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社交焦虑: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依恋的影响

2015-01-22占诗苑杨智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学生

占诗苑?杨智辉

〔摘要〕目的:探索中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方法:对499名初中生和高中生施测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结果:家庭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和社交回避及焦虑之间有显著的相关;逐步回归和路径分析均显示,同伴依恋对社交回避及焦虑的预测作用最强,其次是父亲教养方式,而母亲教养方式的预测作用不

显著。

〔关键词〕社交焦虑;家庭教养;同伴依恋;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01-0008-04

一、引言

社交焦虑障碍表现为过分害怕他人的注意和评价,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美国1994年以DSM-Ⅲ-R作为诊断标准进行了全国调查,发现社交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达到了13.3%,成为继酒精依赖和重度抑郁后的第三大常见精神障碍[1]。国内肖融等人对成都市大中学生的社交焦虑进行了调查,发现成都地区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的总患病率达到了8.15%[2]。

关于社交焦虑的成因,目前主要有以下观点:遗传因素、气质因素、早期生活经历、亲子依恋、出生顺序、同伴依恋、社交技能的缺乏、否定的自我评价等[3,4]。 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受到了较多关注。研究发现,社交焦虑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有高拒绝、过度保护、低情感温暖的特点[5];父亲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的严厉惩罚对社交焦虑有较大的预测作用[6]。同伴依恋也被认为是社交焦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同伴依恋对社交焦虑有直接的预测作用[7];大学生的朋友支持与社交焦虑呈现负相关[8];高中生的社交接纳与同伴接纳显著相关[9];积极的同伴依恋可以减少社交焦虑体验[10]。

社交焦虑发生率高、影响广泛,已成为困扰人们的重大心理问题之一。亲子关系和同伴依恋作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关系,对社交焦虑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以中学生为对象,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及同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二、方法

(一)被试

浙江省某中学初中部、高中部学生,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抽取两个班进行调查。发放问卷603份,回收有效问卷499份,有效率为85.4%。被试平均年龄15.4岁,男生246名,女生253名。

(二)工具

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 av Bardos?nauppforstran,EMBU)[11]由瑞典临床心理学家Perris等人编制,岳冬梅等进行了中文版修订。量表采用4点计分,共66道题,分为父亲和母亲两个分量表。本研究中被试多为独生子女,故删除分量表中“偏爱被试”维度;同时,为使父母量表的维度相对应,将父亲量表的“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维度合并为“过分干涉保护”。本研究中,父亲量表由“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和“拒绝否认”四个维度构成,α系数分别为0.90、0.84、0.78、0.71;母亲量表由“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和“拒绝否认”四个维度构成,α系数分别为0.90、0.84、0.82、0.80。

2.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12]由Armsden和Greenberg编制,王争艳等对其进行了中文版修订。包括父亲、母亲和同伴3个分量表,本研究仅采用同伴依恋分量表。问卷采用5点计分,共25题,分为“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和“同伴疏离”三个维度,本研究中三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85、0.84、0.65。

3.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11]由Watson 和Friend 编制。共28题,分为两个维度。其中14题用于评定社交回避,14题用于评定社交苦恼,即社交焦虑。评分采用“是—否”的方式,“是”记1分,“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得到维度分。本研究中,社交回避维度的α系数为0.79,社交焦虑维度的α系数为0.83。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采用Lisrel8.7软件进行路径分析。

三、结果

(一)描述统计

各维度得分如表1(见下页)所示。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中,情感温暖理解维度得分略高于中等水平,其他维度则低于中等水平,可见该被试群体的家庭教养方式较为积极。同伴信任和同伴沟通高于中等水平,同伴疏离低于中等水平,同伴依恋也偏向积极。社交回避和焦虑均略低于中等水平。

(二)相关分析

父母双方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同伴依恋三个维度的相关均显著;父亲的拒绝否认和同伴信任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双方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同伴疏离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双方的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父亲的惩罚严厉和社交回避相关显著,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和社交焦虑相关显著。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疏离和社交回避、社交焦虑的相关均显著。详细结果参见表1。

(三)差异分析

对各维度进行年级的差异分析发现,11年级学生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2.92,p=0.013)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F=3.00,p=0.011)均显著低于7~10年级;7年级学生的父亲拒绝否认显著低于8~11年级(F=2.47,p=0.032),母亲拒绝否认显著低于8、10、11年级(F=4.36,p=0.001);12年级学生的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显著低于8~11年级(F=2.26,p=0.047),7年级学生的母亲惩罚严厉显著低于8和11年级(F=2.78,p=0.017)。10年级学生的同伴信任显著高于8、9、11、12年级(F=3.18,p=0.008)。

