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酸”的龚古尔文学奖

2015-01-22陈鲁民

杂文选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学界获奖者文坛

陈鲁民

2014年11月5日,法国六十六岁的女作家莉迪·萨尔维尔凭借作品《不哭》被授予本年度龚古尔文学奖。奖金说出来可能会叫人齿冷,只有区区十欧元,实在是“寒酸”。

可以不客气地说,我们国内任何一级文学奖都比它高得多,几千元的奖金已被人视为“鸡肋”,没有万元以上都拿不出手。中国文学界四项大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庄重文学奖的奖金都是数万元,而且,获奖者所在省市还会层层再奖,往往是数倍于文学奖,一个获奖者最后拿上几十万都不算稀罕。

文坛重赏,文人有幸,搞不好哪一次撞上大奖,骤然暴富,一辈子就吃喝不愁了。文坛重赏,又是文人之大不幸。文人性“贱”,太穷了没法写东西,太富了也就写不出好东西了。如今这阵势,左一个大奖,右一个大奖,钱迷心乱,引诱得文人坐卧不安,哪还有心思去“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去推敲苦吟,在这种氛围下,是注定难出大作家的。

而且,从历史上来看,传世名著没有一部是重赏刺激出来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后的稿费还不及他写作时抽掉的雪茄钱;曹雪芹的《红楼梦》,则连一分钱收入也没有,有的只是“举家食粥酒常赊”;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仅换来几杯薄酒;左思的《三都赋》,十年辛苦,虽有“洛阳纸贵”之誉,也不过是让造纸商发了大财。而一些靠重赏换来的作品,即使出于名家之手,也多是有铜臭气而无笔墨香,像韩昌黎贪图重金给人家写的那些墓志铭,像司马相如为千金重赏而给陈皇后写的《长门赋》,向来为文人骚客所瞧不起,被认为是“谀世媚时”之作。

当然,文坛设重奖,对于提高文学地位,提高文人创作的积极性,可能多少会有所帮助,但也绝不可看得太重,指望通过巨额奖金来为传世之作“催生”,恐怕是不大现实的。毕竟,文学大奖悬赏,不能只凭脑子一热,一股蛮力,就能马到成功。文学创作,只有发扬“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刻苦精神,不受金钱诱惑,安心书房,清心寡欲,舍得花心血花时间,苦干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有可能拿出传世佳作。

“鸟翼绑上黄金,它还能飞远吗?”泰戈尔这话的确不时髦了,但这个道理却不会过时,尤其是在文坛浮躁气氛日渐浓郁的今天。想想看,在一个正在写作的作家面前放上一堆闪闪发光的银子,他就能写出闪闪发光的精品吗?龚古尔文学奖的组织者想来是坚信这一道理的,他们虽然只有象征性的十欧元奖金,可是其影响一点也不比诺贝尔文学奖逊色,而且还更专业一些,许多著名作家都以获龚古尔文学奖为荣,而并不计较这微乎其微的奖金数目,因为这是文学界崇高的荣誉,也是业界对作家的权威肯定。

【原载2014年11月21日《解放日报·朝花》】

猜你喜欢

文学界获奖者文坛
当先锋不再先锋
哭正中老
谁是获奖者?
政治与文学之间
The Use of Free Indirect Speech i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南方文坛》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An Analysis of Literary Language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锋视觉
两家国内农药企业斩获Agrow年度大奖
第二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