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2015-01-22郝子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17期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医药疗效

郝子娟 ,马 华

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郝子娟1,马 华2

高脂血症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在本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这些成果对临床实践及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回顾分析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进展,旨在总结中医药治疗的独特优势。

高脂血症;中医药;临床实践;进展

高脂血症又称血脂异常,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4种类型[1]。由全身系统性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称为继发性高脂血症,在排除了继发性高脂血症后,即可诊断为原发性高脂血症,部分原发性高脂血症是由先天性基因缺陷所致,而另一部分病因尚不明确。高脂血症可作为代谢综合征的组分之一,与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长期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我国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平均的血清TC水平正逐步升高[2],如王晶晶等[3]对我国安徽省、上海市、黑龙江省、山西省、广东省、湖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七省(市)的老年人血脂情况进行调查,得出我国七省(市)老年人高脂血症患病率为4.39%。目前西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药物是他汀类和贝特类,其共同的不良反应肝肾损害等限制了其应用。中医辨证治疗能更好地切中病机,临床疗效并不劣于西药降脂,同时还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中医学古医籍中没有“高脂血症”这一病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不断升高,许多医家开始研究如何运用中医学预防治疗高脂血症。目前多认为属中医学“膏脂”“脂浊”“痰浊”等范畴。《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张景岳注“此津液之为精髓也。膏,脂膏也”)。膏脂在正常情况下是生理性的。《灵枢·血络论》曰:“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其中,“其血黑以浊”形象地说明了气血津液代谢失调,以致痰瘀胶结于血脉之中的状况[4],与现代高脂血症的概念非常接近。

2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常与饮食、情志、体质等有关。嗜食肥甘厚腻,嗜酒无度,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化生痰湿,痰浊中阻,精微物质输布失司,酿生本病。如文杰等[5]对不同岗位职工进行体检发现,高脂血症组的零食、夜食、急食、家外餐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王智玉[6]通过对某高校社区教职工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调查,认为痰湿质与气虚质有可能是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是指脏腑亏虚,标实是痰浊、瘀血、气滞,主要强调痰浊瘀血,或三者兼有。其主要病机是肝脾肾虚,痰浊瘀血,阻滞经脉,致使膏脂布化失度。高世东[7]认为高脂血症的病位以肝、脾、肾三脏为主,其病机以脾虚失运、肝失疏泄、肾气虚衰为主,因而其治疗宜从脾、肝、肾论治。倪进军等[8]提出血脂异常的中医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确立治则以补肾健脾为主,且尤以补肾为先,化痰活血为辅。王永泽等[9]认为,高脂血症主要为肝失疏泄,延及脾肾为本,脂浊内生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郭姣等[10]提出肝在高脂血症的发病中具有核心和枢纽作用,强调从肝论治,调肝降脂,兼顾脾肾、痰瘀。 刘卫红等[11]提出脂代谢紊乱在中医中当属于三焦病范畴,三焦气化失司是脂代谢紊乱等三焦病的主要病机;通利三焦法是脂代谢紊乱等三焦病的主要治法。

牛燕运等[12]指出高脂血症属脉络同病。高脂血症的具体病位在脉络,在经病的同时,亦有络病,络病也应重视。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痰浊、血瘀,或二者胶结存在,最易发生络脉的阻滞,导致络病。痰浊与瘀血相合阻滞脉络为病,则搜逐不易,常常迁延日久,缠绵难愈,故高脂血症亦病久入络,属脉络同病范畴。

3 辨证论治

中医古医籍中没有对高脂血症的直接论治,据临床观察和现代研究各医家提出了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

3.1 从脾论治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高脂血症者多嗜食肥甘厚腻,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水谷不化,酿生痰湿,痰浊中阻,精微物质输布失司。刘涵容[13]认为从中医学角度立足,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基本病机,其治以运化脾胃气机为主。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从脾论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熊岐陵[14]对82例符合高脂血症诊断的患者随机分成中医药治疗组(治疗组)和一般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对照组予一般治疗;嘱控制饮食,适当锻炼,予维生素;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同时接受相应的降压降糖治疗。中医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以健脾利湿和活血化瘀为主要配方的中药,具体组成为;黄芪30 g,党参20 g,茯苓30 g,白术30 g,法半夏12 g,陈皮6 g,桂枝15 g,干姜8 g,炙甘草6 g,升麻5 g,葛根15 g,柴胡5 g,桃仁10 g,红花5 g。每日1剂,分两次口服,根据临床症状在上述基本方上适当加减药物,主要有以下脾虚便溏加肉豆蔻、补骨脂;阳虚畏寒加制附子;腹胀气滞加木香、莱菔子、白芥子,经过3个月治疗后,采用t检验方法比较疗效,认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特别是观察疗程时间适当长些效果可能会更明显,在治疗第3个月后复查的疗效差距显著高于前2个月。