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2(家长性别:男、女)×2(孩子性别:男、女)方差分析发现,四个维度均不存在父母、子女性别的交互作用。在过分干涉保护维度,家长性别(F=60.40,p<0.001)和孩子性别(F=21.00,p<0.001)均存在显著的主效应,即父亲低于母亲,女生低于男生。在拒绝否认维度,家长性别(F=4.78,p=0.029)和孩子性别(F=9.47,p=0.002)均存在显著的主效应,同样也是父亲低于母亲,女生低于男生。

(四)回归分析

以社交回避为因变量,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依恋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建立标准化回归方程:Y=0.214X1 - 0.171X2 - 0.13X3。其中,Y代表社交回避,X1代表同伴疏离,X2代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X3代表同伴沟通。

以社交焦虑为因变量,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依恋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建立标准化回归方程:Y=0.148X1-0.173X2+0.114X3。其中,Y代表社交回避,X1代表同伴疏离,X2代表同伴沟通,X3代表父亲过分干涉保护。

(五)路径分析

使用LISREL8.7对家庭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对社交回避及焦虑的影响进行路径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该模型拟合指标:χ2=205.04,df=55,RMSEA=0.074,NFI=0.96,CFI=0.97,GFI=0.94。在模型结构部分,仅父亲教养—回避焦虑(t=-2.70)和同伴依恋—回避焦虑(t=-5.83)两条路径的t值达到了显著。

图1 家庭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影响社交回避及焦虑的路径图

四、讨论

社交焦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日趋加重,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相比以前有明显下降。本研究中,社交回避及焦虑总分在14分及以上的人数达到了188人,占总人数的37.7%,总分在20分及以上的人数达到了62人,占总人数的12.4%。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社交回避及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关心呵护带给孩子安全感,有助于促进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交往模式;相反,惩罚、过分干涉保护和拒绝否认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和安全感,导致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出现退缩、回避行为。青少年在良好的同伴依恋中建立了信任、自信和安全感,这有利于青少年进一步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而在不良的同伴依恋中未能建立信任、自信和安全感,由此形成的退缩、回避社交模式继而影响着新的社会交往。

11年级学生感受到最低的情感温暖理解,这可能是因为该年级学生刚分完文、理科,正处于高考准备的最紧张阶段,家长的要求也会更严格。而到了12年级,为了调整孩子的心情,家长更多采用比较温柔的教育方式。相比之下,7年级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感受的压力也是最少的。母亲比父亲有更多的过分干涉保护和拒绝否认行为,这与母亲承担了更多的子女管教任务有关。青春期的男生比女生更不服从家长的安排,所以会受到更多的限制。

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对同伴依恋没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稍有出入[13]。其中可能有来自统计方法的影响,因为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比回归分析更严谨,更不容易有显著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可能通过对个体自尊、安全感和个性等对同伴依恋产生间接的影响。

综合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的结果来看,同伴依恋对社交回避及焦虑的预测作用最强,其次是父亲教养方式,而母亲教养方式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另外,同伴交往本身属于社交的一部分,失败、不愉快的同伴交往容易导致个体不愿意与他人打交道,进而导致社交回避及焦虑。进入初高中,与同伴相处的时间明显多于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同伴的影响显而易见。在家庭教养方式中,相比母亲,父亲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已有研究发现,父亲的支持和鼓励对孩子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鼓励孩子独立自主,进行探索以获取经验,是家庭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带领孩子认识社会、开拓视野,促进孩子与社会的交往[14]。未来在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研究中以及亲子抚育过程中,应当认识到父亲角色的重要性。

本研究各变量的评定均采用自陈式问卷,未来可采用多种评定法以减小共同方法偏差。本研究仅在一个学校取样,结论的可推广性有待未来研究进行检验。横断研究的设计无法考察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动态影响,未来可采用纵向设计来进一步考察三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Kessler R C,McGonagle K A,Zhao S,et al. Lifetime and 12-month prevalence of DSM-Ⅲ-R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94,51(1):8-19.

[2]肖融,吴薇莉,等.成都市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患病率及发病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2006,37(4):636-640.

[3]Elizabeth J,King N,Ollendick T H,et al.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youth:a research update on aetiological factors[J]. Counse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2006,19(2):151 -163.

[4]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20(73):55-58.

[5]Arrindell WA,Kwee M G,Methorst G J,et al.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of agoraphobic and socially phobic in-patients [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989,155:526-535.

[6]张莲.父母教养方式和高二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3-114.

[7]朱海东,刘芸艳,陈蔚.中学生依恋情结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10:34 -35.

[8]张雯,谢威士,郑猛.自我效能感与朋友支持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3(2):115-117.

[9]刘丙元,张建英.高中生同伴依恋与社交技能、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04,3(19):13-16.

[10]La Greca A M,Harrison H M. 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Friendships,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Do They Predict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2005,34(1):49-61.

[1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2]王争艳,赵冬艳,雷雳等. 北京市部分高中生性状况初步调查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17-19,36.

[13]陈晓惠,方明,余益兵.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自我差异的中介作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2),995-996.

[14]张丽华.试论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作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37-39.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洪

猜你喜欢

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