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慧娟 方舱医院女“舵手”
2015-01-22董颖
董颖
潇洒干练、亲切真诚,爽利的笑声能让倦怠之人为之一振、神清气爽。作为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的老朋友,记者记不清和韩院长碰过多少次面,每一次,无论是从西藏巡诊归来,还是带领方艙医院演练完毕,或是刚刚完成救灾任务,她总是那样情绪高昂,信心百倍,很难想象她是刚刚离开高强度、高危险的工作环境。
工作中,她是一名军人,戎装在身,雷厉风行;服务时,她是医护人员,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危情前,她是救援先锋,不惧风险,冲锋陷阵;管理中,她是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方舱医院院长,统领全局、服务部队和国家……人们称她是勇于担当、敢打硬仗的“军中天使”。
方舱医院 生命中的诺亚方舟
“准备好了吗 士兵兄弟们 当那一天真的来临 放心吧祖国 放心吧亲人 为了胜利我要勇敢前进 ……”,提起武警方舱医院,韩慧娟不禁哼唱起这首《当那一天来临》。她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时刻准备着受令出发”。这一句坚定的“准备好了”透着对这支队伍的自信与自豪。
信心背后,是她带领方舱医院全体人员没日没夜的培训、实战演练所付出的汗水与辛劳。一句“准备好了”,给武警部队的一线执勤官兵吃了一颗救心丸,也为亿万百姓在疫情、灾情面前竖起了一座安全门。
方舱医院是啥?没见过的人不知道它的神奇与威力。简单地说,这是一座可折叠的流动医院,是一座可以跑步的救治中心,当发生自然灾害和c处突反恐等情况时,方舱医院可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原地展开为一座二级甲等医院,犹如华佗天将。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频发,《武警法》规定: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除担负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以及防卫作战外,还承担“抢险救灾、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等任务”。为了切实提供保卫和抢险救灾的任务,武警部队从2010年底开始研制方舱医院,研究了国内外多个样本,结合多年来实地救灾经验,在2012年5月,新一代更实用更先进的方舱医院研制成功。
2012年7月在武警某师召开的武警部队后勤部长现场会上,方舱医院首次正式亮相便引起轰动,成为那次会上最主要的亮点。刚刚研制成功的方舱医院,按照正常调试速度应需要10个工作日,因现场会时间紧任务重,韩慧娟带领队员们加班加点,经过连续5个昼夜的奋战,完成了所有搭建、调试工作。看到“变形金刚”般矗立起一座现代化的方舱医院,参加试点会的所有领导精神振奋。
“我们作为后勤保障的拳头力量,当灾害来临或战士抢险救灾时,方舱医院就是一个‘诺亚方舟’,就会有效地救治人民群众和战士的生命。”韩慧娟说,这种保障,不仅是对战斗力的一种支撑,还能保证真的有了大灾大难,有了反恐处突任务的时候,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
虽然第一次汇报展示非常成功,但韩慧娟和每名救援队队员都深知,这只是一个起点,实战的路还很长。方舱医院由8个医疗方舱、8顶充气式帐篷、23台保障车辆组成。展开就是一座面积1800平方米的二级医院,日手术量可达40人次,还可以做CT等多项检查,在外执行任务时可实时与千里之外的医院专家会诊。
