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古希腊灵魂观及其转变

2015-01-21王盼

2014年34期
关键词:灵肉荷马肉体

王盼

摘 要:灵魂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自哲学诞生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着。灵魂观,毋宁说灵肉观,始终即是关于人的哲学的中心问题。自荷马传统,一直到柏拉图,灵肉观一直深深烙印在古希腊哲学的血肉中,无数的先贤大德为这个问题殚精竭虑,不尽的智慧哲言为这个问题理清思路。然而,在众多的分析和理解中,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共识,即,人是由灵肉两面组成的,而在这个和谐中,灵魂是不朽的,因而一直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重灵魂而轻肉体的思想逐渐成为体系,不仅是古希腊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深深影响了后世以古希腊为主要源头的西方文明。可以说,整个西方文明的体系的建构,灵肉二分,灵重于肉的观点是其重要根基。然而,问题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区分呢?是不是说自古以来灵重于肉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呢?如果不是,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这就是本文着力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灵魂;肉体;人

灵与肉,也即身心关系问题,几乎同哲学本身一样古老。但是灵与肉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大家一开始就是这样认为的吗?还是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如果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那么,这个问题又是如何一步步演變的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要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特别是前苏格拉底时期。

肉体和精神的二分规定了西方人理解中的世界。在西方文化的源头和营养,即古希腊那里,肉体和精神的二分在其显现的时候,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规定了后世整个文化语境里的灵肉看法。这其中也包含了西方文化语境下对人的理解,对自我的理解。灵肉问题扩展开来讲,是物质与意识的问题,这是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现在,让我们回到古希腊,来看一下灵魂观念在希腊语境里是怎么一步步转变为现今的模样的。

一、早期古希腊灵魂观

(一)psyche之原意

灵魂在希腊语里用来表示,英文是soul,希腊语拉丁转写为psyche,汉译为灵魂。现代当我们提到灵魂的时候,总是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一个与肉体完全分离的灵魂。然而,灵魂这个概念及其内涵是在不断的丰富,不断的变化中的。在灵魂概念的不断发展中,确实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一个与肉体对立的概念。然而在早期希腊传统思想里,灵魂概念有其独特的内涵。其最初涵义可以追溯至荷马传统。

psyche意为breathe,也即呼吸,活着,也有anima之意,即为生命之本。而它的衍生之意才为灵魂,与身体相对立。在荷马史诗的描述中,灵魂除了拥有一般意义上的意思之外,还特指死者的灵魂、精灵、鬼魂,保留生命拥有者的形状。荷马将感觉归之于肉体而不是灵魂。在荷马看来,“灵魂(psyche)只是一个影子或者影像(image)”,也就是说,它不是实体,只是肉体在某种镜像下的反映,在这里,灵魂也没有包含不朽的意义。

可见,着眼在荷马传统,进入冥府的即为灵魂。奥德修在冥府里碰到自己的母亲,却无法拥抱,即说明了这个道理:人死后,肉体被毁灭,而灵魂则进入冥界。因此,在荷马那,灵魂即有鬼魂的意思。在人活的时候,它与肉体一起,组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人死的时候,它就离开了“人”。但灵魂与“人”与“自己”却并不是一个东西。进入冥界的灵魂,只是在飘荡,它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阳界的事情,但却并不能改变什么,仅仅是在看着。而后世的灵魂不灭思想明显和这个意思不同。灵魂不灭总是向未来预示着什么,总是自身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惟有此,才值得现世的人去追求去修炼。总之,我们可以说荷马那里有灵魂的观念,但却没有不朽的意思。

(二)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的灵魂观

荷马之后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尤其是持自然主义观点的哲学家,在灵魂问题上和荷马有差不多的看法。例如,泰勒斯和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们。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德曼坚持灵魂有着如空气般相似的性质,阿那克西曼尼则直接认为灵魂即空气,他认为“气”为万物本原,而灵魂则是维系生命的“气”或“气息”,人是经由灵魂而成为一个整体的。同和自己一个学派的阿那克西曼德一样,阿那克西米尼也持有世界的创造和毁灭相继交替的理论。

