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国家副总理的农民情缘

2015-01-21剑青

祖国 2014年24期
关键词:邓子恢乡亲们农民

剑青

在世人眼中,邓子恢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作为卓越的农民运动和农村工作专家,他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倾注了毕生精力;而在女儿眼中,邓子恢却是一位身着农民服装、过着俭朴的农民生活、处处为农民着想的睿智而乐观的农民。

“那时候要是没有乡亲们支持,我们是坚持不下来的”

“我上学时,父亲曾带我们全家去参观《收租院》的雕塑。父亲一边看一边对我们说,中国农民是最可怜、最穷的,也是最老实的。他们觉得给地主种田就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自己受了剥削和压迫。”邓小燕对记者回忆说。

邓子恢,乳名绍箕,子恢是他的字。1915年时他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21岁那年考取公费留学,到日本东京留学一年多,因贫病交加而辍学回国。回国后学习,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3年,他与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龙岩共同创办《岩声》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社会主义观念。经过几年的历练,邓子恢于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次年开始参加组织领导暴动,开展土地革命。

1935年2月到1938年3月,邓子恢在闽西坚持游击战争。由于敌人的封锁,他和同志们迂回在崇山峻岭之间,不仅缺医少药,武器弹药严重不足,还要时刻警惕敌人的“搜剿”,环境非常艰苦。邓子恢经常带着战士们在没有瓦的房子里睡觉,宿营时大家就砍下竹子搭个竹寮。如果半夜遇到暴雨来袭,就只能合打一把伞坐到天明。山上不能烧火,主食只能吃生米,夏天上树摘杨梅,冬天挖冬笋当菜吃,很多同志都牺牲了。

那时乡亲们拼着性命给邓子恢他们通风报信、送粮送药。国民党为了防止老百姓帮助游击队,规定“计口购粮”,即按人口购粮。乡亲们就从自己口中一点点把米省下来,送给山上的游击队,因为他们知道游击队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邓子恢给子女讲这段往事时,曾神色凝重地说:“乡亲们把米送给我们吃,自己却吃地瓜、地瓜叶。那时候要是没有乡亲们支持,我们是坚持不下来的。”

“做裤子的钱也没了”

在众多的公开发表的照片里,邓子恢展现给世人的是精神矍铄、体格硬朗、年过半百的老头形象。这个老头的衣着也颇具特色:上身一件旧中山装,下着一条缅裆裤,足蹬一双黑色圆口布鞋。中山装、圆口布鞋现在还可以看到,缅裆裤却已经“失传了”。缅裆裤裤腰肥大,原本身材修长的他,看上去腹部总是鼓鼓囊囊的,给人一种发福的感觉。因为他的穿着打扮一直保持着农民气质——走在大街上,一般没人会认出他是位领导干部。

邓子恢是福建龙岩县人,在那儿闹过土地革命,打过三年游击,和当地的人民群众感情很深。新中国成立后,邓子恢和家乡父老的联系从未间断,老家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来看他,他总是亲切地接待。“饭要等客人们先吃完了,我们小孩才能上桌吃,剩下什么让我们吃什么,从不为我们另开火”邓小燕说,“虽然父亲身居要职,但他对于自家的生活,却总是精打细算,能省就省;而对于老家来访的乡亲,总是热情招待,尽量去接济。”

20世纪60年代中期,邓子恢从农业工作中退下来,就在家里当起了账房先生。邓小燕回忆:记得一次三八妇女节,母亲应邀出席会议。当时,母亲没有像样的衣服,就和父亲商量要做套新衣服。父亲拨了几下那个永远摆在案头的算盘说:“这月剩不下多少钱了,你就将就做条裤子吧。”可就在这时,家乡父老来信说有事需要用钱。父亲只好难为情地对母亲说:“哎呀,做裤子的钱也没了。”母亲很理解父亲,去开会前,只给自己买了条白色丝巾。邓小燕曾经问母亲:“您和爸爸总是给老家寄钱,不觉得咱们家困难吗?”母亲说:“困难啊,可你爸爸他觉得乡亲们比我们更困难。”

“当农民就应该接受锻炼”

“文革”中,和其他许多老同志一样,邓子恢也受到了冲击。“造反派”到他家,叫他去“开会”。妻子和子女都很担心,但他却不在意。很多次,“造反派”高喊着“打倒老右倾邓子恢”到他家门口贴“大字报”,邓子恢就一团和气地站在门口,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当年参加组织农民运动的革命经历,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让在场的人都听得着了迷,觉得“这老头人还挺好”,来时一脸严肃的“造反派”走时逐个和邓子恢握手道别。

在这段“非常时期”,邓子恢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家乡父老。记得有一次一些人来“调查”家乡一位烈士遗孀的情况,硬说她是“叛徒”。才听罢,邓子恢猛地跺脚,把头上帽子一摔,怒道:“你们懂什么!你们知不知道历史?她这种人在革命最低潮时都是支持革命的,你们有什么证据说她是叛徒?”听说那位婶婶作为烈属的一个月几块钱的补贴被取消了,邓子恢马上找到老战友张鼎丞商量。此后,两人每月给她寄十块钱,并持续了很长时间。

邓小燕说:“虽然父亲已过世多年,我也退休在家(只是义务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工作),但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仍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奋斗终生,这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当属他对农民的那份情怀。”

邓子恢(1896—1972)又名绍箕,福建龙岩人。1913年考入龙岩中学。1917年2月,东渡日本,在东亚补习学校学习。1918年4月回国。1923年9月,创办《岩声》报,传播马克思主义。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1931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部长。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委员、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1941年1月,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同年,任中央军委华中军分会委员、新四军第四师政治委员、中共淮北区党委书记。1946年春,任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同年底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副书记兼华东军区副政治委员。1949年3月,当选为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主席。同年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三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1950年2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中南财经委员会主任。1953年1月,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农业。20世纪60年代曾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邓子恢乡亲们农民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解放战争期间在三大战略区都任过副职的邓子恢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邓子恢之子忆父亲
邓子恢毛泽东能托付妻小的人
谨以此文纪念邓子恢诞辰120周年邓子恢发中国农村改革之先声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