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领导力理论与高校学生骨干培养的制度架构

2015-01-22

关键词:骨干领导力高校学生

陈 芳

(浙江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可持续领导力理论与高校学生骨干培养的制度架构

陈 芳

(浙江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创新高校学生骨干培养模式,是把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重大课题引向深入研究的标志。而创新高校学生骨干培养模式,关键在于从可持续领导力理论出发,培养和养成学生骨干的可持续领导力。本文在对可持续领导力内涵表述基础上,对高校学生骨干领导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高校学生骨干领导力培养的制度架构与重点策略。

高校;学生骨干;培养机制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长远看是青年大学生素质的竞争[1]。2004年8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2007年10月,团中央下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学生骨干是大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是高校教师、管理工作者与广大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实践者和带头人[2]。由此,高校学生骨干领导力的培养就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学生骨干可持续领导力的内涵

(一)领导力的内涵

西方学者对领导力理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领导力精神—心理特质理论、领导力行为理论、领导力关键因素理论和领导力综合理论。领导力精神—心理特质理论,主要从个体的精神—心理方面或维度探讨领导者在精神—心理方面的不同。领导力行为理论,主要回答领导者做什么、怎么做,涉及到领导任务、领导风格、领导方式。领导力关键因素理论,指研究者通过领导力的某个或某些关键变量来构建模型或理论,如权变理论(费德勒模型)及领导—成员交换理论。领导力研究综合理论,则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领导力个体精神—心理结构理论、领导力行为理论等。综合上述不同流派的领导力理论,我们可以将领导力的实质定义为影响力,这一影响力产生于制度化的权力、领导者本身的人格魅力和伙伴关系的亲和力[3]。制度化权力,这是依据组织形成的权力,是一种以制度为载体的刚性权力。如决策力、人事任命权力、资源配置权力等,还体现在执行力上。人格魅力,这是由个人能力和德性形成的权力,是基于个体精神—心理、个性风格基础之上的权力。个体精神—心理的要素如进取心、 领导欲、诚实和正直、自信、才智、工作等相关知识[4]。美国学者钱门和奥内尔(2004)认为,领导力形成包括六个要素,即充满理想色彩的使命感、果断而正确的决策、共享报酬、高效沟通、足够影响他人的能力和积极的态度。伙伴关系的亲和力,从人格角度讲,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尊重人是一种亲和力的体现。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你是领导,别人尊重你,是亲和力的体现,同时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你的领导力或影响力。钱门和奥内尔“领导力深深扎根于其赖以生存的土壤——被赋予力量的被领导者之中,领导者的力量来源于被领导者而不是他们的上级”[4]的精辟论述就是这种亲和力、领导力的诠释。

(二)可持续领导力内涵

对于可塑性较强的学生而言,学生阶段的领导力培养是一种进入社会前的预备工作,应强调基本能力与基本素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潜力发展空间。因此,高校学生骨干领导力的培养必须注重可持续性。可持续领导力理论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商组织中的运用,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吉姆·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Jim Collins & Jerry LPorras,2002)的著作《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其中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企业可持续发展方式及其领导者应具备的特质。其后著名学者盖尔·C·阿芙利(Gayle C.Avery,2008)也提出了可持续领导方格来探讨商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5]。2006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哈格里夫斯和芬克则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于教育,提出了可持续领导力(sustainable leadership)的概念,认为可持续领导力是一个过程和一种制度的影响,而不是一套个人所拥有的可通过培训获得的一般能力和行为。他们提出,可持续领导力的理念方是支持学校共享文化愿景,建构起组织多样性的教育环境,从而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关键所在[6]。富兰则认为,“可持续性体现为系统具有的根植于人类深层的价值观,并能应对复杂的持续性变革的能力”。戴维斯(Brent Davies)进一步通过对“战略型领导”的系统研究,进而指出成功的战略型领导必将是可持续的领导。而所谓“可持续性”意味着“不是一种现状的维持,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发展”,这种发展需要的是“创造一种持续成功的文化,这种文化有助于培育一种个人和集体通过持续改进应对新的挑战和复杂情景时,不损害个体或更广泛群体的利益,从而实现成功的能力”[6]。

