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飘香寄深情
2015-01-22郭照东
郭照东
我军一代名将张震,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先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新四军第六支队、八路军第四纵队、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和四师第十一旅旅长,相继辅佐彭雪枫、张爱萍驰骋淮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参与了党领导的敌后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解放战争时期,他曾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副参谋长和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协助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挥戈华东战场,参与指挥了从宿北战役、开封战役、济南战役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一系列战役,成为蒋家王朝22年独裁统治的掘墓人,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淮北地区是张震将军辉煌军事生涯的见证地,也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蚌埠地区留下了他战斗的足迹,凝结着将军的深厚感情。他曾多次应邀挥毫题词,这不仅给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墨宝,也揭开了他与蚌埠结下的一幕幕往事。
忆抗战:“长城内外起风雷”
抗日战争时期,蚌埠地区相继沦陷敌手,新四军挺进敌后,成为坚持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1939年夏,时任新四军第六支队参谋长的张震随彭雪枫率部进军怀远。由此,张震长期战斗在怀远、固镇、五河敌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数次接到蚌埠请求题词的函件激活了将军心中的记忆,他也多次欣然命笔:
1984年元旦,张震为怀远县委党史办编辑出版的《怀远革命斗争史料选编》一书题词“怀远革命斗争史料选编。淮北人民革命斗争业绩与世长存,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1985年,怀远县委党史办筹备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活动,他应邀题词“淮上健儿驰骋疆场,英烈史迹永志不忘”。
1995年, 他又为蚌埠市委党史办编辑出版的《烽火抗战》一书题写了书名。
这几幅题词的背后,是一段张震抗战时期在蚌埠的难忘经历。
为挺进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6月,新四军第六支队在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及参谋长张震的率领下,东进以怀远龙亢为中心的淮上地区,首战湖沟集,4次夜袭怀远县城,攻克安乡、上桥等日伪军据点,在常家坟伏击日军4艘汽船。3个月中,毙、俘日伪军近2000名,给蚌埠、怀远日伪军以极大震慑。在抗击侵略者的同时,新四军按章纳税、武装缉私,使部队补给困难得到缓解。纪律严明的新四军得到群众拥护,队伍由3000多人扩大到6472人,实现了“打仗、筹资、扩军”的目标。8月,部队回师涡北整训。
1940年夏,彭雪枫、张震率部第二次进军淮上。在一年的时间里,对日伪军作战20余次,并开创了华中战场首次击落日军飞机的范例,迫使日伪军只能龟缩于城镇据点,同时创建了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人口近100万的淮上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四纵队在怀远龙亢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怀远成为这支英雄部队的诞生地。
1941年5月,彭雪枫、张震率部从固镇任桥越过日军重点把守的津浦铁路,创造了大部队转移不损失一人一枪的成功范例,充分显现了统战工作的巨大威力。此后,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张震转战于五河、固镇地区。1944年9月,四师西征途中,师长彭雪枫献身抗日疆场,张爱萍继任师长,张震协助张爱萍恢复和发展了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
在淮北坚持敌后抗战的同时,张震还注重在沦陷区蚌埠开展党的隐蔽斗争。转战津浦路东前,他指派淮上根据地干部高揖三返回家乡小蚌埠。1941年11月,高揖三创建了抗战时期蚌埠首个党组织——小蚌埠支部。此后,淮北区党委先后派遣多名党员潜入蚌埠,并成立中共蚌埠工委(“淮办”),共同组织发动蚌埠的秘密斗争。日本宣布投降后,张震率部收复五河县城后继续向蚌埠进军,后因形势变化,蚌埠被国民党第七军接收。
忆淮海:“鏖战中原鼙鼓催”
淮海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这次战役也是张震参与指挥的最紧张的一场战略决战,在其军事生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淮海战役期间,张震担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因华野参谋长陈士榘与政治部主任唐亮组成陈唐兵团在前方指挥作战,张震成为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指挥淮海博弈的主要参谋助手。蚌埠是淮海战役南线主战场,在战役第一、第二阶段,为成功围歼国民党军第七兵团黄百韬部、第十二兵团黄维部,华东、中原野战军在固镇、怀远一线,成功阻击了驻守蚌埠地区的国民党军第六兵团李延年部和第八兵团刘汝明部屡次向北增援行动,为战役全面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蚌埠的解放正是淮海战役胜利的直接结果。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歼敌55.5万人的胜利宣告结束,淮河以北地区先后解放,位于淮河南岸的蚌埠成为华东野战军准备下一个作战——渡江战役而进军江淮的首个攻击目标。此时,龟缩蚌埠的国民党军刘汝明部唯恐重蹈覆灭的命运,在炸毁津浦铁路淮河大桥后向南逃窜。1月20日凌晨,仅经过零星的战斗,在中共蚌埠秘密组织的引导下,华野第八纵队占领蚌埠市区制高点,蚌埠人民自发走上街头欢迎解放军入城,共同迎来了城市的新生。
