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体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心血管病的专家共识

2015-01-22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学组

关键词:心血管病自体骨髓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学组

·指南与共识·

自体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心血管病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学组

一、概述

心血管病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众健康问题。2014年8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3》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估计为2.9亿,其中心力衰竭450万,位居高血压病、脑卒中和肺心病之后占第4位,心肌梗死250万和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并列第5位。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脏病并发症的发展阶段,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每年上升幅度为5.05%,居各种病因之首;且心血管病医疗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

尽管心血管病的药物、介入和外科手术等现代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等仍然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此人们一直在探寻新的治疗策略来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不良心肌重塑及随后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发展。干细胞由于其独特的转分化及旁分泌能力,有望成为解决上述问题最具潜力和前景的治疗方法。自2002年德国学者首次采用冠状动脉内输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ononuclear cell, BMMN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以来,许多临床实验研究探索了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等的价值,证明了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但关于其有效性结果并不一致。就冠状动脉内输注BMMN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而言,近年的荟萃分析表明此疗法可以抑制左室重塑,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因心力衰竭住院、再狭窄、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再梗死和埋藏式除颤器植入)的发生率[3-4];而新近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若对试验采用的所有评估影像技术综合分析,BMMNC治疗的确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和左室重塑并缩小梗死面积;若仅对采用心脏磁共振(评估心功能和左室容量的金标准)的试验进行分析则显示上述疗效并不明显,也不能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5]。近年的临床试验研究还表明新一代干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EPC)和心脏自身干细胞(cardiac stem cells, CSC)的临床效果优于BMMNC[5-8]。与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同,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患者,对近期(<12个月)死亡率和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无明显作用,但可明显降低远期(≥12个月)死亡率和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降低左室收缩末容积和每搏容量指数,增加左室射血分数;从总体分析,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可改善近期和远期心力衰竭(NYHA分级)和心绞痛(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7]。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病的生物作用机制和途径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明确关键问题所在,以求最终能够改善硬终点心脏事件[8-10]。

国内至今已有较多医疗单位开展了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病的I期和(或)II期临床研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仅有少数单位进行了较大样本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如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TCTSTAMI)[9-10],大部分研究不够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为了促进我国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病规范、科学、有效地深入开展,提高心血管病防控水平,改善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对自体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心血管病进行论证并达成下述共识,以期对今后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起到规范和推动的作用。

二、移植干细胞的种类

目前用于心血管病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细胞类型主要为BMMNC、MSC和EPC等,临床前大型动物模型研究[11]和临床试验荟萃分析[5,12-15]均提示MSC改善心功能的益处优于BMMNC。骨髓MSC具有干细胞的基本特性,且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均较强,在体外可以扩增至108倍而不丧失干细胞活性,可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此外,自体骨髓MSC移植还具有以下优点:(1)来源于自体,无异体干细胞移植导致的机体免疫排斥反应及相关伦理道德问题;(2)为成体干细胞,成瘤性低;(3)易于取材。据此,建议首选自体骨髓MSC用于临床治疗心血管病。

鉴于自体骨髓MSC的数量、质量和活性随年龄增高而下降[16-17],建议在高龄患者中同时探索使用自体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ADMSC)的可能性及有效途径,国内既往已有少数单位开展了此方面的早期研究[16,18]。

自体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病一个有前景的可能性是使用心脏CSC[6,19-21]。由于CSC的心脏原位存在、无需归巢并且能够特异性分化为心肌细胞等特点,在心血管病的细胞治疗方面具有巨大和独有的优势与潜力,也是近年研究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CSC可通过心脏活检取心肌组织体外分离、培养后回输体内;也可通过药物使CSC原位活化,发挥心肌再生作用;后者因能够避免细胞移植和移植后存活及归巢等问题,有可能更具临床实用性。CSC群中的c-kit+内源性心脏干细胞(c-kit+CSC)和心脏肌球衍生细胞(cardiosphere-derived cells, CDC)已经用于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6,20-21]。目前CSC临床应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这无疑是今后自体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病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三、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实施条件

(一)医院要求

实施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病的临床单位必须是三级甲等医院,并具有与开展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相适应的诊疗科目和(或)具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3年3月22日后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证书》。

