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脏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16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分析

2015-01-22梁康炎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单发低密度圆形

梁康炎

(广东医学院附属石龙博爱医院放射科,广东东莞523320)

肝脏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16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分析

梁康炎

(广东医学院附属石龙博爱医院放射科,广东东莞523320)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多层螺旋CT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横扫图像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1],能准确定位病变部位,显示病变大小、数目、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快速扫描可连续采集图像,患者一次屏气即可完成整个肝脏的扫描,进而避免呼吸移位引起的病变遗漏[2],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方便、快捷、准确,可获得质量最佳的图像,本文对肝脏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16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150例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其中,男79例,女71例;患者年龄32-78岁,平均(56.3±1.2)岁;患者疾病类型:肝血管瘤者49例,肝细胞癌者40例,肝转移癌者30例,肝囊肿者17例,肝胆管细胞癌者11例,局灶结节性增生者3例,其中原发性肿瘤均经临床或病理证实,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于体检时发现,经5个月-2年复查均无明显改变。

1.2 方法 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仪(飞利浦公司生产),患者于检查前4h禁食,扫描前0.5h口服600-800ml清水,扫描方式Helical full 0.8s,管电流180mA,管电压120kV,层间距7mm,螺距1.375,发现小病灶行2-5mm薄层扫描,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加增强,增强采用三期扫描,注药后25s行动脉期扫描,注药后65s行静脉期扫描,注药结束后5-10min行延时扫描,对比剂采用350mg/ml的碘海醇,总剂量按体重计算,每千克1.4ml,总剂量一般为80-100ml。患者屏气时,于7-10s内完成扫描,获取横轴位图像后,拆薄厚为1.25mm,经标准算法处理后进行重建,获取效果较为理想的图像后传至AW4.2工作站,对其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掩饰、容积重建、三维等处理,最后获得立体感较好的图像。

2 结果

2.1 肝血管瘤者 49例肝血管瘤者共计62个病灶,其中单发40例,多发9例,左叶病变者9例,右叶者40例,CT表现为边缘不清的低密度病变,病灶形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病灶一般<5cm,部分病灶内可见不规则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增强扫描早期病变边缘表现为高密度乳头状、结节状,增强区可见向中心扩展,延时期扫描表现为等密度充填。

2.2 原发性肝癌 40例肝细胞癌患者可数病灶共计52个,其中单发29例,多发11例,左叶病变者23例,右叶者17例,病变形状多为圆形、类圆形,少数表现为分叶状和不规则形。病灶主要生长方式为膨胀性生长,形成假包膜,局部性膨隆者28例,CT表现为透亮圈,大部分为中低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者5例,均匀强化者12例,不均匀强化者23例,CT影像可见结节状或斑片状强化。

2.3 肝转移癌 30例肝转移癌者中弥漫型2例,单发10例,多发18例,左叶病变者5例,右叶者16例,全肝侵犯者9例,病灶形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仅少数患者表现为分叶形或不规则形,2例弥漫型表现为“雨打沙滩”状,延时扫描均为低密度,内部不均匀,边缘欠清。增强扫描无强化者3例,均匀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者17例,其中12例表现为病灶周围强化,3例出现牛眼征。

2.4 肝囊肿 17例肝囊肿者中弥漫型1例,单发5例,多发11例,左叶病变者4例,右叶者11例,全肝侵犯者2例,病灶形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边界清晰,均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

2.5 肝胆管细胞癌 11例肝胆管细胞癌均为单发,其中左叶病变者9例,右叶者2例,CT表现为边缘不清的低密度肿块,3例肿块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2例延时期扫描强化。

2.6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3例局灶结节性增生均为单发,左叶病变者2例,右叶者1例,病变呈圆形,CT平扫可见密度均匀的不规则肿块,增强扫描和动脉期扫描均表现为均匀强化,多数病灶边缘不清晰。