目前国内对可持续领导力理论的研究数量较少,模式单一。如何华宇(2010)对可持续领导力从“过程视角—强调共享、伦理视角—注重发展、结构视角—注重要素”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7]。金惠(2013)[6]则对国内外可持续领导力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并结合国内学校的案例探讨系统的行动策略。在高校的学生骨干培养领域,可持续领导理论的研究与运用还长期处于一种自发的、散漫的状态,缺乏对学生骨干可持续培养模式的提炼与研究。笔者认为,应当有效地借鉴可持续领导力理论,从而构建起系统的、分层分类的长效培养模式,实行学生骨干的可持续培养。学生骨干培养的核心,即为学生骨干可持续领导力的培养,更应当以可持续教育的理念与价值观来重塑新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

二、高校学生骨干领导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笔者最近对浙江省21所高校开展了高校学生骨干培养状况的调查研究。抽样采用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共发放问卷1000份,获得有效数据样本918个,回收率98.6%。

(一)培养体系覆盖面广,而对领导力的期待值高

高校团组织队伍庞大,需要纳入的学生骨干队伍也很庞大。在“你认为哪几类学生骨干应纳入学校学生骨干培养的整体规划”中,选择“班长、团支书”的占16.0%,选择“学院团学会主要学生骨干”的占29.2%,选择“学生社团负责人”的占18.9%,选择“学校校级学生组织主要学生骨干”的占35.8%。大学生对学生骨干的领导力具有很高期待值。在“大学生最认可的学生骨干应具备的特质”中,选择“政治觉悟高,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占3.8%,选择“知识素质全,学习成绩优秀,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技能”的占2.8%,选择“品德素质好,待人宽厚、处世明理,奉献和服务意识强”的占47.2%,选择“能力素质强,有极强的社会工作、社会活动和社会交际的能力”的占34.0%,选择“心理素质好,冷静、果断、干练,胸怀宽阔”的占12.3%。

(二)领导力潜质高,但培养方式缺乏长效机制

高校青年学生对学生骨干素质能力普遍持肯定态度。在“大学生对高校学生干部的总体评价”中,选择“很不满意”的占1.0%,选择“不满意”的占5.7%,选择“一般”的占42.5%,选择“满意”的占45.3%,选择“很满意”的占5.7%。然而,当前学生骨干培训体系建设方面呈现出重视程度不够、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在“大学生所在学校的学生骨干培养的现状”中,选择“非常重视,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培养效果好”的占6.6%,选择“经常开展培训,理论水平得到提高”的占26.4%,选择“不定期开展培训,但效果一般”的占48.1%,选择“很少开展培训”的占18.9%。在培养机制方面,高校学生骨干领导力培养体系缺乏创新性和长效机制。在“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学生骨干培养整体存在的最大问题”中,选择“注重整体,缺乏分层分类指导”的占12.3%,选择“对传统培养路径依赖性强”的占22.6%,选择“难以建立一套完整的长效机制”的占41.5%,选择“对培养后的效果缺少跟踪反馈”的占23.6%。

(三)领导力培养多途径,但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

当前,高校学生骨干培养方式单一,需拓宽培养途径。在“你认为提高当前各高校学生骨干培养的途径有哪些(多选)”中,选择“拓宽培养渠道”的占55.7%,选择“完善学生骨干培养管理机制”的占62.2%,选择“加强学生骨干培养的师资力量”的占43.4%,选择“健全学生骨干考核激励机制”的占54.7%,选择“深化学生骨干示范引领作用”的占50.0%。学生骨干领导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设立不同层次的内容。在“你认为同一培养模式和内容是否适用不同年级不同类别学生骨干”中,选择“是,统一培训效果更佳”的占12.7%,选择“否,不同年级不同类别分开培训效果更佳”的占87.3%。在“你认为高校学生骨干是否需要分层分类培养”的选项中,选择“需要”的占80.5%,“不需要”的占10%;“你所在高校是否有开展学生骨干分层分类培养”的选项中,“有”占23.9%,“没有”占76.1%。可见,高校对学生骨干分层分类培养已成为一个学生普遍关注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学生骨干领导力培养的制度架构与培养策略