(二)人员要求

1.实施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病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医师资格,在心内科或心外科工作10年或以上,必须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专业资质和经验;

2.实施治疗的专业人员必须经过自体干细胞移植的专业培训,并能熟练掌握移植技术;

3.实施治疗的负责人必须具有相关专业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

4.细胞制备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技师或医师资格,并具有3年或以上的细胞生物学相关工作经验;

5.项目主要负责人必须具备干细胞相关知识和工作基础,必须具有相关专业教授或主任医师职称。

(三)技术要求

实施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病的医院应具备与干细胞采集、制备和临床应用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和保障能力。虽然自体干细胞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问题,也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但作为一种新的临床生物治疗措施,必须取得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或新技术委员会或相关部门的批准。

(四)实验室设施和条件

1.万级净化实验室;

2.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必须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规范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的标准[22]。

四、干细胞移植对象

(一)病种选择

根据国内外临床试验及探索性研究[3-5,7,11,13-15,20-21,23-31]结果,可对以下心血管病进行自体骨髓MCS移植治疗。

1.适应证:(1)急性心肌梗死;(2)慢性缺血性心脏病;(3)心力衰竭;(4)扩张型心肌病(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NYHA心功能Ⅲ级以上,超声心动图示EF<0.4);(5)器质性心瓣膜病(拟手术治疗,NYHA心功能Ⅲ级以上,超声心动图示EF<0.3,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75 mm,胸片心胸比例>0.7)。

2.禁忌证:(1)严重的器官或系统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干细胞移植术者;(2)一般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干细胞移植术者;(3)血液系统疾病患者;(4)过敏体质者;(5)主动脉夹层瘤患者;(6)静息坐位收缩压>230 mmHg或舒张压>130 mmHg的高血压患者;(7)过去5年中有明确恶性肿瘤或血中肿瘤标记物(AFP、CA125、CA19-9、CEA、PSA)水平明显升高者;(8)精神障碍者,药物或酒精滥用者,或有精神病史并且目前尚未控制伴药物疗效不稳定者。

(二)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

根据国内外研究[5,11,13-15,20,21,23-31],对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建议如下:

1.知情同意:在实施自体骨髓MSC治疗前,手术医师应向患者和(或)近亲属作出详细说明,包括治疗目的、获益、风险、优势、可供选择的其他方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术后注意事项及费用等。让患者或其近亲属或监护人有充分的时间做出选择,充分尊重其意愿,按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

2.术前检查:(1)取骨髓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电解质(钾、钠、钙、镁),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抗原、丙肝抗体、艾滋病毒抗体、梅毒抗体);骨髓进行涂片检查;(2)移植术前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钾、钠、钙、镁)、血糖、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和肌钙蛋白)、肿瘤标志物(AFP、CA125、CA19-9、CEA、PSA)、血压、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心肌灌注显象、心脏磁共振等项检查。

3.患者准备:在取骨髓和导管进入动脉的穿刺部位备皮。手术日禁食水,以静脉输液方式保证患者对水、电解质和热量的基本需求。如果术前血红蛋白<10 g/L,在抽取骨髓血时以16滴/min的速度缓慢输血,总量不超过200 ml。

4.骨髓动员:鉴于骨髓动员有可能引起并发症(尤其是血栓形成),对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患者在干细胞移植术前进行骨髓动员宜慎重。建议抽取适量骨髓血后分离MSC并进行培养扩增,以获得临床治疗所需要的细胞数量。

五、自体干细胞移植方法

(一)骨髓MSC制备[32-36]

骨髓的采集与转送必须由专人负责,严格核对。骨髓采集在无菌室内进行,严格按照国家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所规定的骨髓穿刺术规范化标准进行操作,采集的器具必须为一次性。骨髓抽取量为50 ~ 150 ml,所获细胞计数不低于2×107/ml。

细胞制备过程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操作步骤必须规范化和标准化,按中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37]要求严格进行设施与制备质量管理;制备细胞的试剂、材料与辅料必须符合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8]、《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材料质控标准》[39]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40]的要求;未纳入上述标准的化学试剂,应不低于化学纯。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如前所述,必须达到国家卫生医药管理领导部门规定的标准[22]。

