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批判

2015-01-22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精神

童 霞 芳

(浙江工业大学 之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批判

童 霞 芳

(浙江工业大学 之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和实践指南,它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彰显出独到的育人功能,其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又是息息相通的。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其责任之一就在于将我们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文化传给青年一代,培育良知,塑造丰富健全的个体人格,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人合一;和谐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生存智慧,其本身还具有能动的塑造价值观功能。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①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因此,将地域文化特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批判传统文化中与时代不相符合的部分,继承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文化有过多种定义和概括。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著名学者庞朴先生说过:“文化之为物,不仅具有时代性质,而且具有民族性质”。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属性。而传统,即传承、一以贯之之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它历经时代变迁、人间沧桑, 始终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1]。从狭义上来说,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社会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崇尚人际和合、社会和谐、天下和平的伦理文化[2]。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和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刚健有为”的精神追求和“内诚外信”的传统美德,这些文化精髓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化支撑和精神典范。

(一)“以人为本” 的人文关怀

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的人本主义不同于西方的以神为本,也有别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 人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人间人为先。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以人为本的思想起源最早可以追朔到周代。在殷商时代,人们笃信鬼神,听命于“天命”。后来随着殷纣王的残暴、无知和贪婪及其王朝的覆灭,周人对天命鬼神观产生了怀疑,开始感觉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逐渐认识到天命鬼神的虚无。因此,敬天不如“敬德”。从此,人们对天命鬼神的神秘性与恐惧感开始消退,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身,投向“人”本身。“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先是由管子明确提出的,而儒家代表孔子是第一个把“人”从天命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圣人,他开创了“仁”学。人的本质是“仁”,人之为人,不仅在于他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他具有社会属性。“人性本善”,都具有“仁”的道德本性,反之,那些丢弃了“仁”的本性,损害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人,则与禽兽无异。可以说,孔子的“仁”学就是“人”学,或者称其为人本主义的“仁学”当是很中肯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思想,得到了后世儒家和其他各学派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也在封建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

(二)“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性与人性是相连相通的,他们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在历史上众多哲学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道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的“道法自然”堪称经典。在老子哲学思想中,“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老子用它来概括天地万物的总根源。《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认为,“道”是根本,是起源,是万物产生的本原。“道”化生万物,而万物化生的过程是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考察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变化,建立宇宙本体论哲学的目的在于探索救世方法,所以老子“道法自然”这一哲学命题的意义必然要落实到人生哲理和政治行为上去。这是将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智慧,其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强调人性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刚健有为”的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总原则。刚健有为这种文化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和《诗经》中,这两部儒家的经典著作充满着稳健勇猛的前进气息,如《尧典》里对先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的颂扬,《无逸》中对成王尽忠尽责的谆谆告诫。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思想作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体运行的规律激励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主张君子刚强不屈、生生不息。又说:“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告诫人们积极有为时也不能妄行,不走极端,以中正的态度处世立身。刚健有为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日新”、“革新”,并积极促进“顺乎天而应乎人”的社会变革[3]。中国历史上绵延不断的革命维新都把“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当做变革的理论根据,体现了日新日异的积极进取精神。

(四)“内诚外信”的传统美德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诚信的品德,所谓“内诚于心”是指内在的一种品质、信念;“外信于人”是指在与他人或社会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及其价值指向。诚与信的含义各有不同,两者虽然相辅相成,却也有所区别。“诚”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人的内在要求;而“信”是“诚”的外在表现。孔子对于“诚”有过许多描述,他认为,“诚”是一种宇宙规则;“诚者,天之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诚信不仅是我们修养个人品德的关键,还是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中庸》第二十二章说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只有修得了“诚”的德性,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孟子对“诚”也有精到的论述,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也主张以诚养心,他说:“养心莫善于诚。”信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论语》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信”不仅是做人之本,也是为政根本。孔子说:“民无信不立。”“诚”与“信”两者是相通的品德。《说文解字》中有“诚”和“信”的解释为:“诚,信也。”“信,诚也。”诚与信二字相连,共同作为一种社会伦理道德,大致始于荀子和管仲。荀子讲“诚信生神,夸诞生惑”;《管子·枢言》曾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思想一般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信于言,注重言诺;二是信于义,符合道义;三是信于天,忠实本性。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些理念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许多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它的核心内涵和强大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这些契合点的时代意义,使之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一)源与流的关系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首先,中国传统文化里包含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如儒家提倡“仁爱”精神,孔子的儒学以“仁”为中心。孔子说:“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仁爱”精神包含的不仅是爱国的大爱,也蕴含了爱人与爱己的小爱;墨子把“利天下国家百姓人民”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体现了一种刚正的爱国气节;勾践的“卧薪尝胆”表现的是一种复国的大志等等。中国传统文化这种爱国利民思想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国精神的文化源泉。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精神不谋而合,它以其鲜活而又持久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和价值标准。另外,作为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刚健有为,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它要求人们按照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创造和改变世界。如今,改革创新被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这种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变革思想的土壤而孕育发展起来的改革创新精神[4],正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自由、创新和勇于开拓的时代精神。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文化精神极其丰富,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沃土和精神支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两者之间正是源与流的关系。