各种病变CT平扫均无特异性表现,仅有少数表现较为典型,因而仅依靠CT平扫很难做出鉴别诊断。

3 讨论

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在诊断肝脏新生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扫描速度快,患者一次屏气便完成可整个肝脏的容积扫描和采样,进而避免呼吸移位引起的病变遗漏,完整清晰显示肝脏血管造影形态及其特征。常规CT扫描受速度限制[2],因而肝癌小病灶检出率较低,多层螺旋CT的使用有效的提高了小肝癌检出率,动脉期扫描所显示的癌栓内动脉性强化,有助于静脉内血栓和癌栓的鉴别,可为肿瘤侵犯门静脉诊断提供可靠依据[3]。

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癌、肝囊肿、肝胆管细胞癌、局灶结节性增生均为肝脏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本组研究对本院150例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16排螺旋CT扫描仪检查,并行平扫加增强,CT征象显示,肝脏肿瘤以及肿瘤样病变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病灶,病变形状以圆形、类圆形为主,边缘表现为清晰或模糊不清,增强扫描可强化也可不强化。本组研究中出现的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主要征象:①原发性肝癌:以单发性右叶者居多,病变形状多为圆形、类圆形,少数表现为分叶状和不规则形。病灶主要生长方式为膨胀性生长,形成假包膜,病灶边缘与肿瘤生长方式有关,多数患者出现局部性膨隆,说明肿瘤生长速度较慢,压迫周围肝脏组织或纤维组织形成假包膜,CT表现为透亮圈,大部分为中低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多数边缘不清楚,CT影像可见结节状或斑片状强化;②肝转移癌:以多发型右叶病变者居多,部分患者出现全肝侵犯,病灶形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仅少数患者表现为分叶形或不规则形,弥漫型则表现为“雨打沙滩”状,延时扫描均为低密度,内部不均匀,边缘欠清。增强扫描多数患者不均匀强化,部分患者出现病灶周围强化;③肝胆管细胞癌:均为单发病变,以左叶病变居多,CT表现为边缘不清的低密度肿块,多数肿块大于5cm,部分肿块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④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均为单发,病变呈圆形,CT平扫可见密度均匀的不规则肿块,增强扫描和动脉期扫描均表现为均匀强化,多数病灶边缘不清晰;⑤肝血管瘤者:以单发型右叶病变者居多,CT表现为边缘不清的低密度病变,病灶形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病灶一般<5cm,部分病灶内可见不规则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增强扫描早期病变边缘表现为高密度乳头状、结节状,增强区可见向中心扩展,延时期扫描表现为等密度充填;⑥肝囊肿:以单发型右叶病变者居多,病灶形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边界清晰,均为均匀低密度,无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由于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癌及肝局灶结节性增生等病变的CT征象均无特异性表现,仅有少数患者CT平扫表现较为典型,因而仅依靠CT平扫很难做出鉴别诊断[4]。若病变周围大部分小结节同时出现硬化,有淋巴结转移,甲胎蛋白呈阳性,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延时扫描未见填充,此时应考虑为肝癌;肝血管瘤增强扫描期由病灶周围向中心快进慢出性扩展,可见逐渐充填征象[5]。转移性肝癌具有原发癌病变,因而不难鉴别诊断;胆管细胞瘤早期无明显强化,中晚期增强可见病灶出现不均匀强化。局灶结节性增生增强扫描可对病灶血供进行动态反应,定性能力较好[6]。

综上所述,16层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肝脏常见肿瘤以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仅少数病灶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1]马 英.肝脏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16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104.

[2]陈 颖.1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42(6):940.

[3]马金良,李建生,荚卫东,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肝脏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28(5):610.

[4]马新力,郭彩虹,卜月菊,等.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肝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15):182.

[5]王文红,宫 毅,朱 淼,等.螺旋CT多期增强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胃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5):549.

[6]钱元寿.CT扫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34(35):54.

梁康炎(1972-),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放射诊断。

2014-08-11)

1007-4287(2015)06-1018-02

猜你喜欢

单发低密度圆形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保护措施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老年单发早期胃癌内镜私膜下剥离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一种单发直升机直流供电系统构型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
低密度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