分离骨髓MSC的常用方法有密度梯度离心法、流式细胞仪分选法和全骨髓贴壁培养法3种。具体如下:

1.密度梯度离心法:通过介质和离心力场的作用使细胞分层并分离,可排除红细胞对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的影响,获得的细胞纯度较高,缺点是对间充质干细生长的骨髓微环境破坏较大,此外细胞流失相对较多。

2.流式细胞仪分选法:通过MSC表面带有或缺失的抗原成分,进行正选或负选而获得纯度较高的细胞,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细胞活性,费用也较高。

3.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利用骨髓MSC贴壁生长的特性,通过换液逐步去除漂浮生长的血细胞和造血干细胞以得到较纯的MSC,并保留了骨髓中的促黏附物质和有利于骨髓MSC生长的细胞因子,细胞增殖快、数量多,传代后纯化程度与前两种方法相似。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推荐首选全骨髓贴壁培养法。

骨髓MSC分离、培养和扩增后,要根据细胞计数结果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图。制备的细胞以肝素生理盐水稀释至所需容量,计数细胞总数,以台酚蓝排斥法测定细胞活力,进行内毒素检验。用流式细胞仪鉴定骨髓干细胞成分,MSC应CD105、CD90和CD73表达阳性,CD34、CD45或CD11b、CD79或CD19、HLA-DR表达阴性。

用于治疗的骨髓MSC密度不应低于1×108/ml。制备细胞在 4 ℃冰箱保存的时间不应超过6 h。

(二)移植途径[3-8, 11-15, 20-21, 23-31]

干细胞移植途径主要有经静脉移植、经心外膜心肌局部多点注射、经心内膜心肌局部多点注射及经冠状动脉内移植,各有其优缺点。具体如下:

1.静脉途径:无创,操作便捷,但仅有小部分移植细胞能到达心肌损伤区,效果不稳定;移植细胞可能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引起不必要的血管新生。此途径目前除实验性研究外,在临床治疗心血管病实施干细胞移植时较少采用。

2.经心外膜心肌局部多点注射途径:常与CABG同时实施,定位及操作明确而直接,移植效果可靠;但手术风险及创伤较大,点状注射使细胞分布较为局限,易形成细胞孤岛,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3.经心内膜心肌局部多点注射途径 :无需开胸,但需采用特殊注射装置(如美国NOGA装置)。行左室造影,用导管上的多点细针将移植细胞高压注入梗死周边区域和相关兴趣区域。细胞密度一般采用(1~1.2)×108/ml,最大密度为2×108/ml,用10 ml肝素盐水制成细胞悬液。注射点数、每点细胞量和注射深度视具体情况决定,注射点通常为4点 ~ 10点;细胞悬液量范围为100 ~ 500 µl;注射深度范围为2 ~ 4 mm。此途径疗效相对较好,但操作难度较大,同时也存在着移植细胞坏死、心肌水肿、心脏穿孔和心律失常的可能性。

4.经冠状动脉输入途径:经冠状动脉送入overwire球囊,低压扩张球囊防止细胞输注时发生逆流,同时用高压将细胞注入病变远段血管内;通常输注3次,每次时间约2 ~ 3 min;球囊扩张与细胞输注同步,以求干细胞能较多地进入心脏组织。细胞密度范围为(1~2)×108/ml,用15 ml肝素盐水制成细胞悬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采用此方法效果相对最佳,可见患者心功能有较明显的改善。但仍存在细胞流失与分布较散,细胞归巢较差等问题。

建议采用冠脉内移植途径,有条件的单位可优选NOGA系统心内膜注射途径。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积极探索静脉途径干细胞对心肌组织发生特异性靶向归巢的有效方法。

六、干细胞移植时机(治疗时间窗)