(二)基础与提升的关系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其局限性。由于受历史生存环境的限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局限性和消极保守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和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但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它突破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和民族狭隘性,因此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世界性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但是其毕竟主要是封建性质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闭的社会形态的产物,具有封建性、狭隘性的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但又丰富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现道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了社会主义公民的德行和品格。 它关注的焦点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将国家和人民融合在一起,根除了传统文化的封建性、封闭性和狭隘性的特征,超越了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提升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因此能在当今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得到弘扬和发展[5]。

(三)区分与互动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有渊源,但两者有各自的特色和时代背景,因此其思想内核还是有所区分的;同时两者又可以超越时空的隔阻进行一种积极的互动。首先,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不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动乱和封闭,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其次,两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也不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其思想局限性,其中一部分还是代表了君王阶层的利益。最后,两者的开放精神不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自由、平等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小农思想,有循规蹈矩、不敢逾矩的守旧思想,同时闭关自守、妄自尊大,视自己为泱泱大国,斥西方为“蛮夷之邦”。因而这种固步自封的心态在很长时期内导致了整个中国的禁步不前。同时,中国古代有极其浓重的“重农轻商”的传统,这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在中国“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影响下,农业生产被认为是首当其冲的事情,而商业活动则被认为是不能创造财富的活动。而且,商人一直被认为是社会的蠹虫,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财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文明”离不开商业活动的经济支撑,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商业是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穿越时代闪现其影响力和吸引力。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则和确立起着引导和标杆的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立和继承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延伸。两者的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在时空的长河里进行了良性的互动。

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共通的地方,但两者之间又有时代的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中,才能使传统精神得以更好地传承发扬。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主要考虑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精神,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大学生以“中国梦”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以祖国的富强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符合“富强、爱国”的价值观倡导。尚和合、求大同,体现了“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念。再比如仁爱精神,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都要心存仁爱,互相关爱,学会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平等与人相处,正和“自由、平等、友善”相适应。因此,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通的契合点,取其精华,做好继承和创新工作。第二,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纳入教材和课程教学体系之中,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水平;二是开辟适应时代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例如各种优秀文化教育专栏,进行在线学习和共享交流;三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例如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四是利用丰富、生动的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五是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6]。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创造了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成就。且不说厚重的文化底蕴,仅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已让中国传统文化百花齐放。然而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却不利于现代科学文明的发展,以诸子百家学说为根本的思维模式不利于现代思维所要求的探索和试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和民族局囿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要的时代精神的产生。

首先,是思想的实用主义。中国是一个有很强实用传统的国家。一切活动都应当有其实用的价值才会被认为是必要的。与农业相关的生产,如农耕、林业、渔牧业都是为了提供人们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资料。所以,与这些学科相关的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如《齐民要术》等。天文学的研究也是为了需要制定历法以指导农业生产,制定政府的像战争、徭役等的计划。军事相关的如火药、兵法等也是出于防御外敌和侵略扩张。医学的发展也是这样。这些实用主义思想导致人们缺乏创造性思维,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改革创新的精神大相径庭,于科学的进步也是极为不利的。其次,是教育理念的守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四书五经”。且官本位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头脑中从来没有动摇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入仕”才是正道,读书、知识只是敲门砖而已。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局囿性。清朝中叶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夜郎自大”的心态,其形成原因就是满清统治者作为游牧民族在自身及治国理念上的局囿性。不可否认,中华文明是由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五千年文明孕育了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南方山地游耕文明。然而以汉民族为主的农耕文明始终占据主流,处于支配地位。考察中国历史上四次大的民族交融——西汉、盛唐、元、清这四个时期,前两者都是居强势地位的,以汉农耕文明兼容居弱势地位的其他文明形式一并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后两个兼容都是处弱势地位的文明对占强势地位的汉农耕文明的兼容,而后两次兼容对中国社会各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满清,其文化控制政策欲图将汉农耕文明纳入其文明之中,比如乾隆年间的文字狱及禁书,对当时社会的文明进步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源泉,几千年来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准则和精神导向,

而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中彰显出更加顽强的生命力与源远流长的精神魅力。只有继承才能创新,只有反思才能进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中才能更具时代性和科学性。

[1] 陈占安.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1):53-58.

[2] 王晓冬,等.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传统文化观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04,(4):18-21.

[3] 雷宏振,韩娜娜.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及其对企业创新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05,(7):47-49.

[4] 蒋东玲,向绪伟.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统文化支撑[J].求实,2012,(7):79-81.

[5] 徐红林.继承和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探析[J].前沿,2012,(10):37-38.

[6]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3).

(责任编辑:金一超)

The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NG Xiafang

(Zhijiang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4, 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our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contains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ideology, which presents the unique and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function.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spirit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closely link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bas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personnel training have responsibility to spread our great culture to the young generation, cultivate an awareness of conscience, and shape healthy, integrated and various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 so a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y in an all-round way.

traditional cultur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view of harmony

2015-01-08

童霞芳(1982-),女,浙江嵊州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政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

G40

A

1006-4303(2015)02-0224-05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精神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