摊子这么大,每个细节都不容出差错,大到打仗前各种各样的准备、培训,小到组织指挥,怎么出队,怎么抽组,抽哪些人,准备什么设备,耗材……都需要不断地演练才能心中有数。虽然方舱医院有炊事车、净水车、淋浴车、野战厕所等后勤保障,可以独立保障6个月。但是对于随时有可能拉到任何地方的紧急救援队来说,“人少了不够用,人多又会造成资源浪费,比如护士,带10个还是20个?多10个人吃喝拉撒多好多事,管理难度也大,但是要带不够人的话,这么大工作量,人困马乏容易出问题,承担不了再倒下几个,到底带多少人就得研究,得特别合适。”韩慧娟的心里一刻也不敢放松。
带着一座二甲医院千里机动,系统庞杂,必须精益求精。“想的得特别细,少带一点东西都不行。”韩慧娟说,“侯世科院长给我们讲过,说这个培训要多细?他们第一次救援跑到国外去,心电图机带了,电极片没带,怎么做?在医院不需要考虑这个,没有电极片到库房里领,真正要出去想得特别全,至少半年的东西我们自己要带足,小到注射器、输液器,大到设备耗材配备都得足够量,要自己独立保障。”
很快,一件颇具挑战的实战任务来了。2013年,某部发生急性病毒感染,传播极快。疫情就是命令,受领任务后的韩慧娟根据任务特点,立即启动方舱医院抽组模式。紧急抽调指挥组、门急诊组、医技组、救治组、心理组、防疫组、后送组共59名救援队员,抽组CT检查方舱、X线检查方舱、特诊检验方舱、卫勤指挥车和制氧供电车3舱2车,开赴病毒爆发地。
疑似病人不出小区就可以进行检查筛查。“一拍X光片,看肺部有阴影,马上做CT,CT确认是肺炎,重的就转到医院,轻的就在那腾出病房来,非常及时、非常快。”韩慧娟说,那次任务,首长要求“三个绝不允许”,方舱医院起了决定性作用。执行任务20天,完成CT检查850人次,X线检查1142人次,筛查出肺炎病员681人;留观救治165名病毒感染病员,送附属医院病员65车次,共计327人。实打实的数字和效果真切检验了方舱医院的威力。
人格魅力 铁面柔情为打赢
“敢打头阵、敢打硬仗、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方舱精神是附属医院侯世科院长总结出来的,韩慧娟是忠诚的实践者。政委翟宝来笑着对记者说,“韩慧娟是院长,兼政委。”在他眼里,韩慧娟不仅要抓方舱医院大大小小的事务,还特别善于做政治工作。
的确,方舱医院的工作不仅任务重、时间紧、强度大,光是事无巨细要操的心费的神,就不是一般人干得了的。虽然方舱队员们都是军人,但让这些学医出身,平时坐诊室的姑娘小伙们扛架子搭帐篷,一个人顶三个来用,韩慧娟没少费心力。曾经做过政工的她,将“方舱精神”植入每个队员的心里。
打仗就要打胜仗。工作中,韩慧娟这个走路带风、说话干脆的女首长对队员们要求非常高,每次集合要求站的笔直,走路也要走出方舱医院的精神头来,队员们见到她就不由自主就绷起劲来。工作中,她的要求严也是出了名的。
2012年,方舱医院接到首长们要来驻地慰问,观看设备演示的任务后,韩慧娟深知,总部巨资投入这个装备,演示将直接影响整体形象和未来的战斗力生成,“时间有限,40分钟,要把整个方舱医院的全貌给首长留下深刻印象,那么每个舱说几句话,必须说到点上突出亮点。”
队员们第一次模拟演示,就没能过韩慧娟这一关,于是她主动要求留在驻地,对队员开始进行严格的标准化训练。“他们都害怕我什么呢?我考核特别严。”韩慧娟笑着说,“反正我一遍一遍地过,练不好就开始训,有的队员一看到我就紧张。”队员们压力很大,天气又炎热,韩慧娟理解大家,但她同样清楚,“没有这样的标准真的不行。”每次,韩慧娟手把手地给队员做示范,带一圈下来自己嗓子都哑了。
演示驻地的条件比较艰苦,厕所男女共用,没有热水,无法洗澡,还经常停水停电,韩慧娟说:“在震后的汶川都待过的人,出汗不能洗澡算什么。”这句话让队员们既感动又受鼓舞。
虽然韩慧娟嘴上说不搞特殊化,事实上,她的“特殊化”队员们如数家珍。夜里2点多,累了一天,又赶上停水停电,队员们早早就休息了,可韩慧娟屋里的蜡烛还亮着。一本《演示中出現的问题报告》她反复看,对照问题一一想办法,解决一个划掉一个。“他们都是医护人员,治病还行,演示确实不在行,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像背课文。”韩慧娟每天盯在一线,与队员们模拟解说训练,一遍一遍带大家过,到每个科室检查成果。“大家连自己的词都背不熟,韩院长已经把每个科室的词都背下来了。”一位队员说。
巨大的工作量,使她腰痛的毛病犯了,而且很严重,有时整晚都睡不好。可她仍天天坚守,终于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的演示流程,并且在正式演示时得到了充分认可。