(一)缺血性心脏病

1.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不同时间点的心肌微环境,对骨髓干细胞存活、归巢及分化影响较大。急性期因心肌损伤区炎症反应强烈,此时微环境不利于干细胞存活生长。急性心肌梗死时干细胞移植理想条件为:(1)损伤区炎症反应基本消退;(2)损伤区形成一定量的幼年毛细血管;(3)尚未开始瘢痕形成的病理过程。这样可使移植干细胞有一个较好的微环境,以利其迁移、生存、归巢和转化。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1 ~ 4 d为炎症反应高峰期,7 d时一些对干细胞迁移有利的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达到分泌高峰,14 d左右梗死区瘢痕开始形成,20 d后梗死区的肌性血管壁将形成;综合基础研究和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建议在心肌梗死发生后7 ~ 8 d进行干细胞移植[5,14,20-21,23-26]。此段时间为干细胞移植的相对最佳时间窗口,有利于骨髓干细胞有效迁移到梗死区域,并能在炎症干扰较小、生物因素有利的微环境中开始分化过程。但至今为止,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最佳干细胞移植时间尚不完全清楚,既往亦有研究提出不同的移植时间及理由[41-42];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深入探索这一问题。

2.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无明显时间窗问题,可选取患者一般状态较好(如无心绞痛发作和一般体力活动无不适,即心脏供血与心功能尚佳)、提示人体内环境和细胞微环境相对较好的时段进行移植治疗,以利植入细胞的存活、归巢与分化。

(二)心力衰竭

虽然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终末期的共同病理生理状态,但具有不同的病因与病理解剖特征,这对于干细胞移植的时间、细胞数量和疗效可能具有不同意义。心力衰竭时全身一般状况和各器官状况既关系着骨髓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也与人体内环境和细胞微环境直接相关,而干细胞归巢靶器官的状况则对干细胞生存、分化及能否发挥生物学作用至关重要。目前心力衰竭的干细胞移植无严格时间窗,但接受移植治疗的患者几乎均为心力衰竭终末期,原则上应在患者一般状态尚稳定的情况下尽早实施。建议今后在研究中积极探索不同病因所致心力衰竭中最佳细胞移植时间的客观指标。

(三)扩张型心肌病

移植无最佳时间窗口,原则是尽可能在进入心力衰竭终末期之前实施。但须考虑患者体内环境与细胞微环境对移植干细胞的影响,要求患者在细胞移植前至少2周心功能相对稳定,一般状态较好,同时确认不存在感染或未经处理的隐性感染。

(四)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患者实施干细胞移植的目的是为使手术前的心脏处于相对良好的状态以便增强对手术的耐受力,同时也为术后心脏的恢复创造一个较好的内环境。无明确时间窗,宜选择患者一般状态较好、心功能相对较佳且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已良好控制的时段。

七、干细胞移植安全性评价

(一)操作安全问题

1.干细胞制备:制备干细胞所要求的实验室环境、设备、制备过程、质量管理、试剂、材料与辅料标准、规范和条件见本文第五节第一段。尽管制备和培养自体骨髓MSC完全不使用动物血清和人血清,但如离体培养细胞并输入人体,依然要严防因细胞培养过程和培养液导致的意外事件。

2.移植操作:如采取冠状动脉输入途径,要注意防止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

(二)免疫排斥

自体骨髓MSC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问题。

(三)致肿瘤性

动物实验中曾报告异体骨髓MSC移植可诱发肿瘤[43],但自体骨髓MSC移植治疗至今尚无致肿瘤的相关报道。

(四)对移植部位血管的副作用

存在诱发微血栓、造成微梗死的可能性,并有可能发生远段冠脉闭塞或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但二者实际发生率均极低。

要高度注意患者接受干细胞移植后有无局部不良反应(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无全身的不良反应以及术后肝、肾功能等有无变化[43]。一旦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应积极对症处理并按规定尽快报告医院主管部门。

八、干细胞移植术后有效性评价

(一)主观指标[7,23-31]

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活动能力提高。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的少数患者主观感觉与客观检查指标并不平行,需注意。

(二)客观指标[5,23-31]

1.对所用药物的依赖减少,而症状无恶化。

2.心肺功能测定或6 min步行试验结果提示活动耐量增加。

3.无不良反应(心悸、胸闷、各种心律失常及异常新生物)出现。

4.下述项目检查结果改善:(1)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2)超声心动图、心肌灌注显象、心脏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移植术后血管狭窄情况及新生血管情况)。

