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护理在3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2015-01-21朱丽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老年

朱丽娟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护理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均予以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还予以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入组30d时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变化。结果:入组实施不同护理30d时,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的负面心理,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提高预后、预防疾病复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护理;缺血性脑卒中;老年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107-01

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塞,是由于脑局部组织血流循环异常而引发的缺血、缺氧性坏死,最终导致脑部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1],在幸存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偏瘫、嘴歪眼斜、失语、认知能力障碍等是常见的脑损伤临床表现,这些症状往往让患者无法接受,普遍会出现紧张、低落、焦虑等不良情绪,若不及时干预,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而且会大大增加了复发风险[2]。我院为了改善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对32例患者实施了心理干预护理,效果显著。现将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入组标准:经头颅CT、血管造影等检查均符合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分型标准;均是初次起病,神志清楚,无沟通障碍。剔除存在失语、神志不清、认知障碍等症状的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3例;年龄61~86岁,平均(753±49)岁;受教育年限1~12年,平均(71±35)年;偏瘫51例,肢体麻木14例,嘴歪眼斜18例。将入组的64例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症状表现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心理评估结果,予以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内容如下:①护患和谐,这是心理干预护理的基础,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的态度要和蔼、热情,多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苦恼,并及时给予劝解、疏通,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以鼓励患者与病魔作斗争,逐渐让患者感觉到信赖,形成良好的关系。②对轻度焦虑、抑郁的患者,可与患者一对一的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内心的担忧,再根据内心需求给予讲解、鼓励;对中重度焦虑、抑郁的患者,要请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治疗。③联系患者的家属,指导家人对患者要多理解、关心与支持,让患者感觉到家庭的关爱,逐渐打消老人的思想负担;对于照料老人的家属,在照料过程中,要注意维护老人的自尊,不能对老人恶言恶语,以避免老人受到伤害与刺激。④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低钠、低脂、低油饮食,注意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

13评估方法 两组在入组时及入组30 d时分别进行心理状态临床评估,评估工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越高,患者情绪焦虑或抑郁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正负标准差(x±s)表达,两组间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达,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事件,大约占脑血管疾病的748%[3],老年人(尤其年龄在60岁以上)是高发人群,老年人一旦发生脑梗,其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这对于内心本来就较敏感、性格较固执、情绪较激烈的老年人而言,会更易引起或加重焦虑、抑郁心理,这些不良心理严重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及康复的信心。本组研究对缺血性脑卒中老年病人实施持续的心理干预护理,大大降低了病人焦虑、抑郁的评分,改善了病人的心理状态,这对提高预后、预防疾病复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杨魏巍,汪晓媛,刘忠梅,等.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临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1957-1959.

[2]张华.全方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8):98-99.

[3]刘敏,方向华.脑卒中后残疾的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11):1146-1150.

(收稿日期:20140426)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护理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均予以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还予以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入组30d时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变化。结果:入组实施不同护理30d时,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的负面心理,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提高预后、预防疾病复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护理;缺血性脑卒中;老年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107-01

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塞,是由于脑局部组织血流循环异常而引发的缺血、缺氧性坏死,最终导致脑部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1],在幸存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偏瘫、嘴歪眼斜、失语、认知能力障碍等是常见的脑损伤临床表现,这些症状往往让患者无法接受,普遍会出现紧张、低落、焦虑等不良情绪,若不及时干预,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而且会大大增加了复发风险[2]。我院为了改善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对32例患者实施了心理干预护理,效果显著。现将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入组标准:经头颅CT、血管造影等检查均符合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分型标准;均是初次起病,神志清楚,无沟通障碍。剔除存在失语、神志不清、认知障碍等症状的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3例;年龄61~86岁,平均(753±49)岁;受教育年限1~12年,平均(71±35)年;偏瘫51例,肢体麻木14例,嘴歪眼斜18例。将入组的64例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症状表现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心理评估结果,予以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内容如下:①护患和谐,这是心理干预护理的基础,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的态度要和蔼、热情,多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苦恼,并及时给予劝解、疏通,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以鼓励患者与病魔作斗争,逐渐让患者感觉到信赖,形成良好的关系。②对轻度焦虑、抑郁的患者,可与患者一对一的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内心的担忧,再根据内心需求给予讲解、鼓励;对中重度焦虑、抑郁的患者,要请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治疗。③联系患者的家属,指导家人对患者要多理解、关心与支持,让患者感觉到家庭的关爱,逐渐打消老人的思想负担;对于照料老人的家属,在照料过程中,要注意维护老人的自尊,不能对老人恶言恶语,以避免老人受到伤害与刺激。④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低钠、低脂、低油饮食,注意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