3.2 从肝论治 肝主疏泄,朱震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司疏泄者肝也”。肝气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绪的舒畅等。肝失疏泄则瘀血内阻,痰饮水湿内停,肝木乘土则脾失健运等,均可发生高脂血症。吴龙源等[15]以舒肝理气、活血化瘀、泻下清热、淡渗利水为原则,自拟舒肝活血化瘀合剂(膈下逐瘀汤6 g,柴胡舒肝散4 g,泽泻2 g,山楂2 g,丹参2 g,何首乌2 g)对中年后妇女高脂血症的治疗有很好疗效。

3.3 从肾论治 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精、肾气及其分化的肾阴、肾阳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李甜等[16]认为肾虚血瘀是高脂血症发病的始动因素。因此临床上防治高脂血症时,除建立科学性的生活方式外,补肾活血无疑是提高疗效的一种好方法。

3.4 痰浊血瘀 痰湿内停日久,阻碍气血运行,可致气滞或血瘀。“血瘀必兼气滞”,瘀血阻滞气机,致津液停滞成痰,瘀血瘀滞致血脉运行障碍。瘀可致痰,痰可致瘀,痰瘀互为因果,终至痰瘀互结。气滞、痰浊、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屈小元[17]指出刘华为教授从中医气化理论探讨脂类代谢异常,认为高脂血症是由多种原因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气化失司,痰( 水、湿) 瘀互结是其根本病机,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调理相关脏腑气机,消除痰、水、湿、瘀等病理产物,恢复机体正常气化功能,主张治疗时首先从中焦入手,驱邪保中,临床常以自拟的化痰活血保中汤(为温胆汤、五苓散、四物汤三方的合方化裁,组成:橘红、姜半夏、茯苓、炒白术、枳壳、竹茹、猪苓、泽泻、赤芍、九节菖蒲各15 g,桂枝、炙甘草各6 g。方中以橘红、姜半夏为君药,燥湿化痰;臣药为茯苓、炒白术、枳壳、竹茹、猪苓、泽泻、九节菖蒲、赤芍,健脾利湿,活血化瘀;佐以桂枝温经通阳;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化痰利湿,理气活血之功)为基础方加减化裁,疗效显著。李琳等[18]将来源于2010年3月—2012年10月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心内科病房治疗的213例合格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通脉化浊汤(丹参30 g,红花20 g,茯苓30 g,半夏15 g,生山楂25 g,炒莱菔子20 g,由该院制剂科生产)100 mL,日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片,日1次口服,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受试者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的组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8周末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相对于基线变化的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分值的均数高于对照组,但用药8 周末中医证候疗效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脉化浊汤可以明显改善高脂血症患者中医症状,临床应用具有与治疗该疾病化药相近的疗效。

4 单味药

现代药理及临床试验证明,许多中药通过不同的途径、机制起着降脂的作用。例如山楂、泽泻、何首乌、决明子、姜黄等。初欣欣等[19]指出何首乌所含的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另外姜黄、黄连、野菠萝、山楂、蜂胶、银杏叶、明日叶、大蒜、红花等在抗高甘油三酯血症方面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5 中成药

近年来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降脂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中成药,如血脂康、黑加仑油软胶囊等。范昕等[20]对黑加仑油软胶囊进行多中心开放Ⅳ期临床试验,中医证候总疗效为83.47%,在三种不同的病型中高胆固醇型疗效最好,高甘油三酯型和混合型次之,病情越轻疗效越好。得出黑加仑油软胶囊能够明显改善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情况,是一种有效的抗高血脂药物。陈水端[21]有目的性的选择150例高脂血症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5组(肝肾阴虚型、痰浊阻遏型、阴虚阳亢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对患者进行血脂康治疗60 d,得出血脂康降低高脂有显著疗效,但是在证型治疗效果上存在差异,其中脾肾阳虚型疗效不明显,痰浊阻遏型疗效最佳。

