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社会发展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

2015-01-21吴大兵

关键词:公平城乡农村

吴大兵

(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400020)

邓小平社会发展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

吴大兵

(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400020)

公正价值理念是邓小平城乡统筹发展思想中核心价值诉求之一。基于对我国城乡发展的深刻认识和深入思考,他的公正理念集中体现于四个方面:关于城乡平等的观念凸显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权利公平;城乡并进的思想凸显了城乡发展的机会公平;城乡统筹推进的思路凸显了城乡发展的方式公平;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凸显了城乡发展的结果公平。

邓小平;公正;城乡统筹;社会发展

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基于对我国城乡发展的深刻认识和深入思考,邓小平对社会发展的公正理念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通观其系列著作、讲话,不难发现这一理念渗入到城乡统筹发展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方式公平和结果公平等各个方面。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背景的当下,梳理和正确理解这一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城乡平等:城乡发展的权利公平

权利公平是社会公正的底线,是社会公正最基本的前提。在邓小平城乡发展权利公平理念中,集中体现于工农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平等、谋求发展这一解决根本问题的关键和反对特权、倡导廉政这一路径实现与环境优化等方面。

(一) 以工农平等为实现城乡发展权利公平的基本前提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观察。

一是从社会地位来看,邓小平认为工农是平等关系,他们是“同盟者”。这一关系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他指出“工农联盟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强大”[1](186)。并且他强调,在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工业支援农业,农业反过来又支援工业,这是个加强工农联盟的问题”[1](2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他们是同盟军,是中坚。

二是从发展权利来说,工农的平等同样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即统一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于相对发展在先的城市,他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这显然是基于对我国农村贫困的实际深刻反思的决策。值得一提的是,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强调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2](168)。邓小平关于城乡发展权利公平的内涵是非常清晰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他特别强调“要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1](146)。

三是从改革推进的角度来讲,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是全面的”,农村的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必须推进相应的体制、机制及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实践的推进中,事实是农村改革走在了城市改革的前面,为城市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城乡统一性与平等性在实践发展中不断得以巩固和彰显。当下,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邓小平关于工农平等的思想无疑是我们认识城乡关系、把握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应当坚守的一个基本前提。

(二) 以又快又好发展为实现城乡发展权利公平的核心要义

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思考,对世界形势的客观科学判定,邓小平敏锐意识到“发展”这一历史与时代主题的重大价值。他深刻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对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他特别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2](25)“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2](77)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显然,在邓小平的公正理念中,“发展”是权利公平的核心要义。只有“发展”才能让农村进步,城市繁荣;也只有发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看到,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等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我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巨大活力,从而开辟和创造了崭新的中国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城乡发展的差距依然是一个严峻而急迫的问题。尤其是在统筹城乡发展视域下的当下,扶持、资助、救济等固然是谋求消除乡村贫困的重要路径,但如何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如何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乡村走向现代化,最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促进乡村自身的持续发展。同样,也只有“又快又好”发展才是保障城乡发展权利公平的有效手段。

(三) 以反对腐败为实现城乡发展权利公平的关键环节

对我国国情有着清醒认识的邓小平,对封建残余思想的危害认识更为深刻。他认为城乡发展权利的公平,不仅包括城乡与工农地位的平等、发展权利的公平,更不可忽视的是要坚决反对腐败,这是确保城乡发展公平的关键环节。因为腐败是万恶之源。他指出:“广大干部最关心的问题有三大问题”,其中“一个是干部特殊化”,“人民群众(包括党员、干部)普遍地对特殊化现象(包括走后门)不满意”。[1](216−217)干部特殊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脱离人民群众。特权也是腐化的重要根源。他多次强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纪党章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今天的特权,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1](332)在反对特权、根除腐败的举措上,邓小平强调:“克服特权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1](322)他更指出,制度是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尽管在当时的语境下,反对特权、根除腐败,并非是邓小平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专门阐释,但渗透其里的思想精髓,始终高扬了追求城乡发展权利公平的理念。在当下城乡统筹发展中,由于制度缺失或不完善,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比如审批环节、资源配置、公共采购等方面)所异化出的腐败现象,严重地阻碍和伤害着城乡的统筹发展。是畏惧不前,还是披荆斩棘,邓小平反对特权、根除腐败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二、城乡并进:城乡发展的机会公平

机会公平是社会公正的核心要义,也是社会公正最重要的基础。邓小平有关城乡发展机会公平的思想,不仅贯穿于谋求城乡和谐稳定的发展中,还体现于城乡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与发展和共享,更突显于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原则等这样的宏观设计保障中。