九、术后随访

推荐术后1 h、4 h、8 h、12 h、1 d、3 d、1周、2周、3周进行问诊及生命体征监测、记录不良反应;建议术后1个月及第2、4、6、9、12 个月时各随访 1 次,第2 年每半年随访 1 次,此后每年随访 1 次。

随访时检查血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肌钙蛋白)、胸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必要时加做24 h动态心电图、心肌灌注显象、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磁共振,与术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比较。

十、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病今后应重点研究和注意的问题

(一)系统研究

国内目前的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多为分散进行且样本较为有限,注重点多在短期疗效上,缺乏机制研究,实验设计和细胞制备亦无统一标准。这对于我国今后干细胞事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极有必要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组织良好的随机临床试验,统一患者的入选标准,统一干细胞的类型及方法学,统一终点硬指标,设计规范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大规模、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准确评价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性和潜在价值。

(二)机制问题研究

今后的临床研究不应只停留于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观察,应在干细胞修复损伤心肌、改善心功能作用机制上进行更深入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三)量效关系问题

干细胞移植治疗剂量与治疗效果之间的量效关系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之一。参照已经完成的研究,使用从小到大的不同数量的干细胞进行移植,对患者移植前后各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观察有无严重不良反应,从而对自体骨髓MSC移植治疗心血管病的临床有效性做出完整准确的量—效关系评价。

(四)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干细胞移植近期效果均较好,但细胞移植术后约8 ~ 10周,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或心功能改善停滞不前,或心功能减低,部分甚至降低到接受干细胞移植前的水平。目前国内外的基础实验与临床研究均不能揭示决定干细胞移植近期和远期疗效的根本性原因。今后应严密设计临床研究方案,以求尽早阐明决定疗效的关键因素。

(五)干细胞移植前人体内环境和细胞微环境干预

至今为止,国内在此方面工作尚未普遍深入开展,但已有若干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时干细胞移植联合内环境干预手段(抗炎、使用他汀类药物以及干细胞因子和胞外活性物质)[45-48]能抑制心室重塑过程、改善梗死周边区血供、减轻梗死区心肌炎症和纤维化,对移植细胞有利。其中他汀类药物引人注目,可以改善梗死心肌微环境从而提高干细胞的存活和疗效[49-50],进一步的研究[51-55]表明其相关机制包括激活促进细胞生长的信号通路,抑制干细胞凋亡,促进干细胞自噬从而保护细胞,改善微循环及抗氧化应激等,还发现某些中药类似于他汀类药物通过抗炎、抑制凋亡和抗氧化应激等途径显著改善干细胞存活和移植疗效[56]。此外,某些研究提出的急性心肌梗死应尽早进行第一次干细胞移植以挽救心肌的缺血及凋亡细胞[41-42],在梗死后一周(或其他时间)进行第二次移植以发挥干细胞的分化再生作用,实质上就是用干细胞本身干预人体内环境和细胞微环境,为第二次细胞移植打好生物学基础。今后要进一步寻找能有效改善内环境的细胞因子和药物,并寻找能够提示内环境质量的客观指标。

(六)移植干细胞的预处理

既往国内已有部分关注此方面问题的研究[49-52]。移植干细胞来自患者自体,而患者年龄偏大和(或)患者器官功能及全身状态较差,会直接影响自体干细胞的质量与功能,而移植前预处理有可能增强移植效果。今后预处理方法要逐步统一与规范,并进一步加强研究。

(七)植入干细胞追踪观察

干细胞移植后追踪观察对于阐明干细胞发挥生物学作用的机制极为重要。作为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检查的组成部分,国外对此甚为重视,追踪技术手段也在快速发展[61-62]。国内既往对此研究报道较少[63],但已有研究利用同位素标记和双核素SPECT技术监测经冠脉移植骨髓干细胞的在体分布及心肌内定位,为干细胞心肌再生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及参数[64]。今后需加强此方面的工作,特别是长期追踪。