为隆重纪念蚌埠解放40周年,1989年初,蚌埠举办了多项活动。在筹备期间,市委曾发函恳请张震将军赏赐墨宝。接到邀请后,将军极为重视,对内容几次推敲后,题写七绝一首:
长城内外起风雷,
鏖战中原鼙鼓催。
天堑飞舟南海靖,
神州大地庆春回。
这首七绝不仅高度概括了他与蚌埠密切关联的两次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也成为他情牵蚌埠的最好见证。将军这幅诗书俱佳的作品,为蚌埠纪念解放40周年活动增添了喜庆的气氛,首次公开展出于1989年8月7日开幕的“蚌埠革命史陈列”,现展陈于蚌埠市革命历史陈列馆。
忆渡江:“天堑飞舟南海靖”
在全国纪念渡江战役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1999年5月14日,85岁高龄的张震,来到渡江作战方略诞生地蚌埠孙家圩子,进行故地寻访,缅怀往事。在蚌埠,他仔细翻阅了蚌埠市委党史研究室刚刚编辑出版的《剑指江南——总前委在孙家圩子》一书。这本书由他亲笔题写书名,也是他应邀第三次为蚌埠党史部门题写书名。
淮海战役的胜利,致使国民党军南线主力丧失殆尽,宣告独裁统治22年的蒋家王朝濒临崩溃;而渡江战役的胜利,则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美梦,铲除了其赖以反抗的基础,张震在蚌埠参与并见证了渡江作战方略的谋划。1949年2月1日,中央军委任命张震为第三野战军参谋长。3月22日,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组成的渡江战役总前委和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移驻蚌埠南郊孙家圩子村。邓小平曾回忆说:渡江作战,“我的指挥部在三野司令部,张震是参谋长”。
在孙家圩子,3月25日、26日和28日,总前委会议、华东军政联席会议先后在三野司令部作战室召开,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饶漱石、张鼎丞、曾山、张爱萍、唐亮、刘瑞龙等出席。会上,张震和各兵团司令员分别汇报渡江作战准备工作情况后,重点讨论了渡江作战具体实施方案。
遵照中央军委3月29日“渡江作战的具体部署望即拟定电告”的电示,邓小平将任务交给三野的“主人”陈毅,陈毅转给了参谋长张震。张震受命后起草了两大野战军渡江作战方案呈送邓小平审定。对起草过程,张震回忆说:“邓政委指示对大兵团指挥不能太具体,主要是说明战役企图、可能预案即可,随即小平同志亲自草拟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役纲要,即《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纲要》于3月31日定稿,4月1日上报中央军委,4月3日毛泽东亲自批复同意。据此,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震联名于3月30日“于孙家圩子本部”发出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京字第二号)。4月1日下午,粟裕、张震离开孙家圩子,东进泰州白马庙,指挥东集团作战。
4月21日,百万雄师万船齐发,一举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防线,陆续解放江南各地,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曙光,预示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之浴血奋斗的“神州大地庆春回”的场景即将上演。
近年来,随着渡江战役研究的深入,对《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诞生地出现了纷争。对此,张震在回忆录中郑重表态:“作为一名当事者,我根据当年的日记记载,并作了回忆,就是上述这样一个过程。关于渡江战役的部署,是在孙家圩子最后确定的。”
忆战友:“金戈铁马豫皖边”
自1938年在豫皖边区开始抗日游击战争,到1949年渡江战役,无数与张震一起浴血战斗过的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永远活在将军的心中。将军对革命英烈饱含真情,面对褒扬英烈的邀请,他总是来者不拒,以此表达对战友的万般思念,这从他为蚌埠的几幅题词就可见一斑。
1985年和1995年,他分别为固镇县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创建人、新四军老战士欧兴田题写了“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与“苏皖边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北西大门纪念碑”的题词。
1986年,他又为固镇县委党史办题写了“新四军第四师宿东游击支队参议李文宗烈士之墓”。
1941年5月,四师由淮上抗日根据地东进苏皖边区,继续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宿东地区(即今固镇县任桥、清凉、仲兴一带)成为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西大门。为守卫好“西大门”,四师决定成立宿东游击支队。在与日伪军、国民党顽军作战中,游击支队支队长兼政委周启邦和固镇籍欧明海等众多烈士魂归于此。1980年代初,新四军老战士欧兴田在昔日宿东根据地的中心区清凉,白手起家创建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吹响了收集烈士英名的“集结号”,志在将散落周边的烈士遗骨集中立碑安葬。张震为欧兴田的行为而感动,更为无数烈士献身于此的事迹而感怀,两次为陵园奉献墨宝。
在开辟和发展宿东根据地期间,1941年11月,张震在今固镇县仲兴乡小秦家主持召开军地联席会议后,于次日晨在盛圩子被日军包围,这成为他抗战期间最危险的一次经历。为使张震安全脱险,宿东游击支队参议李文宗(固镇官沟籍)等20多名指战员牺牲。张震对此铭记在心,几次前往战斗遗址祭奠、捐款修建烈士墓,并于1986年题写了“新四军第四师宿东游击支队参议李文宗烈士之墓”,以表达深深缅怀之情。
“南征北战七十年,金戈铁马豫皖边”——这是2002年8月张震为老红军程朝先逝世题写的挽词。
张震对鲜血凝聚的战友之情分外珍惜。他与程朝先相识于长征途中,1937年起就并肩战斗、生活在一起。从豫皖苏边区到苏皖边区,在淮北敌后战场,张震不仅是程朝先的首长,更是出生入死的战友,他们结下了非凡的革命友谊。在四师师长彭雪枫的关心下,张震当起红娘,亲自牵线一手促成了骑兵团第一大队大队长程朝先与司令部管理科会计杨允贞的婚姻。1944年8月,程朝先、杨允贞结婚时,张震虽因事不能到场,但仍与夫人马龄松联名致函祝贺。新中国成立后,两家虽分隔一方,仍不时走动,张震还几次到蚌埠登门看望这位老战友。2002年,张震听闻程朝先逝世,忍着悲痛题写了这幅高度概括程朝先戎马生涯的题词。题词已镌刻在程朝先的墓前,成为他们非凡战斗友谊的永恒见证。
(责任编辑:吴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