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协同关系的新变化
2015-01-22胡颖森
□ 陈 力 胡颖森 彭 锐
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下,唯有在回顾中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前行相互协调的历程中,把握住现代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协同关系的新变化,才能推动高职人才培养布局完美配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牢牢抓住壮大自己的新契机,为本土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一、中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前行相互协调的历程
第一阶段是与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匹配的绝对集中统一领导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整体实施和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原政务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四年就公布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用法律的形式将高等教育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固定下来。随后,国家又结合我国的实际,权衡和研究了集权和分权两种管理模式,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这种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混合管理体制几无实质变化地沿用至今。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同地区不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都由中央统一计划和集权管理是存在弊端的,在某种层面上是完全没有将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纳入考虑和权衡的范围。因此,职业教育在此阶段的发展绝大部分局限于中等教育的范畴,高职教育也尚未走出普通高等教育的羽翼而自立门户,与地方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也是显然缺失的。
研判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轨迹,恰巧与高职教育应运而生并稳步壮大的历程是基本重合的。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发展道路重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行各业的发展也随之再次起步,各类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奇缺,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异常尖锐、突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相关教育职能部门也敏锐地洞察到了大众学子对于更多知识的渴望,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对基层人才的紧急需求出发,以东南沿海和若干较为发达的经济带为试验田,创办了以深圳职大、浙江职大等为先驱的12所高职院校,它们凭借其不拘一格的办学机制以及面向地方经济需求的定位,展现了独有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活力,我国高职教育也正式起源于此。此时,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辐射到了第一产业领域,基层农业生产劳动力的结构和素质亟待提升;此外,生产方式由手工劳动向自动化转型的进步进程也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也引领了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发展,管理水平和技术层级晋升的呼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广泛。在高等职业教育由中央和地方充当办学主导的20世纪80年代,终于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首个县办高职院校——沙洲职业工学院。
改革高峰的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东南沿海的城市成为了全国经济的引领,随着当地产业布局连带产品结构的率先优化,直接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经济建设对扩充高职人才培养的呼声日益高涨。随后,党中央国务院经过深入调研和慎重考虑顺势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措施,不仅使高职人才培养以及高职院校的发展得到法律的保障,也推进了高职教育的建制和体系不断完善。同时,在专业设置、学制年限以及目标定位,乃至资金来源等相关办学技术参数方面可以开发设计更为多元和灵动的运行机制和具体实施方案,以期更为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从1999年到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同教育部颁布一系列决议,从起初将高职教育划归到素质教育行列实施大力发展的粗略框架,到以三大产业的一线人才需求为指引,着力打造理论知识够用、实际操作能力强、坚守职业道德的“双技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精准定位,实现了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革新与跨越式发展,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振兴经济、加速转型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独特地位。尔后,我国又规划实施了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并以此为依托转型建设了众多数量的实用高效率的实训基地,建成了众多精品专业和优质课程,最终以此来引领全国范围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此时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完成了标准化进程(见表1)。
表1 我国大陆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进程表
二、现代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协同关系的新变化
(一)制定与完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教导、训练和造就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发展必须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真实需要,唯有树立开放式办学理念,与地方经济保持同步发展,才能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需求的有效衔接,为地方经济发展与建设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支持。所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完善必须紧跟地方经济发展与需求的客观情况。
(二)合理布局,以经济发展劳动力因素的视角审视高职人才培养。高职人才培养层次的演进同人力资本的存蓄密不可分,人力要素、资金要素、物力要素和自然禀赋等共同构成了地方经济生产要素,高职院校中走出来的各类型“双技型”劳动力将劳动力要素与高职人才培养连接起来。活跃于地方经济不同行业的生产、建设和管理前沿的高技能劳动力输出工程正是由高职教育来承担的,在提升地区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层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三)着力推进地方经济产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产业布局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脊梁,高职人才培养的专业规划与建设是以产业布局中不同产业为源头和最终的归宿,专业的新增抑或萎缩也都是对产业布局与技术进步的主动响应。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化和多元化态势,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进而也形成了不同地区充分体现新时代当地经济发展的独具特色和具体要求的特色专业。最为典型的就是北上广深等沿海核心城市,以上城市大跃进式的发展也为酒店旅游业提供了不断升级的最佳的宏观运作平台,同时也辐射房地产建筑等周边产业,使其成为不断上升的热门行业,进而也加大了对旅游管理、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四)全面推进的地方产业技术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层次分布。地方产业技术结构的升级及其对人力资源质量制约和导向作用直接决定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技术水平处于较高层级;而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水平则相对处于比较低的层级,因而为了提供与产业结构转型、优化的力度和速度相对应的劳动力支持,高职教育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梯次。立足于我国当下产业发展的实际,专科级别的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我国从地理位置上自西向东工业化发展程度呈现出初级阶段—中等发达—发达的梯次分布,对人力资源的技术要求也依次处于不同的层级:在中西部腹地和东北地区仅仅步入工业化初级阶段,高职院校的技能培养在某些情况下必须下移至中专或中职层次;相反,在东南沿海经济领跑地区,技术也相对先进,升级换代速度快。为了保证劳动力类型和质量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必然晋升至本科乃至硕士博士层次。未来,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蒸蒸日上肯定会扩大对高技能技术实用劳动力的需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面向层次随之提升是其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
(五)强化配套,立足于地方经济中形形色色的科技园区审视高职人才培养。地方经济所开办的不同形式的科技工业园,为推进“政产学研”的联动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活动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良性循环的形成。其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是园区经济增长系统中的关键一环,是地方经济增长的技术源头。高校是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的先锋。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下,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强大,高等教育擎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随之日益显著和直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架构,也能够从技术支撑上为地方经济的崛起作出自己的贡献。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校企最大限度的无缝衔接,自然就为高校实验室的创新成果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打造了最为便捷的联结点和平台。高职教育校企携手训练和造就高素质劳动力的方式,加速了高新技术在企业真实生产活动中的推广使用,借助产学研互动助力企业创新,加快了地方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革新与产业演进。
(六)多渠道建设高职教育的首要途径是将形形色色的职业培训融入到正规的学历教育。这主要是基于保证劳动力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布局的转型同步协调,所以必须创立实施连接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的新型职教模式。现阶段,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西部内陆腹地和东北地区相较于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是明显滞后的,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外流是其经济发展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克服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显然就是大范围、深层次地推广和普及带有浓厚技术培训性质的职业教育来深挖自身人力资源存量的素质和能力。为保障地方经济发展能够获得人力资源方面的有力支撑,高职教育必须提供全方位、高质量、能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的职业(技术)培训。
[1]康杰.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张晓刚.北京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3,2
[3]陈晶,刘金波,曹蕴英.浅谈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关系[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4]盖馥,林桂花.与区域经济互动的高职专业建设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
[5]胡建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6]傅秀仁.两岸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关系[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