十一、结语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目前仍处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过渡期,国内外对该技术的临床研究总体持乐观、积极、慎重的态度。从已知的临床研究结果分析,干细胞移植治疗可称安全有效,然而至今仍不乏相反的结论,尚未取得一致性的研究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有的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研究外,还有很多非随机化小样本的研究,其所获的不同结果很可能造成对干细胞移植的错误理解,并误导干细胞研究方向。只有将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统一标准,规范操作,对细胞产品、细胞剂量、移植方法、移植时机和患者选择等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和优化,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在规范与严密设计的前提下组织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以临床硬终点事件作为最终质量控制标准,从现象到本质、从疗效到机制来阐明干细胞移植的近期和远期有效性,方能使干细胞移植成为心血管病有效而可靠的临床生物治疗手段,最终加入临床常规治疗的序列中。

本专家共识经干细胞研究、心血管病学、内分泌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及其他相关领域多位专家反复讨论及函会审,并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最终得以完成,由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专业学组颁布。专家(院士前列,以姓氏拼音字母为序)包括:

付小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工程院院士)

葛均波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中科院院士)

卢世璧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工程院院士)

汪忠镐 (首都医科大学,中科院院士)

吴祖泽 (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院士)

陈光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崔凤勤 (河北医科大学邯郸中心医院)

方唯一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宫海滨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徐州医院)

龚开政 (扬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谷涌泉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郭连瑞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郭全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韩 英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韩为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韩忠朝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

郝好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黄 飞 (滨州医学院)

霍 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姜金兰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

李晓强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李朝品 (皖南医学院)

栾 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

吕晓霞 (山东省立医院科研中心)

马爱群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马依彤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祁岩超 (广州医学院生物治疗中心)

沈振亚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宋国杰 (嘉兴学院医学院及附属第一医院)

唐关敏 (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陶仪声 (蚌埠医学院)

汪道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王建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王金福 (浙江大学细胞及发育研究所)

王怀林 (中航宁夏生物有限责任公司)

杨向群 (第二军医大学)

杨 镛 (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杨跃进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杨志健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余 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张传森 (第二军医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张国刚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张振刚 (扬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张抒扬 (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

张永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赵亚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

周春燕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执笔人:宋国杰 (嘉兴学院医学院)

唐关敏 (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张永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陈光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杨跃进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全书出版社, 2014.

2 Strauer BE, Brehm M, Zeus T, et al. Repair of infarcted myocardium by autologous intra-coronary 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humans[J]. Circulation,2002, 106(15):1913-1918.

3 Jeevanantham V, Butler M, Saad A, et al. Adult bone marrow cell therapy improves survival and induces longterm improvement in cardiac parameter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irculation, 2012,126(5):551-568.

4 Clifford DM, Fisher SA, Brunskill SJ,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eatment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outcomes[J]. PLoS One, 2012, 7(5): e37373.

5 de Jong R, Houtgraaf JH, Samiei S, et al. Intracoronary stem cell infus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metaanalysis and update on clinical trials[J]. Circ Cardiovasc Interv, 2014,7(2):156-167.

6 Ellison GM, Vicinanza C, Smith AJ, et al. Adult c-kit(pos)cardiac stem cells ar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for functional cardiac regeneration and repair[J]. Cell, 2013,154(4):827-842.

7 Fisher SA, Brunskill SJ, Doree C, et al. Stem cell therapy for chronic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4, 4:CD 007888.

8 Garbern JC, Lee RT. Cardiac stem cell therapy and the promise of heart regeneration[J]. Cell Stem Cell, 2013,12(6):689-698.

9 葛均波, 黄浙勇. 干细胞治疗心脏病的发展方向[J/CD].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 4(12):18-21.

10 葛均波. 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最新研究成果[J]. 医学研究杂志, 2008, 3(12):3.

11 van der Spoel TI, Jansen of Lorkeers SJ, Agostoni P, et al. Human relevance of pre-clinicalstudies in stem cell therap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large animal models of ischaemic heart disease[J]. Cardiovasc Res, 2011, 91(4):649-658.

12 Naftali-Shani N, Itzhaki-Alfia A, Landa-Rouben N, et al. The origin of human mesen- chymal stromal cells dictates their reparative properties[J]. J Am Heart Assoc, 2013,2(5): e000253.

13 Tokcaer-Keskin Z, Akar AR, Ayaloglu-Butun F, et al. Timing of induction of cardi-myocyte differentiation for in vitro cultur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 perspective for emergencies[J]. Can J Physiol Pharmacol, 2009,87(2):143-150.

