农业产地环境的普查和治理等基础工作;大力开展有机农业生产的试点示范。

有机农业;基础条件;支撑体系;长沙市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农业生产在效率迅速提高的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也严重损害了自然生态环境,降低了农地生产能力。为促进农业从增加农产品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从注重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转变,有机农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2010年全球有机食品贸易额已突破1 000亿美元。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如丹麦、芬兰、德国等,其居民有机食品消费占食品总量已经到达8%左右。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并使之逐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既是我国13亿人口食品安全和营养改善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华农耕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之举[1]。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人对有机食品需求也持续上升。2010年底,全国有机农业生产企业达2 512家,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达367.3万hm2,有机农产品产量约304万吨,出口创汇约3亿美元。在此背景下,长沙市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既是提升农业外向度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两型社会”和打造食品安全城市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笔者拟在简要分析长沙市发展有机农业优势和问题基础上,对其有机农业发展的策略展开探讨。

1 长沙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长沙市是湖南省省会,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2013年,全市耕地面积274.15 khm2,其中水田241.42 khm2,旱地32.73 khm2。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45.5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25.2亿元。粮食总产量244.2万吨,其中稻谷总产量为229.8万吨。年末茶园面积为13.91 khm2,茶叶产量为2.86万吨,年末果园面积为17.6 khm2,水果产量为39万吨[2]。

有机农业是按照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根本要求是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没有工业“三废”污染;在生产中严格控制或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等物质。长沙市发展有机农业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1)自然及地理位置优势。长沙市地处我国中亚热带的典型地段[3],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温、光、水、气、土等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品种繁多,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沟通南北、承接东西的方便快捷的销售通道为有机农产品的优质化生产和快速流通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有机农业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沙市作为省会城市能够吸纳周边地区廉价劳动力,具有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长沙市近年来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效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2)有机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目前长沙市已有625个有机农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总数393个,绿色食品203个,有机食品2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截止2010年底,全市“三品一标”实物总量已达到82.21万吨,“三品一标”总产值预计超过27.4亿元。近年由于农产品价格常处于低位运行,我国农民普遍存在增产不增收现象。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虽然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包括有机肥施用量大,劳动力投入较多,但由于有机食品的销售价格一般比同类的常规产品高20%~30%,能有力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据统计,有机农业为长沙市农民增收达1.74亿元。

(3)有机农产品认证快速增长。自2002年以来已有625个有机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 产品认证。其中,湖南金井茶业有限公司获得瑞士IMO有机茶认证,长沙沩山关羽茶业、云游茶业、密印生态茶业通过了农业部有机茶认证,长沙天野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获得有机蔬菜认证,回龙湖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有机蔬菜转换产品认证。全市整体认证面积发展到460多公顷,产量增加到6万多吨,产值已过亿,主要产品已出口到日本、美国、欧洲、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在出口农产品中已占据主要地位。金霞和宇田两个农业公司分别进行了两千亩有机稻生产试验,其中金霞有机米业生产的“沁香一号”有机稻米每公斤价格达58元,取得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2 长沙市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对有机农业的认知度不高,各级政府包括农业部门对发展有机食品、两型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高,思考甚少,举措不多;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质量与品牌意识普遍淡薄,片面追求产量和低成本生产,发展有机农业的意识不强。由于替代化学农药、化肥的商品性有机肥、生物农药的价格较高,在普遍追求低成本生产的条件下,有机农药和肥料推广应用难度大。长沙市虽产出了占全省8.57%的粮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代价较大。自2008年以来,长沙市对城郊区、工矿企业区、污水灌溉区和主要稻作区耕地土壤进行了抽样调查,共采集4 876个有效土壤样品,涉及耕地面积约8.27万hm2(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0%),检测土壤中含铅、镉、铬、汞、砷5项重金属指标。结果表明,调查区域超过一半的耕地土壤不同程度受重金属污染。长沙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必须在治理工业污染的同时解决农业自身污染问题。这就要求提高对发展有机农业的认识,为打造“两型社会”奠定思想基础。

二是发展有机农业的基础条件有待改进。改善基础条件是发展有机农业、保障农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虽然长沙市农业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过去工矿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忽视环境保护工作,造成积累性的重金属污染。根据尼梅罗(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的评价模式计算出长沙市郊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平均为1.57,已达到了轻度污染的程度[4],加上近30年来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和耕地质量下降,治理难度较大。

三是有机农业的支撑体系不健全。如对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的研究与指导、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攻关与配套、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与服务等缺乏,有机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供应能力不足。尽管政府近几年重点扶植了几家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的发展,但由于需求量少,单位产品成本高,产能和效能不理想。

3 长沙市有机农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有机农业是我们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是建立在应用现代生物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知识基础上,应用现代农业机械、作物品种和良好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水土保持技术和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技术以及生物防治技术等实现的。因此,有机农业不等于传统农业,发展有机农业应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优质安全的目标出发,在更广泛的范围来谋划,把发展有机农业的基础打得更实。