在爱利亚学派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转变正在发生,具体来看即是其对灵魂看法的多样表达。他们的灵魂观既有传统自然主义的观点,又明显的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特别是狄俄尼索斯崇拜以及奥菲斯教和南意大利学派关于灵魂不灭说法的影响。克莱门勒认为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来源于奥菲斯教。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质是火,火的转化生灭形成万事万物。“人的灵魂是神圣之火的一部分,这种火越纯净,灵魂也就越完美”,“最干燥的灵魂就是最智慧,最优秀的灵魂”。灵魂与外界相通,可以通过感觉和呼吸从外界补充自己,当人死了,灵魂离开身体,但不是消灭了,而是去到它的来处,即火那里去了。由此可见赫拉克利特的灵魂观已经初具后世的表达形式,为某种程度上的不朽打下了基础。但是这仅仅在潜在的包含,在他的文章里并没有找到直接论述灵魂不朽的字句,也没有为个人的不朽留下太多的余地。

作为最后一批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一员,在恩培多克勒的哲学里,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结合甚至比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常说更为紧密。恩培多克勒提出了“精灵”概念,精灵是永生的,并生活在一个极乐的和神圣的集体里,而人世生活是一种惩罚,是精灵堕落到了人间。他以精灵代替灵魂,并和克塞诺芬尼一样,他持一种泛神论的观点。阿那克萨戈拉将灵魂与心灵,即努斯,等同起来。坚持心灵的绝对单纯性,努斯是一切事物中最精致和最纯粹的,它具有对一切事物的完善知识和最强大的力量。它永生不灭,而又不轻易改变。他提出了物质性的世界和精神性的世界,并试图将灵魂作为单独的精神实体看待。德谟克利特将灵魂解释为某种物质性的东西,由细微的光滑的和圆形的即火的原子所构成。灵魂在特定的器官中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呼吸从空气中补充灵魂。在其他事物中,有多少的“热”,便有多少的灵魂和理性。④

二、灵魂观念的转变

(一)神秘主义传统

灵魂的地位在后世得到不断的攀升,以至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一个巨大而极其深刻的改变。而这种改变,要涉及到古希腊的一个传统,即神秘主义传统。

古希腊的神秘主义传统来源于宗教。除了狄俄尼索斯崇拜和奥菲斯教,伊流欣努秘仪(Eleusinian Mysteries)也对古希腊灵魂论的塑造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宗教崇拜天上的神,地下的神,还有复活的神。可以看到,在这些宗教里包含着来世和复活的概念。奥菲斯教讨厌身体,泰坦的灰烬构成人的肉体,狄奥尼索斯的本体则构成了灵魂,因此肉体代表着人类的原罪和不洁,而灵魂表示人也具有一定的神性。灵魂是坠落的神灵,只有通过仪式净化,才能从身体里逃脱,显示出其真正的本质。

具体来看,伊流欣努秘仪认为神赐予人生存的能力,而人通过祭祀活动而完成启蒙。在祭祀中,人被神选中,然后人与神相遇。祭祀后,人依然过着原先的生活。但是对未来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参加祭祀。暗示人死后人们还是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信仰本身即包含了不朽的意义在里面。

奥菲斯教和狄俄尼索斯崇拜相信生命可以再生。狄俄尼索斯受难,死亡后又再生。灵魂在原来的肉体中活着,也即活在新的肉体中,因此,灵魂是不朽的。

奥菲斯教有很多版本,但其大致内容是差不多的。信仰的核心是查格鲁斯-狄俄尼索斯受难-死亡-复活。围绕这一神话,形成了几个简单而又寓意深刻的信条。

一、人生而有罪,为了赎罪,必须信仰奥菲斯教。净化身体和灵魂,过纯洁的生活,提高人的道德修为。

二、灵魂和肉体是对立的,肉体充满了欲望,是罪恶的代表。灵魂是人神性之所在。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只有死亡来临时,肉体被彻底毁灭,灵魂才有机会逃出牢笼。

