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将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方向
2015-01-22中国科学院农村信息化研究中心
文|李 欣 中国科学院农村信息化研究中心
物联网将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方向
文|李 欣 中国科学院农村信息化研究中心
随着物联网的普遍使用,农业应用物联网技术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并将颠覆传统农业,开启物联网时代下新型农业的发展。
当下,中国农业正从传统意义上的精耕细作向精准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演进。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精准农业,这个转变过程引入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对于建立集约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提高植物病虫害管理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物联网技术是现代农业依托新型信息化应用的重要一步,实现了很好的“联动”。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从此,以感知为前提,农业生产凭经验、靠感觉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大大节约成本。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曾被“模糊”处理的问题,都有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目前,美国、欧盟等都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们也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德国生态农业的经营者们开始采用“精确耕种”技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CDS)、遥感(RS)、变率处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并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每平方米的土地都能够得到最准确的分析,并对其进行最佳耕种。这一切都得益于物联网的发展。
在国外已日趋成熟的精确农业技术也进入了中国。“遥感估产运行系统”的投入使用,让中国农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大宗农作物估产、重大农业灾害评价、农业预警等方面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国内一些地区已将“精确农业”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实践中,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2009年开始,为有效提高农作物生产过程的管控能力和生产作业的精细化水平,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设施农业生产中,从而推进北京市种植业生产向精细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转变,推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发展。
信息化在农业中的应用研发将会大力推动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在农业生产区安装生态信息无线传感器和其他智能控制系统,对整个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检测,从而及时掌握影响生产地区环境的一些参数,并根据参数变化适时调控如灌溉系统、保温系统等,确保农作物有最好的生长环境,以提高产量、保证质量。精准农业将是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顺应了依靠科技进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的形势。以物联网为基础,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区域、部位)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单位面积上的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