13评估方法 两组在入组时及入组30 d时分别进行心理状态临床评估,评估工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越高,患者情绪焦虑或抑郁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正负标准差(x±s)表达,两组间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达,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事件,大约占脑血管疾病的748%[3],老年人(尤其年龄在60岁以上)是高发人群,老年人一旦发生脑梗,其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这对于内心本来就较敏感、性格较固执、情绪较激烈的老年人而言,会更易引起或加重焦虑、抑郁心理,这些不良心理严重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及康复的信心。本组研究对缺血性脑卒中老年病人实施持续的心理干预护理,大大降低了病人焦虑、抑郁的评分,改善了病人的心理状态,这对提高预后、预防疾病复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杨魏巍,汪晓媛,刘忠梅,等.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临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1957-1959.

[2]张华.全方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8):98-99.

[3]刘敏,方向华.脑卒中后残疾的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11):1146-1150.

(收稿日期:20140426)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护理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均予以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还予以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入组30d时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变化。结果:入组实施不同护理30d时,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的负面心理,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提高预后、预防疾病复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护理;缺血性脑卒中;老年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107-01

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塞,是由于脑局部组织血流循环异常而引发的缺血、缺氧性坏死,最终导致脑部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1],在幸存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偏瘫、嘴歪眼斜、失语、认知能力障碍等是常见的脑损伤临床表现,这些症状往往让患者无法接受,普遍会出现紧张、低落、焦虑等不良情绪,若不及时干预,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而且会大大增加了复发风险[2]。我院为了改善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对32例患者实施了心理干预护理,效果显著。现将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入组标准:经头颅CT、血管造影等检查均符合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分型标准;均是初次起病,神志清楚,无沟通障碍。剔除存在失语、神志不清、认知障碍等症状的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3例;年龄61~86岁,平均(753±49)岁;受教育年限1~12年,平均(71±35)年;偏瘫51例,肢体麻木14例,嘴歪眼斜18例。将入组的64例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症状表现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心理评估结果,予以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内容如下:①护患和谐,这是心理干预护理的基础,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的态度要和蔼、热情,多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苦恼,并及时给予劝解、疏通,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以鼓励患者与病魔作斗争,逐渐让患者感觉到信赖,形成良好的关系。②对轻度焦虑、抑郁的患者,可与患者一对一的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内心的担忧,再根据内心需求给予讲解、鼓励;对中重度焦虑、抑郁的患者,要请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治疗。③联系患者的家属,指导家人对患者要多理解、关心与支持,让患者感觉到家庭的关爱,逐渐打消老人的思想负担;对于照料老人的家属,在照料过程中,要注意维护老人的自尊,不能对老人恶言恶语,以避免老人受到伤害与刺激。④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低钠、低脂、低油饮食,注意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

13评估方法 两组在入组时及入组30 d时分别进行心理状态临床评估,评估工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越高,患者情绪焦虑或抑郁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正负标准差(x±s)表达,两组间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达,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事件,大约占脑血管疾病的748%[3],老年人(尤其年龄在60岁以上)是高发人群,老年人一旦发生脑梗,其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这对于内心本来就较敏感、性格较固执、情绪较激烈的老年人而言,会更易引起或加重焦虑、抑郁心理,这些不良心理严重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及康复的信心。本组研究对缺血性脑卒中老年病人实施持续的心理干预护理,大大降低了病人焦虑、抑郁的评分,改善了病人的心理状态,这对提高预后、预防疾病复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杨魏巍,汪晓媛,刘忠梅,等.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临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1957-1959.

[2]张华.全方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8):98-99.

[3]刘敏,方向华.脑卒中后残疾的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11):1146-1150.

(收稿日期:20140426)endprint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卒中老年
雌激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早期肠内营养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营养状况及结局的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中风复元方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喉罩全麻在老年下腹部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