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整合的研究

2015-01-21张红岩

2014年34期
关键词:文化融合青海

张红岩

摘 要: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在青海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多元化的民族来源、不同时期的政治背景以及特殊的区位条件等因素作用下,逐渐形成了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特点。本文分析了青海各个不同民族的历史迁徙情况,探讨了去青海多元民族融合,并从民族、地理、经济、宗教、政治、文化六个方面论述了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青海;多元民族文化;文化形成;文化融合

1.前言

在青海历史舞台上,青海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青海的多元民族文化,且随着历史的发展,青海人民通过对这些文化进行传承和积淀使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青海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特性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因素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从青海各个民族的历史迁徙、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中的作用等方面對青海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探究了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原因。

2.青海各个不同民族的历史迁徙情况

青海地区的民族构成主要有藏族、回族、汉族、撒拉族、土族和蒙古族等,而且这些民族的祖先都是从其他地方迁徙到青海的。由于青海各个民族都是很早以前从不同地域迁入青海定居的,因此,他们将原居地的不同民族文化一同带到青海,与青海本土文化进行融合,产生新的文化类型,丰富了青海的历史文化,使青海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繁荣发展。

2.1藏族的历史迁徙

藏族是青海重要的民族构成之一,关于藏族的起源说法各异,包括“混合说”、“南来说”、“土著说”、“西羌说”等等,尽管在对藏族的起源和起源地方面学术界保持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学术界却普遍认同藏族是吐蕃与多民族融合的观点。羌人部落迁徙入青藏高原,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发生融合,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汉族、蒙古族和吐谷浑族等民族的影响,逐渐融合发展成为藏族这个新的民族。根据相关古代文书史料记载,羌族、戎族等早在秦汉前就生活在青海,因此,青海有“羌戎之地”的美誉。吐蕃是在青藏高原南部兴起的,为了吞并吐谷浑,吐蕃占领了吐谷浑的土地,并与其统治的青海境内的吐谷浑、汉族、羌族等民族融合成了藏族。

2.2回族的历史迁徙

回族是在唐代由西域迁徙入青海境内的,而宋代“丝绸之路”的开辟给中亚、西域的穆斯林在青海定居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园1332年,来蛮接受了元朝的封赏,带了大批的西域亲军到青海河湟流域任西宁王一职,驻守青海。这就使得回族规模在元代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元时回回遍天下,及是居甘肃者尚多”的说法也在当时广为流传[1]。在元朝末期,薛都尔丁被封为甘肃行省佥事,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薛都尔丁归顺明朝,官职没有被没收,依然驻守在青海巴州、米拉沟、碾伯,因此,当前许多大通、北隆等当地治理下的回族绝大多数是薛都尔丁及其部众的后人。明朝实行的是将人口从土地较少的地区移入地广人稀的青海地区进行屯田的政策,其中就包含着不少回族人。在清代,西北地区的回族发起了多次失败的反清起义斗争,起义失败的回民大量涌入青海,有的是被清政府发配到青海,有些是为了躲避充军或者是逃难、逃荒进入青海,然而不管他们是什么原因进入青海,他们互相融合发展成了回族。回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民族成分,且民族通婚为回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2.3汉族的历史迁徙

汉族是在汉代时期迁徙到青海境内的,在明朝洪武年间,由于战争的关系,大量的汉族军队涌入青海地区,且随着大量军民迁入青海,明朝在青海设置了大量的堡寨,而在兴建堡寨的过程中必定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口迁徙到青海。清朝登上历史舞台后,明朝的军士被除去军衔、军籍,成为青海地区的普通民户,在青海繁衍生息,到乾隆十一年时,青海地区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71万人,其中汉族占据青海总人口数约31%,大概是22万人,与其他民族相比,是青海地区人数最多的民族之一。

2.4撒拉族的历史迁徙

在古代,撒拉族被成为“萨鲁尔”,原来是西突厥乌骨斯部中某一个部落的名字。在蒙古大军挥兵西下的时候,萨鲁尔在蒙古贵族的胁迫下“签发”,170户撒拉族居民在尕勒莽的带领下向东部的积石州迁徙驻扎,被封为“达鲁花赤”。明朝洪武六年,韩宝被朝廷封为世袭百户,土司制度在那个时候正式被确立,子孙后代可以世袭官位。经过与其他各个民族的不断融合,逐渐发展成为撒拉族。明朝嘉靖年间,撒拉族的人口总数已经上升到10000人,超过2000户撒拉族居民,与最初进入青海地区的“萨鲁尔”人数相比增加了近十倍。民族融合是撒拉族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藏族也会居住在撒拉族的“工”中,而且在村落中也时常会有撒拉族、回族等民族杂居现象。

2.5土族的历史迁徙

土族的形成时间约在明朝末期,是青海地区特有的民族之一,也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当前,关于土族的族源有着很大的争议,“蒙古说”和“吐谷浑说”是影响力最大的两种观点,许多学者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大量具有真知灼见的论证。

吐谷浑从慕容鲜卑中分离发展起来的,其建立的政权存在历史长达三百多年,政权主要管辖范围是以青海湖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在7世纪中期吐谷浑政权被吐蕃所灭,部分吐谷浑人民迁徙到唐朝境内,接受唐朝的统治,而剩下部分则留在青海接受吐蕃统治,与吐蕃进行相互融合。有学者认为,土族是从吐谷浑发展演变成的民族,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吐谷浑并不等同于土族,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融合了藏族、汉族、羌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2.6蒙古族的历史迁徙