三、灵魂离开肉体后,进入冥界,接受神的审判。惩罚因人生在世所为的罪过大小而不同。

四、轮回转世。灵魂受到惩罚后,再度转世。转世后的幸福或苦难源于前世罪过的大小。这个过程一直反复,直至灵魂纯洁无瑕,脱离转世之苦,进入永世欢乐之岛。

由此,不难看到,宗教观念的进入。特别是灵魂转世学说给予希腊文化以巨大冲击,希腊文化吸收了这一精华,转而又为自身文化的构建起了推动作用。经过宗教的洗礼,古希腊文化里的灵魂观念悄然发生了改变。

(二)苏格拉底的贡献

在灵魂概念的转变过程中,苏格拉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苏格拉底从古希腊传统那里汲取营养,认为灵和肉并非是的二元对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完整体就是某某人。但他的思想又与传统有所不同。他认为一个人的善恶取决于灵魂,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相当于工匠和工具的关系。因此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我,肉体只是工具,人活着是为了利用它。

如果说苏格拉底坚定的相信灵魂不朽,倒不如说苏格拉底“知道”灵魂不朽。因为说相信,是说一种信仰,是不能以理来论的。反之,则不会以坚定的信仰来重塑生命实践。说到底,信仰可以只是个人之事。但是苏格拉底不同,他知道灵魂不朽乃是一个“事实”。当刻比斯说:“苏格拉底,看来你的话是千真万确的。”苏格拉底却说:“刻比斯,我认为事实完全是这样……举凡死而复生,生者产生于死者,以及死者之灵魂存在,确乎都是事实。”苏格拉底说,用言语来描述灵魂,应该去掉言相,方见事实。我所说的都是本然的生命本身的状态,是用语言来描述的不错,但是并不是非要依赖于语言才能“面见”真理。因此,不朽的灵魂,对苏格拉底来说,不是人类童年的迷信。而是一种超越了语言的生命“亲见”。无需推理,亦不用证明,此乃是一“事实”之存在。推理和证明只影响效果,而不影响灵魂不朽之为事实之事实。对于一般人来说,灵魂不朽可能只是一个虚幻的乌有之乡,缥渺而不现实。但在苏格拉底,灵魂不朽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的“实境”。显现在他眼前的灵魂不朽是他一生追求至善而努力达到的。但为了向未亲见者讲述,我们可以看到,他曾有过几个“理智”的证明,现在此简要说明一下。

其一,“轮回”说。这不是一个严谨的证明,而是关涉到人的信仰。证明不严格,但可以有效。

其二,“凡物皆从他的对立面而来”。生由死处来,死由生处生。生必得于死,死亦得于生。死亡是肉体死而灵魂生,诞生是灵魂“死”而肉体生。

其三,如果对立不相生,那么世界将永死而无生。这个是证明二的一个反推命题,与其二合在一起构成了朴素的辩证关系。

其四,“知识的回忆说”。即人的一切知识来源于灵魂未进入生命之前的达致。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本质是一种“前识”。是灵魂在进入生命之前在本质界的见闻和一些拾取,也可以这样说,是本质界真理依托灵魂在生命中的一种显现。

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个证明十分不严谨,甚至随意。但这并不是说灵魂不朽的命题是错误的,正如前文所说,这并不影響证明的效果。

小结: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由荷马以至苏格拉底,早期古希腊灵魂观完成了一个翻转和升华。对灵魂概念的众说纷纭也渐次归一为对灵魂不朽的信仰。在这处过程中,宗教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引导了这个进程的形成。同时也影响了后世整个的西方文化。(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第50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第62-63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第65-66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第73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 柏拉图.水建馥译.《辩护词》〔M〕.西安:西安出版社,105页

猜你喜欢

灵肉荷马肉体
我的诗
《道连·葛雷的画像》:灵肉斗争中的道德精神
生 活
杨抱槐
存在与超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骆驼祥子》的艺术比较
灵与肉的迷离恍惚
《肉体的记忆》中“桥”的解读
快乐为什么那么快
尼采巴赛尔时期的荷马研究
尼采巴赛尔时期的荷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