那次训练使大家领略到这位女首长的认真与严格,韩慧娟身上有种不怒自威的威严,“没有这种威严带不出一支能打仗的队伍”,韩慧娟说。
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走上一圈,上上下下的人对韩慧娟都很服气,一方面大家了解她的严格,另一方面大家私下说“现在还有领导肯批评你,就是爱你”。韩慧娟自己清楚这一点,“我也会讲究方式方法,反而那些被我说的最多最严厉的人,跟我最亲,有事愿意跟我说。”
当然,韩慧娟绝不是只有“铁面”,她也有柔情。作为首长,每个队员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身体情况她都了如指掌。作为女性,她的细心非常人能及。“队员们谁家都有困难,好几个人家属都患有癌症,也有很多人有年幼的孩子。有一次出去了一个多月,队员们到药房拿药的越来越多,中暑、感冒、过敏、口腔溃疡还有脚气,基本人人都轮上了。但是,当组织上问大家有没有困难时,谁也没提。“这就是军人,这就是我们可爱的队员。”说这话时,韩慧娟自信满满。
梦想召唤 队员都是过硬的兵
“方舱练我千百遍,我爱方舱如初恋”,面对艰苦条件、恶劣环境,队员们喜欢拿这句话活跃气氛,不叫苦、不叫累,这是方舱文化。另一方面,他们看到首长处处冲在前面,和大家在一起,每个人都被感召、不甘掉队。
方舱医院是野战医院,承担的不仅是体力上还有心理上的压力。韩慧娟觉得,从1979年入伍当兵第一天起就有一种使命感,虽然和平年代没有遇到过战争,但是在军人的意识里随时知道有任务要冲上去的,是时刻准备牺牲的。
两年来,方舱团队为了演练和训练吃了很多苦,搭建一次方舱医院6个小时,这6个小时是大量体力活,无论男女医护人员全都得上。40度高温的情况下,摸着铁都烫得不行,一开始没有经验,有的女队员就烫伤了。像这种持续6个小时,不停地每个帐篷连接,舱体拉开、设备调试,灯、线、氧气、管道,整个搭建一所医院,体力付出非常大。这两年方舱医院平均每年展开撤收6、7次,再加上每年的任务,加起来得有二三十次了,真的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每次执行任务,韩慧娟都和队员们在一起,“我的特点就是要和队员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干,甚至比他们要吃的苦更多。”
最难的是第一次铁路装载,从西营门站装车运到沈阳。铁路发车时间是定好的,如果没装好就开车麻烦就大了,韩慧娟一直悬着一颗心。当时是5月27日,天很热,刮着六七级大风,整个车站都是土,韩慧娟一刻不离地在那巡视,整个装载29个平板将近2000米,韩慧娟在这2公里路上来回巡查,“嘱咐大家注意安全、多喝水,还有一定要按标准装,加快速度”。其实,作为总指挥她完全可以坐在卫星指挥车里,不仅有空调,还有现场直播设备,可以用对讲机来指挥。但是她觉得,方舱医院院长跟大家在一起,队员们有一种力量。
那次从天津到沈阳走了22个小时,铁皮车晃动的强度非常大……有东西掉下去可不行,韩慧娟的对讲机一直开着,每到夜间停车时候,分了八组战士每节车厢看一遍,哪个松动了,有什么情况要报的,整个一宿睡不了觉。在驻地吃饭的时候,韩慧娟看到队员们又拿盘子又拿粥不方便,就亲自给每个队员盛粥,嘱咐大家“每顿一瓣蒜”,防止生病。“细节上是传递我的关心,让他们觉得跟着院长在一起一个是踏实,第二个很温暖,第三个觉得这个院长很厉害,马虎不得,有这几样就行了。”
方舱医院的所有人员讲究一专多能,医生不光要治疗,还要了解整个设备的功能,包括小的故障维修都要会,“不可能跟着一个设备科去,我们带着一个设备人员调试机器,但真正使用起来必须独立完成。”在这里,司机又是炊事员,还要承担被服洗涤;警卫员夜间值勤,白天还要抬伤员,所以每个人都是多面手。
韩慧娟知道大家的辛苦,白天她和大家一起作战,奔波在各个病区查房、巡诊、心理疏导、协调联络,晚上她挑灯制订工作计划,调整岗位。“比如护士,今天门诊相对轻松一点,明天到急诊,忙一些,后天就到病房,相对轻松,大后天就到ICU,这里面有很多要研究的。”
奉献精神 医者的无疆大爱