基于可持续领导力理论的高校学生骨干培养,首先是确立高校学生骨干的培养目标是可持续的领导力。这需要从价值观、文化观到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其次是围绕这一核心培养目标,建构起分层分类的、外在引导与内在提升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培养机制。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明确指出:坚持普遍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既要覆盖到全体学生干部,同时也要突出对学生干部中的骨干进行重点培养。要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坚持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既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干部的不同特点进行阶段性培训,同时又要坚持贯穿始终,从选拔、使用、培养、举荐等各个环节对学生干部进行全过程培养[8]。该意见为高校学生骨干领导力分层分类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所谓分层分类即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岗位的学生骨干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大一阶段的班级学生骨干、大二阶段的学院团学会骨干、大三阶段的校级学生组织骨干,这符合大学生群体在大学四年的发展轨迹。高校学生骨干分层分类的培养机制就应该注重面向不同群体学生骨干做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培养工作,同时要注重整体性,加强统筹协调,使高校学生骨干培养整体推进、有效开展。

(一)学生骨干领导力培养的制度架构

1.建立立体多元的可持续培训制度。建立立体多元的可持续培养制度,就是建立起以团校、党校和学校教育为中心、社会培训网络和项目化实践环节为两翼的培训制度。一是充分利用传统的团校、党校等教育资源开展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实行开放式培养,从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素养、管理素质、成才意识、创新思维、心理素质、社会热点问题剖析等方面设计教学内容。丰富培训形式,开展集体授课、个人自学、交流研讨、参观访问、挂职锻炼、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二是推进社会化的培训网络,为每位学生骨干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学生骨干分层分类培养专题网页和工作平台,通过微博、微信、人人网、QQ 群等网络平台实现对学生骨干的实时引导和教育。开展学生骨干研讨、交流活动,可以是对学生骨干就碰到的问题相互交流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增进彼此的团结合作;也可以是从研究的角度进行探讨,重点总结问题的共性,结合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讨论。三是实施项目化实践环节。组织各级学生骨干到企业见习,使他们更快地接触并适应社会,并运用到平时的学生工作中;以项目化运作组织实践活动,鼓励各团队在实践中创新,从具体路线的选取、日程的设计到实践过程中的团队管理、活动安排等,结合团队成员的学科优势和实践地的实际特点进行整体设计,同时学校还应加大宏观指导力度。

2.建立自循环模式的学生导师制。学生骨干领导力的培养要以良好的团干队伍建设作为支撑,注重发挥导师的作用。一是因材施教,分类别配备导师。以笔者学校“三鹰”体系为例,每一层级的培养要求配备导师,师资配备上有不同要求。如“雏鹰”计划,在理论教学授予上实施大班教学,在实践训练中实施分组辅导,而教学的主体几乎都是学校专职团干;“金鹰”计划以专题讲座、分组研讨、实践锻炼的方式开展教学,专职团干依然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飞鹰”计划着力培养未来学生领袖,主要聘请知名教授或企业家、政府官员担任导师。二是在校内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导师队伍。注重加强专职团干政治敏感性,要了解社会思潮,具备对思想理论动向和社会舆情动态的分析能力;要加强团干学习,具备学习意识、学术精神和学习能力;了解相关专业的学术成果和前沿知识,善于把握领会社会领域中的各种最新思潮和动态。三是整合引进校外高水平导师。分层分类要求课程设置比较系统、全面,学科交叉性强,因此理论教学环节授课可以请校内外专家、职业经理人等来确保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成立学生骨干导师制,探索理论培训、项目提供、跟踪反馈“一体化”的学生骨干培训新模式。

3.完善学生骨干领导力培养的长效考核机制。首先,引入民主评议监督机制。组织广大同学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学生骨干进行量化打分,定期对学生骨干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充分发挥广大同学的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通过综合评估和民意测验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骨干的工作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是否能顺利结业的依据。其次,严格遵守各项考核流程。实行学生干部培养目标考核制度。学员按要求完成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通过各项考核,志愿服务时数达到设定时数、论文通过答辩后方能顺利毕业。毕业时将获得毕业证书以及优秀学生就业推荐函,获得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的机会。再次,完善不同类别的激励机制。通过奖惩结合激发学生骨干的工作热情,培养学生骨干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如荣誉激励,对在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学生骨干进行公开承认和表彰;加分激励,将学生骨干个人所取的成绩与个人表现、班级、学院挂钩,在评优评奖等过程中实行加分;再如榜样激励,树立学生骨干先进典型。