6 其 他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药、针灸等多种保健治疗方法,经过临床观察与研究发现这些方法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李广林等[22]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总结近5年来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得出灸法治疗高脂血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安全无毒副反应、价格低廉等优势。张淑杰等[23]认为通过对背俞穴的针刺、放血、拔罐等治疗,不但起到祛瘀血、化痰浊、调脏腑之功效,标本兼治,使气血阴阳、脏腑功能趋于平和,使脂质代谢恢复平衡,而且有效地减少甚至避免了不良反应,达到了治疗高脂血症的目的。李艳芬等[24]选取了中医辨证为痰浊阻遏及脾肾阳虚证的高脂血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对高脂血症痰浊阻遏及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认为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在中医症状改善、持续穴位刺激、就诊次数少等方面体现了其治疗优势。

7 临床展望

虽然中医古医籍中并无“高脂血症”的独立病名,但经过几代医家的临床探索与研究,认为其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当以肝脾肾虚为主,标实当以痰浊、血瘀为主。在治疗上,不仅可以使用单味药物如山楂、首乌等治疗,还可辨证论治,体现个体化治疗;另外还有中成药物如血脂康胶囊等方便服用及携带的剂型,还可采用体针疗法、灸法、穴位埋线、刺络拔罐等降脂治疗。

虽然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和治疗已取得较大成就,但长期使用他汀类、贝特类等降脂药物所带来的肝脏损害、肌毒性、肾脏损害及其他比较少见的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精神抑郁、感觉异常与脱发、严重胃肠道和椎体外系反应等,仍是治疗难题。而中医降脂的方法、药物多种多样,能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采取多种疗法相结合,突出个体化治疗,对有并发症的高脂血症患者,能同时治疗改善症状,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产生,且中医疗法在中国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市场前景广阔,是一条值得临床探索以及拓展的新途径。

[1] 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专家组等.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8):633-636.

[2]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3] 王晶晶.中国七省(市)老年人高脂血症患病率、治疗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4.

[4] 张国胜.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J].中医中药,2011,8(33):121-123.

[5] 文杰,杜晓彬.高脂血症行为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J].内蒙古中医药,2014,3 :121.

[6] 王智玉.浅析高脂血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7):604-606.

[7] 高世东.从肝脾肾论治高脂血症[J].西部中医药,2013,26(6):18-19.

[8] 倪进军,徐小娟.基于证候研究的血脂异常中医病机和治疗思路的探索[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6):1102-1104.

[9] 王永泽,韩新玲.高脂血症从肝论治探讨[J].河北中医,2010,32(6):921-923.

[10] 郭姣,朴胜华,贝伟剑.再论肝在高脂血症发病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中医,2011,43(2):1-3.

[11] 刘卫红,张蕾,颜贤宗.以三焦气化理论指导脂代谢紊乱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42-43.

[12] 牛燕运,郭丽娅,杨婧华.中医络病学说与高脂血症[C].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13] 刘涵容.从脾论治高脂血症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3) :64-66.

[14] 熊岐陵.健脾法治疗高脂血症82 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3,18:77-78.

[15] 吴龙源,彭文煌,吴佩韩,等.舒肝活血化瘀合剂对于中年后妇女高脂血症之临床疗效评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7):157-161.

[16] 李甜,赵英强.从肾虚血瘀谈高脂血症[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6):58-59.

[17] 屈小元.刘华为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经验介绍[J].现代中医药,2011,31 (1):3-44.

[18] 李琳,李晓斌,焦晓民.通脉化浊汤改善高脂血症痰瘀阻滞证候情况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1):17-18.

[19] 初欣欣,季宇彬,高南南,等.抗高甘油三酯血症中药的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30(1):142-146.

[20] 范昕,赵桂新,刘岩,等.黑加仑油软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中医疗效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2,40(4):83-86.

[21] 陈水端.血脂康治疗不同中医证型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8):1032-1033.

[22] 李广林,顾一煌.艾灸治疗高脂血症概述[J].河南中医,2014,34 (2):339-340.

[23] 张淑杰,李淑荣.背俞穴刺血疗法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0):41-43.

[24] 李艳芬,庄礼兴,朱晓平.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 (1):142-146.

(本文编辑 王雅洁)

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No.2014ZY02),消脂饮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证的临床研究

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太原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马华,E-mail:haozijuan123@163.com

R289 R255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5.17.011

1672-1349(2015)17-1950-03

2015-08-11)

猜你喜欢

高脂血症中医药疗效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高脂血症的日常保健护理该怎么做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60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