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意义

2015-01-21刘朝阁毛凤萍

关键词:弘扬人文素养

刘朝阁 毛凤萍

摘要: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普及人文知识、培养感恩意识、提高代际沟通能力以及塑造人文精神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科技发展迅速、社会深度转型、文化思潮多元并进的时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尤为迫切。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养成

1 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

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的素质,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包括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特质、以人为本的责任意识、优雅得体的行为习惯等。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文素养高的学生,知识面宽,责任感强,抗挫折能力强,具有持续发展的潜质,这样的毕业生更易为用人单位所重用。但是,由于社会风气、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影响,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集中表现在人文知识缺乏而不愿投入精力去补充,思想浮躁理想信念模糊而急功近利意识强,注重权利享有而忽视义务担当,追随潮流而审美情趣不高,标榜个性而适应力差。这些都是制约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瓶颈。

2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迫切性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依靠的是中国力量,需要发扬中国精神,归根到底是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可见人民群众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然而现实是不容乐观的,以人文风气浓郁的浙江省为例,浙江省第二届公众人文社科素养及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近9成公民人文社科素养不达标。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瓶颈是国民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文化程度,对比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我们的国民素养是大有提升空间的。而这方面,传统文化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可以用以对国民进行礼乐教化[1]。这就意味着需要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国民进行人文教育,特别是需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其创造性的转化并创造性地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民的人文素养。

3 弘扬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

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在驱动和提升民族精神、人生境界上所起的重要性,当然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养成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亦即教育使人成为人,教育对个人和人类的幸福生活所具有的作用与功能。它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具有非功利性或超功利性[2]。

4 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养成的积极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有利于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人格的自我完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爱国情操和感恩意识的培养,也是弘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4.1 传递人文知识,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当代的大学生处于一个科技突飞猛进、重工具理性轻人文理性的时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并利用新媒介迅速传播,而需要人沉潜才可以掌握、需要主体去认真体悟的人文知识则处于式微境况。大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成才做好准备以外,也需要储备丰富的人文知识,为提高个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从而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做好铺垫。

传统文化经过历代的沉淀,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古圣先贤的论著、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感人故事都可以作为一种人文知识扩大大学生的视野,积淀大学生的人文内涵。传统文化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人文领域,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切入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把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文养成的主阵地,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的经典,如《论语》、《孝经》、《二十四孝》、《弟子规》等,组织专题讲座、观看传统文化视频、板报、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汉服成人礼等主题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扩充其人文知识。经过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有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的主要内涵、日常生活中的伦理规范、新旧媒体的传统文化宣传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形成比较直观的认知,为今后渗透于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而转化为行动做好铺垫。

4.2 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个体主体自觉的事实与應然追求,决定了现代道德教育具体方法上必然是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切入个体心性世界的、能激发个体心灵情感共鸣的教育方法[3]。

传统文化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直指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关注大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通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缘亲情引导大学生对父母要知恩报恩,培养其感恩意识。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各种媒介激发大学生对父母的真情实感,感念体会父母亲养育自己之不易,最终使其确立感恩的意识,在大学学习期间积极完善自身以让父母放心,今后孝敬父母、成就事业以让父母安心,对周围的人和物常怀感恩之心,善待生活以让父母舒心。从而把感恩报恩由个体扩大到社会群体。

4.3 构建代际和谐,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目前高校中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现象,礼仪失范严重,这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学生的礼仪教育缺失,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不够,对于什么是日常生活中言谈举止的尺度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能把内在的修养体现于外。归根到底就是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席和学校教育的不足。

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究其根源与父母的沟通就出现了问题。《论语·为政》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没有尊敬之心,赡养父母就和养犬马没有区别了,可见对于父母的恭敬心多么重要。“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弟子规》),对于犯错的父母,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地耐心劝导,如果当时没效果,等父母心情好了抓住时机再次规劝。要有耐心有礼有节地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简单粗暴只能适得其反。与父母的沟通尚且如此,与同学的交往更是需要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辅助一定的策略,以便培养和谐融洽的关系。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弟子规》),谦虚礼让、长幼有序,年长者得到尊重,社会尊老敬老的纯朴和谐的风气才能自然形成。我们可以看到公交车有很多年轻人心安理得地坐着老幼病残专座,而对站在旁边的老人熟视无睹。“称尊长,勿呼名”(《弟子规》),称呼尊长,不能直接叫他们的名字,这是对长辈的尊重,直呼其名则显轻薄。现在大学生面对面称呼老师、父母姓名已不少见,更何况在老师、父母不在场的情境下。举止得体,用语文明,具有良好的礼仪风度,这样的大学生必然更容易融入集体,成为其他人所乐于交往的对象。

4.4 推崇人生价值,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能在家庭中为孝子,亦即可以在社会中为仁人,而参与有普遍性之文化生活。传统文化教育,重视每一个学生个体,体现着人文关怀,弘扬传统美德,立足当代发展的实际情况,倡导作为人类一分子的应尽的普遍义务和担当的应有责任[4]。“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儒家把关爱亲人、侍奉双亲作为修身的一项重要功课,而侍奉亲人就需要了解人性,了解人性就需要明白天理规律,正体现了人的主体地位。“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儒家由亲爱亲人而推己及人,由人到物,蕴含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人生的价值。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内在的契合之处。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5 弘扬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笔者所在院系开展的历时一年的弘扬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是立足传统文化的高校学生成人成才教育实践,以事实证明了其有效性。通过探寻家乡特色,培育了学生家国情怀,提升了学生对家乡、国家的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品读中华经典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以文艺形式展现道德的力量,文化展演、汉服成人礼等活动熏陶培育了学生优雅风度、孝亲爱国的意识。通过举办传统文化主题讲座,使学生更一步明白了儒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旨趣,夯实学生做人的道德基础,学会了人际交往中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各班级举办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班会,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多层次志愿服务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由内化到外化,培养了学生善待他人、关怀社会的奉献精神。

6 结语

缺乏人文素养必然导致严重后果,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说,社会冷漠,心灵孤寂,人与人之间心灵上有隔膜,在日常生活中互不理解甚至仇视,这样发展下去终将导致人类社会的瓦解[5]。人文养成需要人文教育,而传统文化教育恰是借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的一种实践。高校可以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地继承与创造性地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生的人文养成提供助力,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补充能量。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家庭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任思蕴,祁涛.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瓶颈是国民的人文素养[N].文汇报,2014-9-22(009).

[2]杜时忠.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与追寻[J].教育研究,1999(9):44-48.

[3]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236.

[4]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38.

[5]汤一介.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221.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唐山学院2014年度院级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40242。

作者简介:

刘朝阁(1979-),男,河北广宗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毛凤萍(1973-),女,系党总支书记,高级政工师,硕士。

猜你喜欢

弘扬人文素养
人文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