(1)制定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发展有机农业必须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开发,逐步完善。建议制定长沙市有机农业十年发展规划。发展规划上应坚持“四个依托”:依托长沙市农业主导产业,选定适合有机农业发展的产品;依托长沙市农业自然与生产条件,确定适合有机农业发展的区域;依托长沙市农业生产力水平,制定有机农业生产标准;依托现有农业生产基地,打造示范样板。在种植业上推进有机农业发展应结合长沙市农业主导产业生产现状,拟以粮食、蔬菜、水果、茶叶为有机农业发展的对象产品。结合长沙市耕地土壤质量和区域自然环境,明确以下具有良好环境和发展基础的区域作为有机农业发展的重点先行区域:长沙县北部部分乡镇,望城县西部部分乡镇,浏阳市东部、北部部分乡镇,宁乡县西部部分乡镇,岳麓区部分乡、村。具体乡、村的选定依农业产地环境普查结果确定。就十年发展规划而言,可分试点示范、扩大推广、提升发展三个阶段推进:试点示范阶段应制订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完成有机食品认证;扩大推广阶段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有机农产品的管理办法,扩展20个以上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力求将示范面积扩展到7 000 hm2,新增有机食品认证150个[5];提升发展阶段的重点是构建较为完善的有机农业产销体系,进一步扩大有机农业生产规模,努力增加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以及有机食品认证的数量,增加示范面积。

(2)夯实有机农业的发展基础。一是做好农业产地环境的普查和治理。分批进行农业产地环境普查,摸清长沙市的农业产地环境,建立起农业产地环境的数据库。结合“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项目”的实施,积极利用生物、工程等技术措施,降低耕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加快农村清洁工程项目的实施,减少农业生活污染;加强工业“三废”的治理,减少对农业的工业污染。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性诱剂、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等非化学手段的物理、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积极培育和扶持有机肥的生产,加大有机肥推广应用力度,减少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逐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三是抓好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加强对农药、肥料的监管,建立农药经营备案登记制度,强化农药、肥料的质量监督抽检,严厉打击经营、使用禁用农药行为。四是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从长沙市农业产地环境和生产技术水平出发,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基础,进而选择开发有机农产品,按生态、环保、优质、安全的要求,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为有机农业的扩展创造条件。

(3)建立有机农业的支撑体系。有机农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技术体系、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之上。一是建立有机农业的技术体系。市农业局将依靠省农科院等农业科研单位的专家,结合长沙市农业生产现实水平和农业科技成果,抓紧制定水稻、茶叶、蔬菜、水果等作物的有机生产技术规程,并按长沙农业地方标准颁布实施,以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为组织主体,加强有机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宣传、培训、试验。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实施主体,加强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示范与创建。二是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在示范基地全面建立产地环境监控、生产方案制定、全员培训上岗、生产资料管理、配套技术应用、产品质量检测到位的全程质量控制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三是建立有利于有机农业发展的市场体系。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管理是决定有机农业发展前景的关键步骤,其生产必须与有机食品的市场培育和规范管理同步进行。在加强有机食品宣传的基础上,抓好有机食品市场的开发和培育,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在市区设立有机食品专销店,或在大型生鲜超市设立有机食品专销区,并保障产品能持续稳定地供应。同时,要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管,在生产和市场两个环节加强产品质量监测,严厉查处销售假冒伪劣有机食品的行为。

(4)大力开展有机农业生产的试点示范。组织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攻关,制定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规程,积极开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试点示范。以长沙县果园、路口等乡镇为重点,开展有机稻生产试点示范;以长沙县金井、宁乡县沩山等乡镇为重点开展有机茶生产试点示范;以长沙县白沙、浏阳市大围山等乡镇为重点,开展有机水果试点示范;以长沙县黄花、浏阳市永安等乡镇为重点,开展有机蔬菜生产试点示范。通过试点示范,不断完善适合长沙市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有机农业生产配套技术和管理措施,通过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有机农业生产规模。

(5)建立发展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撑体系。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事业,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对有机农业发展有全局设计,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设立有机农业发展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有机农业生产配套技术攻关、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以及有机食品的质量监管和市场建设,有力推动长沙有机农业持续发展。

[1] 姜春云.走绿色有机农业之路[J]. 求是,2010(18):51-54.

[2] 长沙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长沙调查队.2014长沙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3] 湖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湖南省农业区划[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7-38.

[4] 李明德,汤海涛,汤 睿,等. 长沙市郊蔬菜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及评价[J]. 湖南农业科学,2005(3):34-36.

[5] 刘芳清,周克艳. 长沙市有机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1):121-127.

2015-03-19

周 鹏(1983-),男,湖南长沙人。

F327

C

1001-5280(2015)02-0188-03

10.3969/j.issn.1001-5280.2015.02.19

猜你喜欢

长沙市有机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长沙市控编减编工作的实践探索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