14 Traverse JH, Henry TD, Vaughan DE, et al. Rationale and design for TIME:A phase Ⅱ,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pilot trial evaluating the safety and effect of timing of administration of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 Heart J, 2009,158(3):356-363.

15 Dimmeler S, Leri A. Aging and disease as modifiers of efficacy of cell therapy[J]. Circ Res, 2008,102(11):1319-1330.

16 樊艳, 王建军, 魏峰, 等.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及心室重构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6):900-905.

17 Anzai T. Post-infarction infl ammation and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 double-edged sword [J]. Circ J, 2013,77(3):580-587.

18 Y Zhang, Y Wang, L Wang, et al. Effect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oligosaccharide on 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vitro[J]. Life Sci, 2012,91(25-26): 1323-1327.

19 曹桎铭,石蓓. 固有心脏干细胞与心肌再生的研究进展[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4, 27 (3):299-302.

20 Williams AR, Hatzistergos KE, Addicott B, et al. Enhanced effect of combining human cardiac stem cells an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 reduce infarct size and to restore cardiac func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Circulation, 2013,127(2):213-223.

21 Makkar RR, Smith RR, Cheng K, et al. Intracoronary cardiosphe-derived cells for heart regeneration after mocardial infarction (CADUCEUS): a prospective,randomised phase 1 trial[J]. Lancet, 2012,379(9819):895-904.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规范整顿工作领导小组. 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EB/OL]. (2012) [2013 -03-07].

23 李延林.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05.

24 杨茗, 邹云增, 杨姗, 等.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J/CD].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 3(4): 58-61.

25 Hare JM, Fishman JE, Gerstenblith G, et al. Comparison of allogeneic vs autologous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livered by transendocardial injec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the POSEIDON randomized trial[J]. JAMA, 2012,308(22):2369-2379.

26 Trachtenberg B, Velazquez DL, Williams AR, et al.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transendocardial injection of autologous human cells (bone marrow or mesenchymal)in chronic ischemic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secondary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 (TAC-HFT) tria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safety and effi cacy[J]. Am Heart J, 2011, 161(3):487-493.

27 王建安, 谢小洁, 孙勇, 等. 骨髓间质干细胞冠脉内移植治疗近期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5, 14(12):996-999.

28 de la Fuente LM, Stertzer SH, Argentieri J, et al. Transendocardial autologous bone marrow in chronic myocardial infarction using a helical needle catheter: 1-year follow-up in an open-label, nonrandomized, singlecenter pilot study (the TABMMI study)[J]. Am Heart J,2007, 154(1):79.e1-7.

29 王建安,谢小洁, 何红,等.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与安全性[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34(2):107-110.

30 游庆军. 骨髓干细胞移植辅助风湿性二尖瓣疾病合并心衰患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4,21(12):1560.

31 游庆军. 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心力衰竭患者近期心功能影响的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医学部, 2004.

32 Anthony Atala, Robert Lanza. Handbook of stem cells[M]. 2nd Revised Ed. San Diego (USA):Elsevier Academic Press, 2012.

33 马依彤, 葛均波. 干细胞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4 谷涌泉, 韩忠朝, 付小兵. 干细胞临床研究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5 付小兵, 王正国, 吴祖泽. 再生医学——基础与临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36 Wang JA, Xie XJ.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heart-from bench to bedside[M]. Zhejiang: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79号.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C/OL]. (2011-01-17)[2011-03-01]

38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2010年版第二增补本.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2013.

39 中国生物制品标准化委员会. 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材料质控标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40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C/OL].(2000-08-17)[2000-10-13]. http://www.sda.gov.cn/WS01/CL0053/24460.html.

41 Jiang W, Ma A, Wang T, et al. Homing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senchymal cells delivered delivered intravenously to ischemic myocardium in vivo:atime-series study[J]. Pfl ugers Arch, 2006, 453(1):43-52.

42 Krause U, Harter C, Seckinger A, et al. Intravenous delivery of autologo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limits infarct size and improves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the infracted procine hear[J]. Stem Cells Dev, 2007,16(1):31-37.