(二)学生骨干领导力的培养策略

根据可持续领导力理论,围绕高校学生骨干领导力的多元素质,通过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考核办法上的分层分类,建构一个完整、立体、多元的可持续领导力教育制度体系。其培养重点概括如下:

1.强调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骨干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型领导力。“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及活跃程度,对高校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学生骨干理论素养的普遍提高,传统的“保稳定”为目标的说教已经不能充分体现其先进性,必须以“促发展”为目标的理想信念教育对现有理论进行深入诠释。而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特点和目标打造的分层分类学生骨干培养模式具有主体性、针对性、发展性和系统性等特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骨干的能力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质等差异,采用互动式、体验式、课堂式、讨论式等培养模式,因而能更注重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学生骨干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实干型、创新型的学生骨干。

2.强调多重教育,有利于学生骨干多样化发展,培养全面型领导力。高素质的学生骨干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既要培养实干型学生干部,又要培养创新型学生干部;既要培养学习型学生干部,又要培养研究型学生干部。根据学识层次的不同、自身素质的不同对各类人才进行不同强度、不同内容、不同模式的分层分类培养,注重多重教育,这些教育包括素质拓展、理论研究、宣传调研、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助学指导等内容;通过专题讲座、分组研讨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骨干多样化发展,从个体上让所有学生干部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从整体上也可以使不同个性不同方向的学生干部之间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从而塑造一支全面发展、特色鲜明、多样发展的全面型学生骨干队伍。

3.强调长效机制,有利于学生骨干持续化发展,培养稳定型领导力。以往“一刀切”的培养模式能够对学生骨干做到培养前、培养中的严格把控,但是对培养后的效果缺少持续跟踪总结、科学评价及示范辐射的有效抓手。分层分类培养以长效机制为支撑,整合校内外学生骨干培养力量,保障学生骨干培养的常态化、固定化、制度化。学生在长效机制下受益成长,对学校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充分理解、信任、支持,从而从根本上将外在行政指令要求转化为学生骨干内在蕴含的自觉性要求,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骨干的荣誉感、自觉性和示范性,有利于学生骨干自身持续化、科学化发展,培养稳定型学生骨干。

高校学生骨干领导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高校虽然是大学四年最重要的阵地,但不能覆盖一个优秀学生骨干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学生骨干最终都会走向社会,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磨炼、检验、发展自己。因此,围绕可持续领导力的培养,高校学生骨干分层分类培养工作一定要与全社会的教育与培养工作联系起来,从课程内延伸到课堂外,从专业内延伸到专业外,从学期内延伸到学期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发掘发挥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共同构建一个高校学生骨干分层分类的系统工程。

[1] 杜兰晓,吕媛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43-47.

[2] 王学俭,朱大鹏. 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与学生骨干理论素质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18-20.

[3] 简文祥,王革.西方领导力理论演进与展望[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2):80-83.

[4] Kirkpatick S A, Locke E A. Leadership: Do traits matte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1,(2):48-60.

[5] 盖尔·C·阿芙利.莱茵模式:如何开创和谐的常青基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

[6] 金惠.论可持续领导理论及其行动策略[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9,10.

[7] 何华宇.可持续教育领导力:背景、内涵及行动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10,(2):46.

[8] 周柳军. 立足核心目标推动四个结合努力探索深化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13-14.

(责任编辑:金一超)

Theories of Sustainable Leadership and the Institutional Frame of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 Backbones

CHEN F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The innovation in the mode of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 backbones is an important mark, which leads major issues like “what kind of students” college cultivates and “how to cultivates students” to further researches. However, the key of this innovation li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of sustainable leadership in student backbones in terms of theories of sustainable leadership.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theories of sustainable leadership,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backbones’ leadership and puts forward the institutional frame and main strategies.

college; student backbones; institutional frame

2015-03-30

陈 芳(1979-),女,湖北孝感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G640

A

1006-4303(2015)02-0208-05

猜你喜欢

骨干领导力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做人民的公仆 做事业的骨干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领导力的“蓝海战略”
领导力愿望清单
《领导力21法则》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