蒙古族是从元朝开始迁徙进入青海地区的。13世纪初期,蒙古族在北方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蒙古族对外扩张的军事活动从成吉思汗统治时期到忽必烈统治时期不曾间断,最终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元朝。1239年,阔端派部将朵儿达拉罕等带领军队从青海进入乌思藏。1252年秋,忽必烈接到出征大理的命令,带领军队驻扎在临洮,筹备谋划如何进军大理。青海逐渐沦为蒙古汗国的管辖范围,部分蒙古贵族留守青海,而许多蒙古士兵在一系列对外扩张军事活动中选择留在青海[2]。后来,明朝推翻元朝统治走上历史舞台,在青海留守的部分蒙古军士退回蒙古境内,而剩下部分归附明朝继续留在青海,成为了青海地区的重要民族构成部分。

3.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

一个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会慢慢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是整个民族在实践生活过程中与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智慧结晶,是历史的积淀。民族文化自形成后便存在一定的生命力,其会随着民族的发展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只要民族不衰亡,民族文化能够一直传承发展下去。青海的民族构成比较复杂,回族、藏族、汉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来自不同地域的民族将自己本民族的商业、牧业、农业等方面文化带到青海地区,而且将不同民族的宗教思想、宗教信仰、宗教活动等宗教文化传入青海地区,使得伊斯兰教、基督教、藏传佛教、天主教、道教等宗教思想控制和洗涤不同民族人民的心灵,各种不同的文化在青海发生了大融合,青海呈现出多元民族文化特征。

4.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4.1民族因素

大聚居、小杂居的民族聚居方式是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因素之一。青海各个少数民族居住环境相对集中,因此,其民族特色文化、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鲜少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使得其民族文化得以完整保存,青海各民族文化就可以实现多元化发展。此外,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民族对非本民族文化的态度多是积极的认同态度,很少出现排斥、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可以和谐地发展。

4.2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在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其周围被大山阻断、被江河隔开,导致青海地区交通相对比较闭塞,在这样封闭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各个民族难以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3]。因此,青海各民族文化极少会发生碰撞、冲突,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民族文化特点。总而言之,由于青海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青海地区的民族文化在内部具有封闭性,而对外来文化又可以保持着开放性的态度,因此,这样的条件下有利于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

4.3经济因素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生态环境下,各个民族的经济结构也呈现多样化,其中最主要的两种经济形式就是农耕经济和畜牧经济。农业和畜牧业是相互依存发展的两种经济产业,游牧民族需要向农业民族获取农夫产品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农业民族也需要依靠游牧民族提供畜牧业经济支持,两者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随着青海地区经济农业、牧业、手工业等经济形式的和谐发展,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彼此交流、互利共存的关系,这样的经济环境为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和谐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4.4宗教因素

青海地区宗教构成主要包括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等,其中藏传佛教在青海流传的历史悠久,对青海部分民族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青海,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有回族和撒拉族,这些民族以清真寺为中心形成了民族聚居区域。首先,随着历史的长期发展,青海地区以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为首的宗教信仰在各个不同民族已经形成各自的宗教文化圈,对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维系有着重要作用;其次,青海地区的宗教没有先后、大小、强弱之分,各个宗教之间相容共处,互不干涉。青海各个民族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在宗教文化上和谐发展。

4.5政治因素

青海在不同时期采用的是不同的中央统治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阶层都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民族特点采取不同的统治策略,因此,青海具有多元化的政治背景。在青海东部回族和汉族群居地,采用的是府县制度,与内地保持一致;土司制度是在撒拉族和土族群居的地区实施;在聚居者大量的游牧民族——藏族牧区实行的是千百户制度;对于蒙古族的统治管理采取的则是盟旗制度[4]。虽然直到清朝时期,青海各民族实施的仍然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管理制度,但是这对青海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相处构不成丝毫的威胁和影响,在这样和谐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长期生活,各个民族对外来民族文化始终保持着认同态度。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在青海地区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使得世居青海的少数民族都能够拥有民族自治地。这样的政治制度条件给青海各民族的文化融合和多元文化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4.6文化因素

青海地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各民族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状态。但是青海民族文化中多元化、多极化并不是指青海地区的民族文化是孤立的、散乱的,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汉族文化在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交往中起积极促进作用,是青海民族多级文化的核心部分。汉族文化对青海各个民族文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是一些民族受到汉族文化影响比较大,有些民族受到汉族文化影响比较小。汉族文化是青海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粘合剂,将各个民族文化粘合起来和谐发展,因此,汉族文化在青海民族文化中是最核心的部分,汉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少数民族文化离不开汉族文化的相融互渗、取长补短、密不可分的文化和谐[5]。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是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的,不能人為拆分它们,不然就会破坏青海多元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状态。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青海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迁徙和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看,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青海的地理环境、政治背景、历代封建政权的治边政策和管理制度是离不开的,民族、地理、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是青海民族文化多元化、多样化和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明: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丝路羌中道民族走廊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7BMZ026。

参考文献:

[1] 芈一之.青海民族历史的特点与民族文化的特性[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13(03):103-104.

[2] 何启林.青海地区民族文化特征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04):135-136.

[3] 朱普选.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整合[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7(05):89-90.

[4] 贾桂英.试论青海民族文化的“和谐”思想[J].青海民族研究,2005,9(03):179-180.

[5] 朱普选.青海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05):147-148.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青海
大美青海
青海颂
青海行七首(录二)
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研究
论高校师生文化冲突与整合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