43 刘振林, 王亮, 刘晓智, 等.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Sprague-Dawley大鼠颅内移植致肿瘤形成3例报告[J]. TUMOR,2011, 31(10):881-885.

44 Dogan A, Dogdu O, Ozdogru I, et al. Cardiac effects of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fter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J]. Tex Heart Inst J, 2013, 40(4):428-434.

45 劳伟杰. 心梗后急性期干细胞移植联合抗炎治疗对心功能恢复的初步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医学部, 2009.

46 贾敏, 卢沛琦, 冯若, 等. 他汀类药物干预后细胞再移植对梗死心肌的影响[J]. 中国综合临床, 2008,24(4):302-304.

47 宋雷, 杨跃进, 董秋婷, 等. 阿托伐他汀主要经AMP蛋白激酶而非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11):1033-1038. 48 张骞. 阿托伐他汀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机制研究[D]. 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49 Yang YJ, Qian HY, Huang J, et al. Atorvastatin treatment improves survival and effects of implan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post-infarct swine hearts[J]. Eur Heart J, 2008,29(12):1578-1590.

50 Yang YJ, Qian HY, Huang J, et al. Combined therapy with simvastatin and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creases benefits in infarcted swine hearts[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9, 29(12): 2076-2082.

51 Xu H, Yang YJ, Qian HY, et al. Rosuvastatin treatment activates JAK-STAT pathway and increases efficacy of allogeneic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infarcted hearts[J]. Circ J, 2011, 75(6):1476-1485.

52 Dong Q, Yang Y, Song L, et al. Atorvastatin prevent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hypoxia and serum-free injury through activating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J]. Int J Cardiol, 2011,153(3):311-316.

53 Zhang Q, Yang YJ, Wang H, et al. Autophagy activation: a novel mechanism of atorvastatin to protec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hypoxia andserum deprivationvia AMP-activatd protein kinase/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pathway[J]. Stem Cells Dev, 2012, 21(8):1321-1332.

54 Song L, Yang YJ, Dong QT, et al. Atorvastatin enhance efficacy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eatment for swine myocardial infarction via activation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J]. PLoS One, 2013, 8(5):e65702.

55 Zhang Q, Wang H, Yang YJ, et al. Atorvastatin treatment improves the effect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role of the RhoA/ROCK/ERK pathway[J]. Int J Cardiol, 2014,176(3):670-679.

56 Li N, Yang YJ, Cui HH, et al. Tongxinluo decreases apoptosi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ncentrationdependently under hypoxia and serum deprivation conditions through the AMPK/eNOS pathway[J]. 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14, 63(3):265-273.

57 Li Q, Wang Y, Deng Z. Pre-condition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 better way for cell- based therapy[J]. Stem Cell Res Ther, 2013, 4(3):63.

58 郭军, 李自成. IGF-1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再生及抗炎效果的影响[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1,27(12):948-951.

59 朱美飞, 刘先宝, 王建安, 等. 血管生成素1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血环境下生存能力的研究[J]. 心电学杂志, 2010, 29(3):216-219.

60 Hu X, Wu R, Jiang Z, et al. Leptin signaling is required for augmented therapeutic propertie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nferred by hypoxia preconditioning[J]. Stem Cells,2014, 32(10):2702-2713.

61 Mathiasen AB, Kastrup J. Non-invasive in-vivo imaging of stem cells after transplan tation in cardiovascular tissue[J]. Theranostics, 2013, 3(8):561-572.

62 Elhami E, Dietz B, Xiang B, et al. Assessment of three techniques for delivering stemcells to the heart using PET and MR imaging[J]. EJNMMI Res, 2013, 3(1):72.

63 朱琳琳, 谢向荣, 张娟,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随访[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3, 18(6):674-679.

64 Qian H, Yang Y, Huang J, et al. Intracoronary delivery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radiolabeled by 18F-fluoro-deoxy-glucose: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impact on post-infarct swine hearts[J]. J Cell Biochem, 2007,102(1):64-74.

2014-11-09)

(本文编辑:陈媛媛)

10.3877/cma.j.issn.2095-1221.2015.02.001

宋国杰,Email:songgj301@163.com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自体骨髓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骨髓18F-FDG摄取模式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
自体血清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
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