入伍35年,弹指一挥间,一直有股向前冲的劲,韩慧娟仿佛连说累的时间和空闲都没有。16岁那年学护理的她入校入伍,从此开始了医者的无疆大爱。
毕业后,韩慧娟先在护理岗位、政工岗位、行政岗位锻炼过,到附属医院后,她先后当协理员、护理部主任等职,2010年起任副院长,分管医疗、教学、医疗救援。不同岗位的锻炼,使韩慧娟收获很大。做专业人员、做专家往往看问题比较深入;作行政管理人员来讲,则看得比较宽,对于韩慧娟来说,行政岗位、政工岗位和业务岗位都干过,视野上比较宽泛。以管理方舱医院来说,韩慧娟既有医疗知识,组织管理上有行政管理经验,在这个不配政委的团队里,韩慧娟也觉得得心应手。
“我是万金油干部。”韩慧娟常常这样自嘲,在她心中,没能一直做研究做专家有一丝遗憾,但是在旁人眼里,她是“全才型干部”,如今的工作能发挥更大的能量,帮助更多的人。
这些年来,韩慧娟带领医疗队到西藏藏区、到汶川地震灾区,每次任务对她即是挑战又是严峻的考验,每一次她都义无反顾、克服困难、胜利凯旋。
那曲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和“生命的禁区”,到那里沿途要经过5100多米海拔的山,普遍会出现心脏早搏状况。去之前,韩慧娟感冒了。“感冒不能上西藏”是所有人的共识,否则极易肺水肿,好多专家不让她去,学医的韩慧娟又怎会不知道其中的危险,“我也知道应该讲科学,但是已经确定我带队去了,去之前我吃了很多种药物硬压了下去。”那次上那曲,大家嘴都紫得不行。心脏早搏特别多,韩慧娟忍着自己不适,一路给大家讲笑话减压放松。在她的带领下,那次巡诊所到之处驻藏武警官兵纷纷称赞。
不得不承认,这是体能和意志结合的效果。韩慧娟这种拼的劲头,让很多年轻队员都自叹不如,更让人忘了她快到知天命的年龄。每次出去,韩慧娟操的心最多,每个人负责自己的部门,她要统筹全局。有一次拉练演习,5天时间她就睡了十几个小时的觉,大家都佩服她能扛,其实,当得知队伍拉回来,最后一辆车顺利开进院那一刻,韩慧娟的心一下落了地,随之而来的身体不适足足持续了好几天,疼得翻不了身,这是身体高强度透支的反应。
救援队执行的任务,不管是疫情还是灾害,都是有危险性的。汶川地震时,韩慧娟作为救援指挥员和战斗员46小时往灾区赶,眼看着前面的车被砸了,石头在不停的滚,仍然义无反顾,汶川的山路特别窄,只有几米宽,倾斜的山体压在头顶,车在山下走,余震高达5级多。有一段路,车开不进去了,大家就下来徒步跑了几公里,上面的石头“哗啦哗啦”往下掉,与总部通电话时,电话里都能听见石头下落的声音。在2008年年底的述职报告中她说:当兵这么多年,通过汶川抗震救灾我知道了什么叫把生死置之度外,在那种情况下你根本不会考虑到我会不会死,根本不想这个事。你想的就是怎么能尽快的进去,尽快的救治。在那种特殊环境下,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是这样的。
“就跟侯院长说的一样,每次出去救援都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韩慧娟说,“牺牲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这没有什么。”韩慧娟曾经看到一句话,说国家遇到大灾难有两类人要冲上去,一类是穿白衣服的,一类是穿绿衣服的,就是軍人和医务人员,“像我们这一类人又是穿白衣服的又是穿绿衣服的,指定要上去了,那就没什么可说的。”韩慧娟笑着,浑身散发着山东人的爽朗和直率。
“没有比头颅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般浆更长的河流,战胜了灾难,我们用生命呵护生命……”每当听到这首《用生命呵护生命》的附属医院院歌,韩慧娟都会热泪盈眶。“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履行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人道主义天职,把真诚的爱心无私奉献给每一位病人”,这或许就是韩慧娟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 全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