(一) 以城乡稳定为实现城乡发展机会公平的基本前提

“稳定”是邓小平判断社会发展的前瞻视角,这也是城乡发展机会公平的首要尺度。经历“文革”苦难的邓小平深知,“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动乱不能前进”,“要有秩序才能前进”。[1](252)无论是农村发展还是城市繁荣,须臾不可离开“稳定”这一重要的发展环境。基于对我国农村现实思考,邓小平不止一次强调农村稳定是基础。他说中国的稳定要看农村这一“百分之八十”是不是稳定。对于如何实现城乡的稳定,他一语中的指出:“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2](117)在这里,邓小平实际上已经揭示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发展,即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实现发展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改革,要取得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条件”[2](160)。显然,邓小平“稳定”的思想也蕴含着一个核心要义,那就是要调动和激发出社会发展活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在破解城乡统筹这一世界级难题中,诸如农村户籍问题、土地问题、农村富余人员问题、城乡分割问题、区域对立问题等,这些每一问题的存在都可能潜藏着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坚持稳定又把推进发展与改革紧紧结合起来,邓小平关于城乡发展机会公平这一前提预设思想,其智慧的光芒依然是我们前行的指针。

(二) 以资源共享为实现城乡发展机会公平的核心要义

在邓小平城乡发展公平理念中,资源共享即包括城乡各自发展所享有支配资源的权利,也包括城乡各自拥有的资源共享。于前者,在上文已有论及不再赘述。在这里,我们重在从共享这一维度去理解和展开。首先,邓小平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出,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不统筹兼顾,我们就会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1](164)为促进城乡共同发展进步,特别是面对日益发展落后的农村,他以战略的敏感性意识到,“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1](28)其次,邓小平认为,在发展中大力倡导节约、反对浪费,他强调“任何浪费都是犯罪”,“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1](261)再次,在反对浪费的同时,还倡导要加大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生产力,他指出,在艰苦创业中,“最大的问题还是要杜绝各种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1](260)当下,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的当下,各项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农村资金、人力、土地,究竟该实现怎么样的利用开发,才能真正确保农村发展的现实公平;城镇资本、技术等入驻农村应实现什么的转化,才能确保城乡二者利益的最大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层考量的问题。邓小平城乡发展机会公平的理念价值诉求,理应成为我们行为实践中重要的价值标尺。

(三) 以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原则为实现城乡发展机会公平的制度保障

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的原则既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更是邓小平城乡发展机会公平思想的顶层设计。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发展道路选择,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2](116)。对于如何走好这条路,邓小平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2](111)邓小平清醒意识到,只有公有制的确立和发展,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实现城乡真正的平等和公平;同时,基于城乡发展方式公平的逻辑基点即体现效率公平,邓小平以战略家新的视角,再次强调了按劳分配制度于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他细数了“劳”的范畴是劳动的好坏、技术的高低、贡献的大小,并参与劳动成果的分配。这样的界定无疑从根本上剥离开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按政、按资(格)分配的不合理方式。重塑和高扬起城乡及城乡人民群众发展等同的机会和权利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从制度安排到战略决策中有序推进,从而兼顾了全局性,保障了积极性,打击了部分偷懒或巧夺心理。在当下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原则依然是我们实现城乡发展机会公平不能抛弃的制度设计,任何的放弃或者背离,都将会对城乡发展的机会公平性形成艰巨的挑战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统筹推进:城乡发展的方式公平

发展方式本身不一定就具有公正性。然而在邓小平城乡发展理念中,其发展方式确赋予了深刻的公正理念,由此,方式公平成为邓小平社会公正的重要内涵。具体来说,它以改革开放为城乡发展方式公平的动力支撑,以乡镇企业发展及城镇发展为城乡发展方式公平的重要路径,以以工促农为城乡发展方式公平的基本要求。

(一) 以改革开放为实现城乡发展方式公平的动力支撑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出列。面对西方国家的日益强盛,面对周边国家的快速发展,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我们要不断地加快发展。对于实现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他指出,改革就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2](135)。同时,他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是闭关自守,实践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对内要把经济搞活,对外要实行开放。他多次阐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然后在此经验的基础上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与开放是推动城乡发展动力之源。1985年7月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当前经济情况时,他动情地说: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天的持续发展,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2](131)实践的伟大成功也一再证明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当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新型城镇化问题、农村发展中的权益保障问题、土地使用问题等,都是“硬骨头”。曾经是改革开放使我国城市和乡村焕发了活力,当下,我们依然离不开“改革”这一推动力,并依靠它破解制约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阻碍难题,进而激发和调动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 以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及城镇发展为实现城乡发展方式公平的重要路径

