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探析

2015-01-21李辰亮

关键词:归属感农民工群体

摘要:1978年小岗村率先在全国拉开了土地大包干的序幕,掀起了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的序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迫使在中国存在二十多年之久的人民公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场运动极大的激起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务工人员,农民工这个称谓就渐渐出现了。

关键词:农民工  群体  归属感

1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概念界定及现状

所谓“归属感”是指外界环境作用于人而产生的一种内部主观意识,这种作用结果又进一步影响着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归属感分为地域归属感和群体归属感,由于城市对农民工的巨大吸引力和较多的就业机会,大多数农民工在进城之后都会产生在城市永久居住的愿望。与强烈的地域归属感相比较,由于农民工自身狭隘的小农思想,即便身在城市他们的交际圈依旧仅限在血缘亲属和同乡形成的小圈子内,与城市居民的交流仅仅是经济上的雇佣或服务关系,缺少更深层次的交往,所以表现出很弱的群体归属感。

地域上的强归属促使更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并产生变成市民的愿望,所以即使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再大都不会减轻他们对城市的依恋。群体上的弱归属使他们徘徊在市民的范畴之外,加之以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排斥和不友好使两者冲突摩擦不断增多,这样又助长了农民工的“过客”心态。

地域上的强归属和群体上的弱归属形成巨大的反差和矛盾,城市对农民工采取“经济吸纳”和“社会拒入”的双重态度,农民工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与城市产生隔阂,甚至对城市居民产生一种怨恨、对抗、仇视情绪,以至于产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2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弱的表现

2.1 农民工权利遭受侵害和限制。①农民工主要受雇在私营企业或个体商户中,他们从事着苦、脏、累、险的工作,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社会声望低。有的企业为了留住农民工经常会采取拖欠工资的方式,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遇到加班不加薪或加薪少的情况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由于农民工对岗位不挑剔,对劳动条件不苛刻,本身劳动力价格低廉,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形成巨大冲击,所以为了保障城市居民就业权,城市管理者会限制农民工就业,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遭到侵害。②在社会福利方面,多数企业不提供住宿,就算提供也是工棚这类生活环境很差的地方,入城农民工为了节约生活开支往往会选择偏僻、条件差的房屋居住,没有住房保障。与城镇居民不同的是农民工很少会享受到医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这类的社会保障措施。同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也很难切实保障。③在政治参与权方面,由于农民工离开了家乡,很多村里的政治权利都没有办法参加,所以丧失了在农村的很多权利,城市对农民工生活有很大影响,但是由于城市政策针对城市人口,人事管理取决于户口所在地,很多政策没有关注农民工利益的维护,而且户籍政策的限制使他们失去了参与的机会,农民工在城市里各项政治权利难以实现。

2.2 城市管理部门對农民工的管理方式不当。“只管手脚、不管头脑”是多数城市管理部门对农民工的态度,这种防范式、管制式的管理方式,除了暴力、歧视还流露出对农民工深深的不信任。

2.3 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群体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①“泥腿子”、“乡巴佬”和“外来人”。农民工在城市里的称谓有很多,但无一例外的带有歧视、侮辱的感情色彩。城市居民源自出身的优越感把自己以城市的主人自居,他们认为“城市是城里人的城市”,把那些进城务工人员视为“二等公民”,这种以身份来决定的尊卑贵贱和对农民工兄弟发自内心的不友好时常引起他们交往中的互不谅解、互不认同,轻则言语上的讽刺、人格侮辱,重则引发肢体冲突。②“一等公民”对农民工贡献的忽视。农民工在城市里从事着苦、脏、累、险的工作,却拿着极少的薪水。没有农民工城市就不会发展的如此迅速,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城市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完善这对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化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工的离开,城市无疑将陷入瘫痪。

3 制约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因素

3.1 户籍制度是根源。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它表明了户籍所有人在本地生活的合法性,根据地理位置这种制度把人们划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这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竖起了一座“户籍墙”,是对公民身份的一种不公平的等级界定,使农村户口所有人永远被贴上了“农民”的标签,带有一定的歧视性。

3.2 城市中的组织团体对农民工关注不够。现在社会上很多工会组织或团体组织都只是针对国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但是农民工绝大多数存在于私营企业之中,这使得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缺乏权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渠道。这使得农民工在遭到侵害时更加去依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小圈子,而他们表达自己诉求的方式往往是采取罢工、游行或者是更加极端的形式。

3.3 农民工自身因素。①农民工接受新事物缓慢。农民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土地“洗脚上田”进入城市,而迎接他们的是迥异于农村生活的另一番生存方式。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在旧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去适应,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改变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农民到农民工,职业和身份的改变对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产生极大的挑战。②“过客”心理。由于农民工在群体上对于城市无法产生真正的归属感,还有中国小农经济中特有的乡土情结,所以他们不会一直呆在城市中,他们深深地明白总有一天要“卸甲归田”,所以他们以一种过客的心态在城市里生存。③“出身”带来的自卑。农民工生活在城市里却贴着农民的标签,无论他们进城的时间有多久最终也只是农民,“寄人篱下”的他们无法享受到城里人的各项福利待遇,这种出身的限制使他们永远无法摆脱。

3.4 媒体对农民工片面的宣传。长期以来媒体聚焦于农民工的报道无非有两种:一是农民工冲击城市就业,另一种是农民工违法犯罪现象。媒体对于农民工负面影响大肆报道而对于他们对城市的贡献极少提及,这在无形中助长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群体的冷眼和歧视。

3.5 城市居民的优越感和虚荣心。生活在“福利城堡”中的城市居民凭着自己优越于农民工的生存条件以歧视的心态拒绝与农民工有过多的交往,而且农民工多从事于服务行业,城里人会把农民工对他们的服务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一旦农民工的服务使他们不满意他们会对其进行言语上的讽刺和人格侮辱,这种心里的抵触使农民工与城里人的交流仅限于经济工作交流,缺乏深入的了解。城市居民封閉的盲目自大的心态使他们鄙视和无视农民工的存在,甚至对农民工为他们做出的贡献不屑一顾。

4 提高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几点措施

4.1 完善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切实保障农民工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完善立法,清除和杜绝任何针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性的政策。对于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现象加大整治。保障农民工住房、医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子女教育等各项基本权利。

4.2 打破城乡二元制分割的社会形态。从制度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不仅要在城乡规划时考虑乡村发展的利益,也要促进城乡在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管理体制方面的一体化,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缩小城乡差距。

4.3 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引导。对于农民工进城后的角色转变,政府应该有计划的对农民工进行城市生活常识和法律培训,缓解他们的自卑感和心理压力,使农民工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强化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建立针对农民工的求职服务体系,使农民工进城后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使他们具备更高的职业技能逐渐形成竞争优势,增强他们对城市的适应能力。

4.4 改进对农民工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使农民融入到工会和居民社区中,参与到城市管理中去,同时也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了切实保护的组织。这样不仅有助于农民工的管理还有助于农民工对城市群体的归属感的增强。

4.5 媒体应该客观进行宣传。各大媒体在涉及农民工的报道中多把农民工刻画成“冲击者”、“失语者”、“沐恩者”的形象,这是对农民工的极大偏见。媒体作为宣传者应该多做正面、客观的宣传,强化农民工在人们心目中正面的形象。

这对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蔡禾,曹志刚.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及其影响因素——来自珠三角的实证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张国胜.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机制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2).

[3]江立华,胡杰成.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地位的边缘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作者简介:李辰亮(1963-),男,河北栾城人,学士学位,河北科技大学环境学院,高级政工师,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归属感农民工群体
价值感与归属感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