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差距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任何无视和任其差距的加大都是有失公正性的具化。邓小平对于我们城乡发展、城市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在他的理念中,他初步提出了我国农业工业化与农村城市化同步发展的思想。即在协调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他清楚地看到,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乡镇企业反过来对农业又有很大帮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252)具体来说,集体所有制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了就业,解决了人口的流动,增强了经济实力。随着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跟上,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社会稳定和谐,人们安居乐业。这些直接的成效将达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的目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当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是我们的重大任务。新的任务也就意味着面临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人的问题、城的问题,人的城镇化,城的人性化……新的城镇规划战略迈上新阶段。邓小平关于乡镇企业发展及城镇发展的思想,尽管限于历史性而体现出时代的局限性,但其智慧的光芒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将继续指引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 以“以工促农”为实现城乡发展方式公平的基本要求

在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邓小平清醒认识到,由于制度设计的不足、先天资源配置与禀赋的差异,其发展的程度差距性是明显的,并且这种差距还在逐步的扩大和加快。如何谋求一种相对公平的发展方式,成为邓小平苦苦思索的重要问题。立足发展的过程,他指出:“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1](28)而就工业、城市应该如何帮助农村的发展,他强调“工业区、工业城市要带动附近农村,帮助农村发展小型工业”[1](28)。同时,他强调“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显然,在这里,他对工业、城市帮助农村发展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在工业、城市促进农村发展的另一面,他强调了农村、农业的巨大反作用,他说:“工业支援农业,农业反过来又支援工业,这是个加强工农联盟的问题。”[1](29)他特别强调,我们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这将为城市的改革发展积累经验,他说:有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借鉴,加上我们清醒意识到风险,就可以避免犯错误。当下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如何突破现行制度设计的缺陷和弊端、如何科学实现城乡发展的资源配置、如何有效发挥乡村先天的资源禀赋以保障乡村的科学发展等,从而实现在发展方式上体现出城乡的公平正义,依然是我们急需剖解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关于城乡发展方式公平的合理思想,无疑是我们剖解问题、推进发展的理论支撑。

四、共同富裕:城乡发展的结果公平

结果公平是社会公正的又一核心要义,是社会公正的最终评判。基于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关于城乡发展的结果公平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共同富裕这一科学发展的目标追求上。在检测的标准和手段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尺度。

(一) 以共同富裕为实现城乡发展结果公平的目标取向

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入认识和理解,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体现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是其具体要求,即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邓小平一直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2](123)早在1986年,他在回答美国记者的提问时便指出:“我们所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2](175)人民性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中的主体价值核心。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价值追求蕴含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对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一理念,邓小平有着深刻的表述: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过程公平;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突出强调了结果公平。对于如何实现社会公平,邓小平给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具体实施办法。因为对于有着十多亿人口并且发展极不平衡的中国来说,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在邓小平的设计中,先富是手段,共同富裕才是目的。也就是说共同富裕不是均富、等富和同步富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只能是渐进性的、步步推进,分阶段、分地区走向富裕,即通过以先富带动后富,推动社会全体一步一个台阶共同地迈上富裕的目标。所以,他明确地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2](111)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问题上,邓小平科学构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2](251)通观邓小平这些科学的论述,它不仅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可行路径,并深刻指明了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方向,深刻揭示了现代化发展的公平正义价值取向。在当下,这些智慧的思想凸显出新的时代价值,将指导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使我们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 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实现城乡发展结果公平的标尺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应该有其相应的评价体制和机制。在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中,“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评价中的关键要素。这样的界定科学地区分了传统的个人的主观臆断与组织的非理性安排,从而体现出科学的公平性与正义性。沿着这样的思路,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我相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3](218)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时的谈话中,对这种评价标准作出了系统的论述,具体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372)为标准,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显然,“三个有利于”也是邓小平评判城乡发展的科学标准和唯一依据。实质上,“三个有利于”标准,凸显了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取向,从认识论上实现“公正”理念的价值趋同,并且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从而保障了评价的客观和科学,使“公正”的现实实现成为可能。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当下,我们依然不可抛弃这一客观科学的评判标准,应当在实践中更加重视和加以运用,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使之与实践紧密相连,与发展规律紧紧相系,最大限度地促进和保障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Study of Deng Xiaoping thought of social justice and contemporary valu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WU Dabing
(Chongq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ongqing 400020, China)

Fair value concept is one of the core value demands of Deng Xiaoping thoughts in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Based on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in-depth thinking, Deng’s idea of justice is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The idea that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are equal highlights the fairness in developing rights.The idea that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advance together highlights the fairness in opportunities.The idea that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coordinate highlights the fairness in methods.The goal that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prosper mutually highlights the fairness in results.

Deng Xiaoping; justice;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849

A

1672-3104(2015)02−0151−05

[编辑: 颜关明]

2014−04−23;

2015−02−05

2010年度重庆市社科重大规划课题“城乡统筹发展道路研究”(2010ZDZX02);2013年重庆社会科学院基础课题“马克思主义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2013-jc01)

吴大兵(1969−),男,重庆秀山人,重庆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社会正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党建

猜你喜欢

公平城乡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笨柴兄弟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